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錯失愛,我希望的你不能給,你喜歡的卻不是我想要的

子女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父母的一場修行過程。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究竟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才能讓孩子感覺到家庭的溫馨,對於孩子能否健康茁壯成長至關重要。

看完《無聲告白》,故事的結局,讓人唏噓不已。

《無聲告白》錯失愛,我希望的你不能給,你喜歡的卻不是我想要的

16歲少女莉迪亞,因為不堪父母的雙重壓力,最終走向死亡,父母把自認為全部的愛都給了她,包括優渥的物質生活、良好的學校教育,唯獨沒有給予她想要的親情陪伴與認同理解。

01、原生家庭,以愛的名義強加給孩子難以承受之重

《無聲告白》從少女莉迪亞的死亡展開,伴隨著小姑娘的失蹤,全家人找人,拉開了故事的序幕。

十六歲少女莉迪亞乖巧可愛,長著和媽媽一樣漂亮的藍眼睛,她身上既有父親的特質,也有媽媽的特質,她是父母最愛的孩子。

媽媽夢想成為一名醫生,因和爸爸早戀,上學時懷孕而中斷了醫生夢。成為家庭主婦的她,把自己全部希望,都寄託到女兒莉迪亞身上,每天盯著女兒做功課、檢查作業,逼女兒看一堆科學著作,從不體諒女兒內心的想法,她剝奪了女兒的選擇權。

亞裔身份的爸爸詹姆斯,從小到大受到種族歧視,沒朋友,他畢業於名牌大學,循規蹈矩教書,依然無法融入美國社會。所以爸爸渴望女兒融入社會圈子,不會像自己童年那般孤獨。

5歲時媽媽因過得不快樂離家出走,那天起莉迪亞的安全感遭到嚴重破壞。從此她許願只要媽媽能回來,讓她做什麼都成。媽媽回來了,她對媽媽希望的一切都言聽計從。

《無聲告白》錯失愛,我希望的你不能給,你喜歡的卻不是我想要的

依媽媽的希望她學不喜歡的學科,看醫學解剖書,努力學習理科學科,收下媽媽買的希望她讀的一本本科學書,儘管她一點也不感興趣。每天如履薄冰,缺乏安全感,結交不到朋友,活在害怕失去的陰影裡。

母親渴望成為獨立優秀的女醫生,父親渴望融入社會成為受歡迎的人,父母無力實現的夢,都強加到莉迪亞一人身上,父母的每一個期望都不是她想要的,她卻默默接受了,只為討好他們。

莉迪亞撒謊對應對母親的詢問,她將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學習了。她虛構自己朋友很多,父親觀察她時,裝作在跟朋友電話裡聊天。

家中,哥哥是唯一理解並愛自己的人,為了不讓哥哥離開自己,莉迪亞甚至把哥哥考上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偷偷藏起來。最終,不受父母待見,渴望得到愛的哥哥,拼命考上大學擺脫了讓人窒息的家,哥哥去上大學,她沒有了依靠。

她一面裝作聽話的樣子,一面揹著父母跟鄰居男孩傑克約會,可惜傑克喜歡的不是她。但是傑克的一句話點醒了她:“至少我知道我是誰,我想要什麼。你呢,李小姐?你想要什麼?”

這句話讓莉迪亞萌覺醒,在夜半人們都熟睡後,她偷偷離家,到湖邊乘小船來到湖心下了水,她覺得錯誤從這裡開始,就從這裡結束,死才能獲得新生。

被父母的期望壓得喘不過來氣,得不到父母理解和心靈關懷的孩子,她要釋放,她要開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她覺得勇敢跨越這一步就能成功,卻意外身亡。

孩子小的時候不懂反抗,父母的意思照單全收,到了青春期,孩子自主意識覺醒,想要擁有屬於自己夢想和自由,這個時候倘若父母以愛的名義,將自己的期望強加給孩子,剝奪孩子的選擇權,會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心理負擔,孩子的心靈會因得不到解放而生病,更為極端有的孩子因此走向死亡。

《無聲告白》錯失愛,我希望的你不能給,你喜歡的卻不是我想要的


02、愛是一種需要,但你的需要不是我的需要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未來有個美好前程,這本來無可厚非。倘若僅是為了滿足個人的夙願,而不顧孩子的感受,採取極端的方式,去逼迫孩子做不喜歡的事,結果只會適得其反,《無聲告白》裡的故事人物就是最好的證明。

一方面莉迪亞努力迎合父母的付出,一方面內心矛盾交織,她感覺不到的希望,有的只是內心無聲的抗拒。為了活成父母心中的樣子,莉迪亞假裝學習優異,廣泛交友。

莉迪亞死了,她錯失了少女的夢想,錯失了應該享有的傾聽和陪伴,錯失了可以彌補的機會。最可悲的是,這些所有的錯過在今天依然會發生在無數人身上。

去年的8月凌晨1時許,杭州蕭山110指揮中心接到一個女人的求助電話,求助中說:“這麼晚了,孩子爸爸還不讓孩子睡覺,我實在沒轍,才打電話求助你們!”

電話裡提到的爸爸,畢業於浙江大學,曾經是一名成績非常優秀的學霸,他非常希望10歲的女兒也能像他一樣,成為學霸。於是給女兒佈置一項作業,每天寫四篇有質量的作文。

10歲的小孩面對這樣的作業量倍感吃力,經常寫作文到凌晨一兩點,若完不成,爸爸就不讓女兒睡覺,有時甚至還為此打罵孩子。媽媽心疼女兒,不認同爸爸這樣對孩子,夫妻二人為此經常吵架,甚至還動了手。

幸虧媽媽找來民警,救孩子於水火之中,不然長此以往,變態爸爸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不僅有肉體上的,還有精神上的,心理上的,傷害該有多嚴重。

望子成龍心切的父親,在民警教育下,明白了孩子的成長要循序漸進,因材施教,要根據孩子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和自身素質,選擇適合的學習方法進行針對性教學。否則對孩子超出能力範圍的願望,不切實際的要求,導致的結果只能是拔苗助長、得不償失。

《無聲告白》錯失愛,我希望的你不能給,你喜歡的卻不是我想要的

03、價值認同感和安全存在感是孩子努力下去的動力火車

蔣方舟說:孩子在年幼時候取得的一切成績,都是一種向大人們的獻媚。

很多時候,小孩子最初是沒有什麼所謂的大夢想的,聽大人話,讓做什麼就做什麼。

大人眼中小孩子的優秀,只不過是孩子為獲取認可的一種隨聲附和。

孩子懂事起,敏感而多疑,他們能清楚地感知父母想要的東西,於是開始討好父母,按父母的意願行事,但是這種討好也是有條件的,他們做的事迫切需要得到父母的認同,而不是一味地盲從。

想要孩子繼續聽話,作為家長首先要認同孩子的所作所為,哪怕一句表揚的話,一個親吻,一個大大的擁抱,一次大餐,都能讓孩子興奮不已,這也是孩子想要繼續努力的動力。

孩子也會有迷茫、糾結、委屈和憤怒和不安,因此還要對孩子的行為給予適當的引導。

兒童繪本《戴眼鏡的露娜》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露娜由於視力原因戴上了眼鏡,戴眼鏡本來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可她卻非常牴觸。

眼鏡架鼻子上,會在臉上留下淺淺的凹痕,而且媽媽和妹妹都不戴眼鏡,這讓她感到自己戴個眼鏡比較扎眼,覺得“這不公平!”

於是她留了長長的劉海遮住眼鏡,豎起大衣領子試圖擋住眼鏡,在走路的時候低下頭,但貌似這些都不管用,為此她痛苦無比。

爸爸看出了女兒的焦慮,女兒試圖摘掉眼鏡卻看不清東西,導致做事錯誤百出,戴上眼鏡,一切物品清晰可見,做事明明白白。見女兒認識到了戴眼鏡的重要作用,爸爸順勢開導女兒說:“除了戴眼鏡,你身上還有許多與眾不同的地方呢。”

露娜不解問爸爸:“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

爸爸笑著說:“比如你的個人魅力。”

爸爸的話點醒了露娜,她終於想通:自己在乎的不是戴不戴眼鏡,而是父母愛不愛自己,自己是不是父母心中獨一無二的露娜。從此,無論戴不戴眼鏡,露娜的世界都無比美麗。

孩子的行為被父母認同,她心中有了安全存在感,這些是他想要繼續努力下去的動力所在。

《無聲告白》錯失愛,我希望的你不能給,你喜歡的卻不是我想要的

04、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我價值認同感和安全感

決定一個人情商高低的主要指標之一,是自我價值認同感,從小培養好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對培養孩子的學習慾望,提高情緒自控力,遠離不良傾向,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培養孩子建立充分的自我價值認同感和安全感,離不開以下幾點:

1. 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陪伴。

父母給孩子愛與陪伴越多, 孩子體驗到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就越多。需要強調的是,孩子的三個特殊時期,特別需要媽媽高質量的陪伴。

三歲前,是培養嬰兒安全感的最佳時期。這一時期,家長如果給予孩子的愛和陪伴不夠多、不夠好,孩子缺愛,很容易表現為自卑自閉的性格。因此父母特別是媽媽切記,一定要好好陪在孩子身邊。即便不在跟前,也要經常打電話,讓孩子聽到你的聲音。

這段時期,孩子如果能夠獲得媽媽持續足夠的撫愛、親近和安慰,讓孩子感到舒適和滿足感,孩子便會產生安全感,對周圍的世界產生信任感。

受挫折時,孩子受到欺負或做事遇到困難時,不要指責孩子,可以過去抱抱給他安慰,等孩子情緒穩定後,再耐心溝通,指出孩子的對與錯。

生病時,人在生病時,最需要的是陪伴,特別是孩子,病了更需要大人的陪護與悉心照料。孩子身心得到關愛,他會很快就會好起來的。

《無聲告白》錯失愛,我希望的你不能給,你喜歡的卻不是我想要的

2.要相信孩子有無限潛能。

孩子成長需要驅動力,父母的認可,是任何他人的讚美都替代不了的原動力。成功學大師拿破崙曾不止一次地說,是繼母的信任成就了他。

拿破崙小時候母親死的早,成了所有人眼中(包括父親和兄弟眼中)沒人管的壞孩子,牛丟了,樹被砍了等等一些壞事,別人都會說是他乾的,拿破崙對此很無奈,時間久了也就無所謂了。

後來父親再婚,繼母走入家門和每個人打招呼,走到拿破崙眼前時,他冷眼相對,沒有表現出絲毫歡迎的意思。父親介紹拿破崙說:“這就是拿破崙,全家最壞的孩子!”

繼母眼裡閃著淚光,雙手熱情搭在拿破崙肩上,微笑道:“這是最壞的孩子嗎?完全不是,他是全家最聰明的孩子,我們要把他的聰明才智發揮出來。”在繼母的鼓勵和幫助下,拿破崙的人生從此開了掛,開啟寫作生涯,成為許多百萬富翁的創造者。

成功學大師拿破崙的成長經歷,驗證了親人相信和讚美的力量。繼母相信劣跡斑斑的孩子會變好,結果出現奇蹟,問題孩子成為了引領千萬人走向富裕之路的成功導師。

《無聲告白》錯失愛,我希望的你不能給,你喜歡的卻不是我想要的

信與不信是一種潛意識,這種潛意識的能量巨大。你懷疑孩子不能成才,孩子就成不了才,你信任孩子有潛力,孩子將來便會大有作為。

3.認真經營夫妻關係,給孩子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父母吵架,多會傷及孩子,《無聲告白》中的莉迪亞,每次看到爸媽吵架,就會覺得是不是因為自己做了錯事,於是小心翼翼討好父母,長此以往,極度缺乏安全感,心理得不到健康發展。

對一個家庭來說,夫妻關係比親子關係更為重要。家庭和諧,孩子才能身心放鬆,健康成長。

4.對孩子低要求不苛求

很多時候,家長教育孩子急功近利,為了孩子早日成才,通常是“高標準,嚴要求”,生怕要求放鬆了,孩子下滑得快。殊不知嚴苛教育的背後,給孩子帶來的是巨大的精神壓力,進而會產生逆反心理。

《超級演說家》中,馬丁的演講——父與子的戰爭:期末考試,馬丁考了全年級第二,父親知道分數後,問第一名是誰?第二年,馬丁考了全年級第一,爸爸指著卷中的錯題說,這道題我給你講過,你怎麼又錯了。接著爸爸開始對馬丁諄諄教導:人最大的愚蠢之處就在於,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

本來馬丁想要的是父親的鼓勵,結果得到的卻是嚴厲的苛責和更高的要求。中國式父親最大的問題,不在於打罵,在於對孩子深深的不認同,從小帶給孩子深深的挫敗感,轉化為深深的逆反,反倒不利於孩子成才。

相反,家長對孩子採用“登門檻效應”,先提一個較低的要求,孩子很容易完成任務,積極性很容易被喚起,也就更容易接受後續較難的挑戰了。

我們無論對孩子做出多大努力,付出多少辛苦,都要在尊重和認同的基礎上進行,想要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先要改變自身的行為方式,摒棄急功近利,循序漸進,才能走入孩子內心,挖掘你想要的閃光點。

有位女作家曾說:父母和事物一樣,都有“有效期“,孩子是上天賜予父母最珍貴的禮物,一旦你不珍惜,錯過了這個有效期,老天爺就會把這份甜蜜的禮物收回。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家庭不是法庭,多講情,少講理。

試著做一個有愛心、有遠見的父母,保持一顆寬容的心,試著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多瞭解孩子的心理訴求, 抓住孩子成長的每一個時間環節,用更溫暖、更有效的方式去溝通,陪孩子一起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