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白衣渡江真的是愚蠢的嗎?

這一期我想和大家聊聊白衣渡江的問題,想要了解孫吳因何在關羽伐魏節節勝利的時候選擇襲取荊州,我認為首先應當瞭解孫吳政權的基本結構。

一、東吳的政權結構

東吳與季漢類似,孫氏集團是外來軍事武裝,軍事武裝是以軍事行動來支撐他們的政治訴求,我們知道任何部隊武裝想要長久存在壯大自己都無外乎需要錢糧等經濟上的供給,且這種供給必須穩固。

毛委員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是千古不易的真理“槍桿子裡出政權”,然而這句話也不是無條件的,我們看到的是我們黨一路走來發動群眾、團結群眾,這是為了什麼?老百姓就是黨的生命所在,這個生命所在即是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是什麼?是糧食!錢少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糧食,失去提供糧食的“金主”,而沒有大金主,我們有數不清的百姓“小金主”。

孫氏集團的金主是誰?他們想立足江東,就一定要爭取金主爸爸們支持,這個金主爸爸就是以江東土著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土生豪強世家——張、朱、陸、顧!這些豪強世家們掌握著江東最廣泛最優質的經濟物質資源,豢養著農業生產的主力軍——農奴,甚至他們還有自己的武裝力量——部曲。這些豪強世家們開門可以支持政權有序發展為部隊籌集給養,關上門就是一個封閉的農業自然生態社會。


東吳白衣渡江真的是愚蠢的嗎?

東吳四大家族

孫氏武裝集團之所以能立足江東,並不是他們德足以服眾,名可動人心,而是他們強大的戰鬥力被江東土著豪強們認可,認為可以作為私兵以外可以依靠的軍政保鏢,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東吳集團的決策和政治目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些世家的態度。

江東的豪強世家並不看重逐鹿中原一統天下,他們迫切需要的是在漢末亂世之中保住自己家族產業和社會地位。這也就很直觀的可以理解孫吳政權一貫的作戰風格和決策變換為何如此疲軟多變,不思進取而又醉心於割據。

可能很多朋友會說孫權也曾不斷北伐還想據有益州,在我看來,不斷北伐卻一而再再而三的淺嘗輒止,獲得大勝也沒有謀劃繼續擴大戰果不過是為了向曹魏展示東吳非“速亡之國”,還是為了穩固現有底盤,孫吳自己也很清楚,江東水師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與北方悍馬猛將在陸路上一較高下。至於想要據有益州,也是為了劃江而治,與曹魏二分天下,有足夠與曹魏一較長短的資本而已。榻上策固然精彩,實際上重點還在於前期的穩固自身,徐圖兼併而已。

二、所謂的孫劉聯盟

盟約,這個現代社會備受視的詞彙,放在中國古代社會就是個屁,中國也根本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穩固聯盟。就當時赤壁的形勢而言,孫劉兩家更像是一種明示的、臨時的合作協定,既沒有正式的締約程序,也沒有規定結盟後的權利義務,更沒有約定違約的具體懲罰措施。雙方的著眼點很明確,共抗曹操以達到各自的目的。

孫吳的目的是借聯合出兵統一指揮以保住江東基業,劉備的目的是保存力量徐圖發展,各取所需,這種口頭協定如何能算作是結盟?距離結盟還差著十萬八千里。所以我們看到對於戰果的分配不均討價還價,湘水之盟恨不得兵戎相見,對於雙方的勢力發展不是掣肘就是虛與委蛇。

今天來看,荊州的合法歸屬權在名義上的“漢朝”,“自領XX州牧”和“據有XX之地”的說法正是說明了沒有任何一方勢力能做到真正的理直氣壯,這也就打破了所謂“借”荊州的荒唐說法。孫權魯肅等人索要荊州,不過是以當初利益讓步己方吃虧的“霸道心理”,把當初自認為“施捨”給劉備集團荊州部分地盤當成了自己的私產。而劉備集團的拒絕“歸還”亦是同理,無論是通過何種手段據有荊州三郡都已經是劉備集團嘴裡的肉,吐出來除非用非常手段。


東吳白衣渡江真的是愚蠢的嗎?

孫劉聯姻

以上分析也完全可以證實東吳“背刺”一說站不住腳,赤壁時的臨時協定目的已經完成,孫氏保住了江東基業,劉備集團得以保存實力,繼而開始為爭奪天下尋求根據地。湘水之盟則是已經分成對立關係的孫劉雙方在瓜分地盤上互相讓步達成的暫時妥協,而荊州只不過是看上去平靜的前線。這一點上關羽並沒有認識到,他的戰術才華不足以彌補戰略上的短視,襄樊之戰打的漂亮,卻最終落得為敵所擒,身首異處,這看似關羽的個人失敗,實際上卻是劉備集團的伐交失敗。


東吳白衣渡江真的是愚蠢的嗎?

這樣我們再來看呂蒙襲取荊州的軍事行動,何來的愚蠢?將季漢武裝力量清除於荊州之外,就免去了孫吳防守曹魏的不穩定因素,同時將咽喉之地掌握在自己手裡,以建業為重心,以揚州為根本,憑藉地理上的山河之險層層防禦,依託長江,守在江北,沿江部署兵力,對荊州揚州的眾多“險要必爭之地”進行防禦,以屯田補給軍糧不足,各個軍事塞要互相支撐。


東吳白衣渡江真的是愚蠢的嗎?

四、夷陵之戰,曹魏戰略的問題

相對於孫權、劉備,曹丕真的是一個晚輩,無論從謀略與政治能力上來看,曹丕與他們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


東吳白衣渡江真的是愚蠢的嗎?

曹丕

我們翻開《魏書.文帝紀》看一看,曹丕這一輩子除了伐吳之外,大部分時間都把精力花在了穩定鞏固曹丕一系統治基礎的事情上,側面傳達的信息就是曹魏內部並不穩定,曹丕三路大軍伐吳恰恰是在內部矛盾已經基本處理結束的情況下進行的,這是其一;其二就是劉曄固然剔骨伐髓一針見血的分析了吳蜀之戰對於曹魏來說就是實現一統天下千載難逢之良機,然而賈詡之前給出的意見卻已經提前否定了或者說旁證了劉曄計劃存在的致命問題。於當時的情況而言,劉備盛怒伐吳失去理智,欲與孫吳同歸於盡,但是孫權老奸巨猾,絕不會與季漢魚死網破,因此陸遜最初的戰略部署是以防守為主,儘量不與季漢部隊直接交鋒,這裡面不難看出有為保存有生力量應對曹魏的忽然進攻的考量,陸遜最後的出擊即使取得了勝利,也沒有過分逼迫季漢,正是考慮到了唇齒問題。同時賈詡也指出了問題的關鍵,曹魏並沒有絕對優勢來面對逼到絕境再次達成臨時的孫劉戰略聯合,賈詡的意思很明顯,沒有把握不要擅自出兵,當年的曹操也是因為沒有聽從賈詡的建議而招致赤壁之敗。


東吳白衣渡江真的是愚蠢的嗎?

劉備伐吳

作為孫權來說,從他在夷陵戰前就做出了政治前瞻,向曹魏示弱,賭曹魏的輕慢之心,足見孫權對季漢伐吳是有充分的準備的。前中期的孫權知人善任,幾乎沒有用錯過人,呂蒙、陸遜都沒有辜負孫權的眼光,正是陸遜的完美演出,既讓季漢繼續作為牽制曹魏兵力的臂助,又恰如其分的縮短了曹魏趁機釜底抽薪的考慮時間。


東吳白衣渡江真的是愚蠢的嗎?

孫權

今天我們是史料開道為我們掀開了“戰爭迷霧”,但在當時當事人們能清醒面對形勢的劉曄們畢竟是少數。劉曄分析局勢犀利不假,他也並非篤定的算無遺策,畢竟失去理智的劉備何時理智歸位是個未知數,賭一把贏了固然沒有問題,賭輸了對於內部留有定時炸彈的曹魏來說也是不小的損失,動盪的是曹魏政局,因此曹丕選擇王朗的建議也是合乎情理的。

站在上俯視角,我們指點江山,認為古人都是庸才,但是站在三國各自的立場上,襲取荊州、夷陵之戰最後的贏家東吳集團何來的愚蠢決定?跨有荊、益,保其巖阻,外結好孫權,內修整理的季漢集團何來愚蠢決定?穩紮穩打,固本強身的曹魏又何來愚蠢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