《後浪》感動了中年人,然後呢?

《後浪》感動了中年人,然後呢?

來源丨海西商界(haixishangjie)

作者丨李南京


101年前青年的街頭吶喊,在當代青年心中已掀不起半點波瀾。本以為今年五四會平靜度過,沒想到朋友圈卻被B站《獻給新一代的演講》刷屏。

“那些口口聲聲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應該看著你們,像我一樣,我看著你們,滿懷羨慕。”52歲的“前浪”何冰用老一代激情澎湃的朗誦腔,毫無保留地讚美年輕人。

然而,朋友圈裡轉發卻大部分都是中年人,有人質疑它爹味十足,就像老年人拍著年輕人的肩膀,說年輕人,就這麼幹,沒錯的!雖然表面上是表揚,是讚美,但體現出來的,卻有一種油膩的討好感。

一手轉發給高二的妹妹,看了不足30秒就被她關掉了,嚴肅的言論和略顯說教意味的辭藻,想必不會是00後們所喜歡的。

《後浪》感動了中年人,然後呢?

網上有個評價是:只要轉發了這個視頻,就是中年人,只要沒轉發,才是年輕人,大家沒刷完視頻,卻開始著急站隊,那麼你到底是前浪還是後浪呢?


想必有一批人會疑惑:自己到底是前浪還是後浪的人呢?

但當你開始疑惑時,其實你已經落後於時代,至少在懷疑自己是否已經開始淪為前浪了,你就少了一點進取的銳氣。


那些口口聲聲,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應該看著你們;像我一樣,我看著你們,滿懷羨慕。


先譴責了一下:一代不如一代,誰會這麼說呢?就是那些已經不再奮鬥的,自以為功成名就的前浪們,才有閒工夫這麼說,才有閒工夫看著你們,滿懷羨慕。

沒有什麼好羨慕的,這個時代,不也是你正在生活的時代嗎?憑什麼要看著後浪,而不是一起繼續浪?是身體不好?精力不夠?還是已經變得懶惰,給退位找了個藉口?


自由學習一門語言、學習一門手藝、欣賞一部電影、去遙遠的地方旅行。

話說,很多已經40歲、50歲的人,一樣在學Python,一樣在學英語,一樣在學藝術,一樣在欣賞電影,一樣去遠方旅行,一樣在創作自己的Vlog,甚至一些作品水準讓年輕人羨慕不已。所以,很多人確實年齡大了,但他們不是什麼前浪,他們一直在浪,沒什麼前浪、後浪的說法。


只有不浪,只有浪不動的人,才自詡為前浪,才去看著自己定義的後浪,才去羨慕繼續浪的人。他們不過是給自己已經逝去

激情的內心一點安慰。

我們可以找藉口——“看,我已經老了,浪夠了,世界是年輕人的,你們趕緊去浪吧。”殊不知,什麼是活到老,學到老,浪到死。


這或許才是真正的“五四精神”,我們終將老去,但永遠帶著年輕人的烙印,這個時代屬於所有“向前進”的人們。


或許根本沒有前浪和後浪之分,有的只是不斷激起的那些浪花。但我們確實需要“雞湯”和“信仰”,畢竟活得出彩越來越難。

《後浪》感動了中年人,然後呢?

《後浪》感動了中年人,然後呢?

但這碗雞湯似乎還帶著區別,那些氣勢恢宏、剛毅的形容詞更多從男性角度出發,這也難怪,談及五四青年節,更多人會將其定上“男性”的標籤,致敬年輕、剛毅、勇敢的“五四精神”。


但我們依然渴望在這樣一個熱血的節日裡,致敬那些堅定、溫柔、獨立的“木蘭精神”。

畢竟時代,早已不能忽視這股柔軟的力量。

與其糾結於前浪與後浪,不如此刻就浪起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