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花開(在浮躁的年代靜靜等待次第花開)

一、認識苦

根據佛陀的開示,解脫是從認識痛苦開始的。佛經上把痛苦分為三類:苦苦、變苦和行苦。顯而易見、不折不扣的痛苦叫做苦苦;我們所認為的快樂,因為其本質為痛苦,而終將由快樂變成痛苦,這叫變苦;陷於輪迴中的眾生整個存在狀態的無奈和不圓滿,被種種煩惱束縛,這叫行苦。

具體而言,人間的痛苦分為八種:生、老、病、死、怨憎會、愛離別、求不得、不欲臨。承認痛苦的普遍性,看似悲觀消極,實則不然。對痛苦的逃避反而會加重我們的焦慮和恐懼。承認痛苦是正常的,我們就能集中精力處理問題本身,而不是糾纏在憤憤不平的情緒當中。

寂天菩薩說:“問題若有辦法解決,就不必擔心;若沒有辦法解決,擔心也沒有用。”

次第花開(在浮躁的年代靜靜等待次第花開)


二、克服恐懼

佛陀說一切痛苦的根源在於我們長期以來對自身以及外部世界根深蒂固的誤解,執幻為實。萬事萬物都依賴內在和外在的條件而生滅,因此不具固有性、恆常性,這就是無我和無常。人們誤認為是無常帶來了痛苦,而實際上造成痛苦的不是無常,而是對無常的恐懼。克服這種恐懼有兩個辦法,一是熟悉無常,二是瞭解恐懼無常的原因。面對無常,觀察它,你才會發現不是隻有自己在失去、在衰老、會生病、經歷挫折、沒有安全感。熟悉無常令我們內心真正放鬆而開闊,另一個好處是我們因此而更加珍惜人生,懂得修行佛法的意義。

次第花開(在浮躁的年代靜靜等待次第花開)

三、人身難得

生老病死、悲歡離合、幸福的、悲慘的、成功的、潦倒的,人生的種種經歷,無一不在啟發我們覺悟。佛經上說,如三千大千世界一樣廣闊的海洋上,漂浮著一根木軛,上有小孔,海底有隻盲龜,每一百年浮出海面一次。盲龜浮出海面把頭剛好撞進小孔中的幾率,比我們獲得人身的幾率還大。

作為人,我們免於地獄餓鬼畜生的痛苦愚痴,也不會像長壽天的天人那樣,誤認為沒有善念惡念的禪定就是解脫而失去修法的機會。若善用此人身,即身即可解脫。

四、安樂

放下執著就會安樂。但什麼是執著?怎樣才算放下?安樂,說到底,是一種心的感受。有時候人們並非不快樂,只是以為自己不快樂而已。其實,痛苦消失就是快樂。如果人們能夠像觀察自己的皺紋一樣去熟悉自己心念的活動,就不難發現每一個單純而直接的當下都帶著淡淡的喜悅。如果不把快樂寄託於瞬息萬變的外部世界帶給人的刺激,那麼快樂的感受是可以延長、擴大的。

痛苦源自我執和法執,即對自己的執著和對周遭事物的執著。其實,沒有一個絕對存在的“我”。耗費一生精力企圖在自己與外界之間砌一道圍牆的做法是徒勞的,而這種徒勞帶來的挫敗感讓我們很不快樂。注意觀察你的各種情緒,能夠幫你安住在負面情緒中,而不是壓制它,這能幫我們培養菩提心。把快樂寄託在向外馳求上,就像喝鹽水解渴一樣,得到的越多越不滿足。

次第花開(在浮躁的年代靜靜等待次第花開)

五、自律

修行不是去追求神秘的體驗或獲得某種超常的功能。修行是修養仁愛、寬容、謙讓、與人為善等精神品質,也就是要關注其他生命的福祉,並且自覺調整自身行為讓其他眾生感到安適快樂。

不忍心看到另一個生命痛苦,就是惻隱之心。在此基礎上參與、分擔另一個生命的痛苦,就是悲心了。雖然我們有時候表現得自私冷酷,但這種能力始終存在。

從長遠說,我們若真心替別人著想,首先須做到自律。自律的第一步是覺察。所謂的想開一點,就是不強化對事件和情緒的負面認知,不在心裡編故事誇大、加重感受。自律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不讓自己沉浸在對人對事無益的想象中。負面情緒的存在就意味著幸福感的缺失。沒有自律,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大家,都沒有好處。自律不是壓抑情感,而是考慮他人的感受。我們的目的是:不傷害。

次第花開(在浮躁的年代靜靜等待次第花開)


六、皈依

有的人居無定所地過著安寧的日子,有的人卻在豪華住宅裡一輩子逃亡。皈依,不是修行的起點,它是整個修行。佛陀關於無常和因果的開示給了我們無限的勇氣和希望,哪怕最窮的、目不識丁的藏民也深信因果並能無懼地接受無常。人們逃避無常是因為人們以為無常只是人生的一種遭遇,只要找到最佳解決方案就可以規避。無常不是人生的一段過渡期,而是整個人生。

相信因果不等於相信宿命,否則,我們不會那麼精進修行,去追求無上正等正覺。當你做一件事,如果心量放大到把所有眾生的安樂都考慮進來時,你就能夠坦然地承受所有的辛苦、磨難。

死亡只是目前這個生命的結束,而這段生命所承載的因果仍將繼續下去。現代人的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假設,我有時覺得奇怪:為什麼他們不假設有來世。這並不比假設有明天或者明年更荒謬。對輪迴半信半疑的人們,不妨採取“科學”的態度,承認自己不知道輪迴是否存在,同時不排斥瞭解更多關於輪迴的知識。追求覺悟的過程,就像在一個無邊無際的迷宮裡突圍,沒有佛法的指引,我們永遠都將被困在裡面,原地打轉。

皈依佛法需要膽識,因為佛法不向你承諾安全感或確定性,事實上,它恰恰要打破你對安全的幻想。持續的覺察訓練,會讓我們逐漸習慣這種不迎不拒的做法。

次第花開(在浮躁的年代靜靜等待次第花開)

七、出離

輪迴是一種慣性,不斷改變習慣,就能讓那股巨大的慣性慢慢地停下來。現在就開始改變這些習慣,這就是出離。

為什麼修行不能持續地改變我們的生活?也許答案就在於我們把生活抓得太緊。我們把全副精力投入生活還不夠,還要通過修行為生活上保險。然而,生活就像我們手中握著的沙,抓得越緊流得越快。所以,放鬆可以說是修行的第一課。

生活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讓我們心頭一緊,必須立即判斷出它的利弊以採取相應的行動。我們自以為是生活的故障檢修員,整日一副嚴陣以待的模樣。順境如此,逆境更是可憐。修行只是讓自己放鬆下來,不再對抗,習慣那種不確定性並安住於此,有人也把這稱為自在。

趨利避害是眾生最根深蒂固的一個習慣。我們的初衷是讓自己免於痛苦,而實際做的卻是用一種痛苦替代另一種痛苦,如此循環往復,更強化了我們的恐懼。把自己看得太重是我們另一個頑強的習慣。從抓取到捨棄,彷彿是一個重大選擇,而實際上我們別無選擇。自以為是不僅割離了我們與當下,而且還使我們更容易受侵犯,也更容易侵犯別人。

自以為是有時還表現為自卑。堅持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改變這個觀點,這不是自以為是又是什麼?習慣讓我們看上去像個傻瓜。現在就開始改變這些習慣,這就是出離。

次第花開(在浮躁的年代靜靜等待次第花開)


八、菩提心

佛教徒是決心與自己親密相處的人。親密相處有兩層含義:一是誠實地覺察自己身、語、意的所有活動,二是柔和地對待自己。慈悲不僅是針對他人,也針對自己,並且首先是針對自己。缺少對自己的慈悲,很難真正對他人慈悲。即使面對自己的狹隘、冷漠、混亂,依然不忘記知足和感恩,做到這點很重要,因為只有不放棄自己,才會不放棄他人;只有尊重自己內心的感受,才會體念他人的感受;只有相信自己覺悟的能力,才會相信他人覺悟的潛力。

大乘佛教徒為了一切眾生的最終解脫而發願修行佛法、證得無上正等覺,這種發心稱為菩提心。

“願諸眾生永具安樂以及安樂因”,希望所有眾生都快樂,這就是慈心;“願諸眾生遠離痛苦以及痛苦因”,希望所有眾生都遠離痛苦,這就是悲心;對自己感恩,對他人隨喜,這就是喜樂;對一切欣然接受,自然平等地對待眾生,包容一切,毫無偏見,就是舍心。這就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次第花開(在浮躁的年代靜靜等待次第花開)

九、六度

六度,梵語稱六波羅蜜,意為“渡到彼岸”。

佈施:佈施的精髓是捨棄貪執。我們通過佈施來破除自己的貪愛和執著,所以並不存在施惠於人這回事,也就沒有必要居高臨下沾沾自喜,或為佈施的結果牽腸掛肚。對已擁有的,隨時能放棄,對未擁有的,不再貪求,內心滿足,這就是最好的佈施。

持戒:戒律不是束縛,而是保護。戒律指適當的行為,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其目的是不傷害包括自己在內的一切眾生。

忍辱:行為精準意味著我們須保持正念,不輕易對狀況下評斷、做反彈,這正是忍辱的要義。任何情況都能適應,任何可能性都能接受。沒有趨避,所以沒有恐懼,也不會不耐煩。

精進:

精進不是因為必須而勤奮去做事。如果求知需要一輩子,我們就一輩子歡歡喜喜走在求知的路上,不因為漫長而著急、沮喪,這就是精進。

禪定:禪定是捨棄散亂。沒有定力而企圖在喧鬧之中不散亂,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能安住,能不離清醒的覺知,則一切行為都可以是禪定。

智慧:般若空性超越文字,它比較接近內心的極度開放狀態,清明、遼闊、不固執、不僵化、不拒絕、不期求、不留戀,一切皆有可能。

次第花開(在浮躁的年代靜靜等待次第花開)


結 語

修行對你來說,是次第而行,是平凡而具體、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像吃飯、睡覺那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