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萊布尼茨,善良的科學家,卻被牛頓誣陷,一生執行樂觀主義

萊布尼茨是我非常尊敬的一個科學家,不僅僅因為他的科學成就,更因為他的廣闊胸襟、他的人品和他的樂觀主義。

萊布尼茨的父親是一個大學教授,但是父親在他6歲的時候就過世了,只給他留下了一個小圖書館。

萊布尼次8歲的時候開始上學,但是他更多的知識不是在學校學習的,而是自己在家裡面自學的。

我們學個外語,老師教了好多年,我們還是學不好,人家十歲左右學外語跟玩似的,輕輕鬆鬆通過自學掌握多種語言。

沒辦法,人和人之間是有差距的。

德國-萊布尼茨,善良的科學家,卻被牛頓誣陷,一生執行樂觀主義


我寫了幾百篇人物傳記,發現其中大多數人都是自小就很聰明,而且家境/家教還不錯,他們在上一代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雖然這個現實有些刺眼,但這就是現實。

天資聰穎的萊布尼茨學習成績一直非常好,博士畢業之後,學校希望他能夠留下任教,但是他拒絕了。

其實我個人認為這是更適合他的選擇,但是他希望跟政治接觸。

他想要做出更大的影響力。

科學研究不僅僅是他的目標,事實上科學研究對他而言不是什麼難事,不管在當時的文科領域還是理科領域,他都達到了非常高的水準。

20來歲的他將自己一些研究手稿整理發給英國皇家學會,結果把他們驚掉了下巴。

德國-萊布尼茨,善良的科學家,卻被牛頓誣陷,一生執行樂觀主義


萊布尼茨心地善良,具有很高的社會責任感,他希望跟政治人物保持聯繫,藉助政治人物的影響力,實現自己的社會目標。

但是一個人不可能擅長所有事情,雖然在科學研究方面萊布尼茨天賦異稟,但是在政治這一塊他不是很擅長。

在政治人物眼中,他更多是一枚棋子,一個管家婆,一個修族譜的。

可以說在政治領域他是非常失敗的,跟隨政治人物生活的那些年裡,他浪費了不少時間。

萊布尼茨是一個樂天派,在心理學和哲學領域也有很高的造詣,他信奉樂觀主義,主張樂觀主義,更重要的是他執行樂觀主義。

德國-萊布尼茨,善良的科學家,卻被牛頓誣陷,一生執行樂觀主義


他是一個喜歡跟別人打交道的人,跟一些學者同行討論問題能夠討論好幾天,孜孜不倦,興致勃勃。

和當時的牛頓、惠更斯等人都有還不錯的交情,經常保持書信往來。

有一次牛頓跟萊布尼次討論問題提到了,他找到一種求切線的方法,但並沒有講到具體是怎麼去操作的,萊布尼次在回信當中講到了自己在這方面的研究,並且給出了具體的方案。

不久之後牛頓發表了微積分。

當時歐洲大陸上關於微積分的爭論很熱烈,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後來英國皇家學會在1711年開展調查,結果表明發明者是牛頓,萊布尼次是剽竊牛頓的成果。

因為這件事情,萊布尼茨被整個歐洲大陸的唾沫星子淹沒了。

德國-萊布尼茨,善良的科學家,卻被牛頓誣陷,一生執行樂觀主義


萊布尼茨心裡明鏡似的,並沒有過多的去抱怨這件事情,當領導在公開場合問萊布尼斯怎麼看待牛頓的時候,萊布尼次誇讚了牛頓,講到牛頓對於數學的貢獻很大,沒有一句詆譭之詞。

反而是牛頓後來被查出來,1711年的調查結果就是牛頓本人寫的,輿論反轉,整個歐洲大陸的口水湧向了英國。英國皇家學會擱不下面子,跟歐洲大陸斷絕科學聯繫。

牛頓是個能人,是個牛人,跟愛迪生一樣,但是人品方面也有點類似於愛迪生。

而萊布尼茨則有些類似於特斯拉。

善良的人總是容易過得窘迫。

德國-萊布尼茨,善良的科學家,卻被牛頓誣陷,一生執行樂觀主義


萊布尼次為了生計一直疲於奔命,在晚年還因為與牛頓的問題,被身邊的人批評,被學術界鄙棄。

在他去世之後,很多手稿公佈於世,萊布尼茨的名氣越來越響,德國後來為了萊布尼次,專門成立了萊布尼次研究院。

今天萊布尼茨已經是德國的標誌歷史人物之一。

但那又如何?

身後的榮耀並不能給生前的萊布尼斯帶來快樂。

其實我一直覺得萊布尼次當時博士畢業應該留在學校任教的,政治不適合他。

如果留在學校,他的科學造詣會更高,他也會過得更加快樂。

社會責任我覺得應該分攤開,落實到每一個人的身上,而不是某一個人身上。

每個人各司其職,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社會自然就欣欣向榮。

如果想憑一己之力將社會大幅度推進,容易出問題,容易得不償失。

但不論如何,還是要向心地善良、天資聰穎,碩果累累的萊布尼茨先生致以敬意,致以比牛頓更大的敬意。

以人為鏡。

德國-萊布尼茨,善良的科學家,卻被牛頓誣陷,一生執行樂觀主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