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一個人:耋耄老人的一顆“未泯童心”

摘要:“我們這一代人沒有想過自己選擇什麼,國家培養了我,黨和國家的恩情不能忘。從上大學,到去農場,到成為一名兒科醫生,我的每一步都在時代的牽引下前行。雖一輩子都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平凡的工作,我幹得開心、踏實、快樂!只要國家需要,崗位需要,我還會一直幹下去!”

——張建軍

一座城·一個人:耋耄老人的一顆“未泯童心”

兒科老人

自23歲參加工作,在農場醫院工作整整20年,進入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兒科工作,一干又是16年;2001年退休,卻從未走下工作崗位一天;7月22日剛過完79歲的生日,仍然每天都堅守在給患兒診治的第一線,以一顆赤誠之心默默的幹到了耄耋之年。

剛去時衛生隊的條件很差,只有三個醫生和幾個經過簡單培訓就上崗的衛生員,也沒有病床,給3000多農場員工及家屬看些日常病。

後來農場不斷擴大到1萬餘人,衛生隊的條件也在不斷改善,等他離開時已經建成一座小醫院,X光機、A超、常規生化檢查都有,醫護人員達到30多人,除了滿足農場需求外,附近的老百姓也都來看病。

一座城·一個人:耋耄老人的一顆“未泯童心”

在農場為患者診治

在農場什麼病都要看,產婦生孩子也得接生,他說自己曾為一個胎兒臀位的產婦接生,沒有經驗,也只能硬著頭皮上,和同事們一邊看書學、一邊操作,最終成功分娩、母子平安,現在這個孩子也已50多歲了。

“那時國家窮,但對醫療還是很重視!”張建軍說,在有限的資源下,對霍亂、鼠疫、乙腦、小兒麻痺這些傳染病、多發病尤其重視,通過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預防接種等多種方式,特別是自主研發小兒麻痺防疫針,最終消滅了這些當年的多發病、傳染病。

一座城·一個人:耋耄老人的一顆“未泯童心”

在農場為患者診治

張建軍說自己還非常清楚得記得,文革後召開全國衛生會議,農場書記陪著他一起去師部開會聽取會議精神,可見國家上上下下對衛生事業的重視。

1984年,張建軍經過一年多兒科學習進修後,工作調動到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原來的軍工三院),成為一名兒科醫生。

一座城·一個人:耋耄老人的一顆“未泯童心”

原兒科病區

“那時剛好兒科缺人,就來了!幹了這麼多年後越來越喜歡,每天面對小孩子,自己的心態也越來越年輕了!”張建軍笑著說。

張建軍說,剛到醫院時,第一感覺就是地方不大,但樹好多、環境不錯,門診住院都在一棟工字樓上,牆上長滿了綠綠的爬山虎。

一座城·一個人:耋耄老人的一顆“未泯童心”

原門診樓樓外景

那時的醫院規模很小,作為部隊醫院,主要服務於3507、3511等軍工系統單位,兒科只有9個大夫,30多張床位在淡季還經常收不滿。90年代,醫院曾一度縮編,職工從四五百人減少到三百多人,兒科有一段時間連床位都沒有。

那個時候醫療資源的確匱乏,張建軍說,拍胸片的片子很珍貴,一個醫生每個月最多隻能開3張片子的檢查。

一座城·一個人:耋耄老人的一顆“未泯童心”

住院也很便宜, “住院費一天4毛錢,掛號費1毛錢,複診掛號才5分錢!”張建軍笑著說,“兒科的患兒住院先預交10塊錢,往往出院時才花8塊多錢。”而讓張建軍印象最深刻的是覺得醫院的服務做得真好。給每個孩子每天提供10塊乾淨的尿布,髒了護士會專門回收再換到乾淨尿布。

張建軍說記得一個周天早晨去查房,一個患有肺炎的孩子突發呼吸心跳停止,他和護士一起緊急施救,心肺復甦、注射腎上腺素,終於把孩子搶救過來了,孩子的父母也是千恩萬謝。他和孩子的父母也處成了朋友,如今孩子都已經二十七八歲了,前幾天孩子的母親還過來醫院找過他幫忙看病。

一座城·一個人:耋耄老人的一顆“未泯童心”

就這樣,張建軍從1986年開始成為兒科的主任,見證著兒科從9個醫生,到現在62人的醫護團隊;也見證著醫院的快速發展,從部隊醫院交到地方,再成為一所三甲教學醫院。2000年新門診樓啟用,2004年新住院樓啟用,患者越來越多了,醫護人員也越來越多,醫院的醫教研都踏上快車道……。

“這個感覺真是很好,我在變老,醫院在變好!”

不忘初心 老驥伏櫪 終生不倦

2001年張建軍年滿60歲退休,而他從未離開工作崗位一天,只是走了個退休手續的流程,繼續返聘上班。

一座城·一個人:耋耄老人的一顆“未泯童心”

2013年,已經72歲的張建軍琢磨著有了更多年輕的醫生,是不是該退休了,恰逢醫院託管西郊紡織醫院,科室韓主任找他談話能否去分院工作,張建軍二話不說就答應了。

前幾天,張建軍剛剛過完79歲的生日。他每天的生活都很規律,每天早晨8點準時乘醫院車前往西紡醫院上班,下午6點鐘返回醫院家中。孩子們都有自己的事情忙,他和老伴在家裡就照看3只貓和陽臺上的花花草草,喜歡看書、看報,滿滿一書架全是醫療書籍。

一座城·一個人:耋耄老人的一顆“未泯童心”

張建軍說,自己是1976年經過層層考驗,入黨的老黨員了,這一生感恩國家,感恩黨。“活到老,學到老!活到老,幹到老!黨和國家培養了我,現在二胎政策放開,兒科醫生缺口進一步加大,只要需要,我就會一直幹!”

原本就想蓋房子 陰差陽錯踏上醫路

從小就在西安城長大的張建軍,還清晰的記得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自己才8歲,和家人都躲在屋子裡透過門縫觀察外面的動靜。當看到紀律嚴明的解放軍走在大街上竟然目不斜視、毫不擾民,才慢慢的放下心來。很快學校復學,一路上完小學、中學。

一座城·一個人:耋耄老人的一顆“未泯童心”

中學時代張建軍(左一)

中學時代的張建軍(左一)

1959年,張建軍參加高考,他報考了清華大學、建築科技大學等18所大學的建築類專業,“西安當時整個城區的房子太破了!”他說自己從小就喜歡畫畫,看著整個西安城幾乎沒有像樣的樓房,就想學習建築,建設新中國、建設新西安。

一座城·一個人:耋耄老人的一顆“未泯童心”

老西安舊照

解放前的西安城

不曾想,因政治原因未被錄取。而因高考成績優秀,當時西安醫學院(現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的領導專門找他談話:“是不是考慮當個醫生,以後給老百姓看病!”雖然沒有上建築專業多少有點遺憾,但他當場表示服從組織安排,開始踏上醫路。

一座城·一個人:耋耄老人的一顆“未泯童心”

大學時光的張建軍

大學時代的張建軍

五年大學正值自然災害時期,國家給大學生的保障還是比較充足,每月38斤糧食。“是黨培養了我!國家培養了我!”談話中,張建軍反覆強調這句話,他說自己上學基本沒花錢,一個月就15塊錢伙食費,國家就給補貼11塊錢,家裡基本不花錢。而這筆錢,一直髮到去農場報道的前一天。

“你說不是國家培養了我,誰培養了我?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大實話,年輕人一定要記住這點!”張建軍動情地說。

紮根農場 整整就是20年

“1964年8月22去,1984年8月22日離開農場,20年,一天不多,一天不少!”張建軍說起農場的生活工作是津津樂道。

大學畢業,他被分配去了位於大荔縣的陝西農建師14師144團衛生隊工作,地方偏遠,下了車還得步行40多華里。

一座城·一個人:耋耄老人的一顆“未泯童心”

張建軍和妻子在農場

剛去時衛生隊的條件很差,只有三個醫生和幾個經過簡單培訓就上崗的衛生員,也沒有病床,給3000多農場員工及家屬看些日常病。

後來農場不斷擴大到1萬餘人,衛生隊的條件也在不斷改善,等他離開時已經建成一座小醫院,X光機、A超、常規生化檢查都有,醫護人員達到30多人,除了滿足農場需求外,附近的老百姓也都來看病。

一座城·一個人:耋耄老人的一顆“未泯童心”

在農場為患者診治(一)

在農場什麼病都要看,產婦生孩子也得接生,他說自己曾為一個胎兒臀位的產婦接生,沒有經驗,也只能硬著頭皮上,和同事們一邊看書學、一邊操作,最終成功分娩、母子平安,現在這個孩子也已50多歲了。

“那時國家窮,但對醫療還是很重視!”張建軍說,在有限的資源下,對霍亂、鼠疫、乙腦、小兒麻痺這些傳染病、多發病尤其重視,通過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預防接種等多種方式,特別是自主研發小兒麻痺防疫針,最終消滅了這些當年的多發病、傳染病。

一座城·一個人:耋耄老人的一顆“未泯童心”

在農場為患者診治(二)

張建軍說自己還非常清楚得記得,文革後召開全國衛生會議,農場書記陪著他一起去師部開會聽取會議精神,可見國家上上下下對衛生事業的重視。

1984年,張建軍經過一年多兒科學習進修後,工作調動到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原來的軍工三院),成為一名兒科醫生。

一座城·一個人:耋耄老人的一顆“未泯童心”

軍工三院兒科舊照

“那時剛好兒科缺人,就來了!幹了這麼多年後越來越喜歡,每天面對小孩子,自己的心態也越來越年輕了!”張建軍笑著說。

張建軍說,剛到醫院時,第一感覺就是地方不大,但樹好多、環境不錯,門診住院都在一棟工字樓上,牆上長滿了綠綠的爬山虎。

一座城·一個人:耋耄老人的一顆“未泯童心”

原門診樓樓外景

那時的醫院規模很小,作為部隊醫院,主要服務於3507、3511等軍工系統單位,兒科只有9個大夫,30多張床位在淡季還經常收不滿。90年代,醫院曾一度縮編,職工從四五百人減少到三百多人,兒科有一段時間連床位都沒有。

那個時候醫療資源的確匱乏,張建軍說,拍胸片的片子很珍貴,一個醫生每個月最多隻能開3張片子的檢查。

一座城·一個人:耋耄老人的一顆“未泯童心”

住院也很便宜, “住院費一天4毛錢,掛號費1毛錢,複診掛號才5分錢!”張建軍笑著說,“兒科的患兒住院先預交10塊錢,往往出院時才花8塊多錢。”而讓張建軍印象最深刻的是覺得醫院的服務做得真好。給每個孩子每天提供10塊乾淨的尿布,髒了護士會專門回收再換到乾淨尿布。

張建軍說記得一個周天早晨去查房,一個患有肺炎的孩子突發呼吸心跳停止,他和護士一起緊急施救,心肺復甦、注射腎上腺素,終於把孩子搶救過來了,孩子的父母也是千恩萬謝。他和孩子的父母也處成了朋友,如今孩子都已經二十七八歲了,前幾天孩子的母親還過來醫院找過他幫忙看病。

一座城·一個人:耋耄老人的一顆“未泯童心”

堅守一線

就這樣,張建軍從1986年開始成為兒科的主任,見證著兒科從9個醫生,到現在62人的醫護團隊;也見證著醫院的快速發展,從部隊醫院交到地方,再成為一所三甲教學醫院。2000年新門診樓啟用,2004年新住院樓啟用,患者越來越多了,醫護人員也越來越多,醫院的醫教研都踏上快車道……。

“這個感覺真是很好,我在變老,醫院在變好!”

不忘初心 老驥伏櫪 終生不倦

2001年張建軍年滿60歲退休,而他從未離開工作崗位一天,只是走了個退休手續的流程,繼續返聘上班。

一座城·一個人:耋耄老人的一顆“未泯童心”

杏林春暖

2013年,已經72歲的張建軍琢磨著有了更多年輕的醫生,是不是該退休了,恰逢醫院託管西郊紡織醫院,科室韓主任找他談話能否去分院工作,張建軍二話不說就答應了。

前幾天,張建軍剛剛過完79歲的生日。他每天的生活都很規律,每天早晨8點準時乘醫院車前往西紡醫院上班,下午6點鐘返回醫院家中。孩子們都有自己的事情忙,他和老伴在家裡就照看3只貓和陽臺上的花花草草,喜歡看書、看報,滿滿一書架全是醫療書籍。

一座城·一個人:耋耄老人的一顆“未泯童心”

醫者父母心

張建軍說,自己是1976年經過層層考驗,入黨的老黨員了,這一生感恩國家,感恩黨。“活到老,學到老!活到老,幹到老!黨和國家培養了我,現在二胎政策放開,兒科醫生缺口進一步加大,只要需要,我就會一直幹!”

杏林春滿高歌贊,妙手扶傷,化險呈祥。遍撒人間生命光。

燕帽明眸溫情蕩,語安病床,情御嚴霜。笑語呢喃天使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