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本原: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古希臘哲學家認為,水、火、空氣、原子等是世界的本原;其實,這不是本原,而是存在。

本體論探討的核心問題,也是存在。

海德格爾認為他以前的哲學家,沒有解決存在問題。其實,海德格爾探討的仍然是存在,是能夠發問的存在,是一種特殊的存在,即此在。

西方哲學家對世界本原的追問,只止於存在。

其實,在存在之前,還有一種狀態,那才是世界的本原。中國古代哲學從一開始,就深入到這一層面。

世界的本原: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中國早期的哲學思想陰陽五行說,不僅指出了金、木、水、火、土是構成世界萬物的基本要素,而且也指出這些基本要素是怎樣生成的。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章中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易·繫辭上》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受《周易 繫辭傳》的啟發,北宋理學家周敦頤作《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老子認為,在“有”之前,有一種狀態,叫做“無”。《易經》中的“易有太極”和周敦頤的“無極而太極”,都認為在太極之前,有一種狀態,就是“無極”。“無”和“無極”就是世界的本原。

“無”與“無極”,名不同而實相同,皆指無形無象的狀態。世界最初的無形無象的狀態,中國哲學家命之曰,“無”或“無極”。“太極”與“無極”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係。“無極”的無形無象,是就“太極”而言的,就是說,它還沒有“太極”的形,還沒有“太極”的象。

世界的本原: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比如,地球的形成。地球形成於46億年前,康德和拉普拉斯的星雲假說認為,在宇宙間漂浮著由氣體和塵埃結合而成的雲霧狀的天體,這樣的天體叫做星雲。太陽系包括地球在內的所有天體,起源於一個巨大的、熱的且旋轉著的原始星雲。由於原始星雲不斷向外輻射能量而變冷收縮,在星雲自轉和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外圍物質將不隨星雲一起收縮,形成一個一個圍繞星雲轉動的氣環。最後,星雲中心的高熱部分凝聚成太陽,各個氣環碎片凝聚為圍繞太陽運行的地球和其它行星。

地球最初的形狀,是一個漂浮著由氣體和塵埃碎片組成的星雲盤,它呈扁圓盤狀,中間厚,邊緣薄,圍繞自身軸線自轉。在引力的作用下,星雲盤中的塵埃碎片收縮凝聚形成地球星胚。在繼續旋轉和凝聚的過程中,由於本身的凝聚收縮和內部放射性物質(如鈾、釷等)的蛻變而發熱,溫度不斷增高,內部甚至達到熾熱熔融狀態。於是,重物質向地心下沉成為地核,輕物質上浮組成地幔和地殼,更輕的液態氣態成分通過火山噴發溢出地表形成原始的水圈和大氣圈。再經億萬年的逐漸演化而成為現在地球的模樣。

地球最初的星雲狀態,是地球產生的本原,它還沒有地球的形和地球的象,無形無象是地球的無極狀態。同地球的星雲狀態相比,現在的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而且構造也不相同,更為重要的是有生命體存在著,它具有地球之形,又有地球之象,這就是地球的太極狀態。

人類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這樣的困惑,就是眼睛觀察到的客觀真實實物與我們讀到對這一實物描述的文字之間,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這就是語言描述的侷限性。但人類的天性驅使人們努力去克服這種差異。這就出現了同一個事物,不同的人使用著不同的概念從而得出不同結論的現象。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正是這個道路。

世界的本原: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西方哲學中的“存在”、“有”、“是”等,中國哲學中的“有”、“太極”等,實際所指是同一類的東西,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客觀事物。“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極而太極”,無中生有,可以解釋世界的本原,也可以解釋所有的具體客觀事物。

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都有它的本原,即“無極”狀態。無形無象的無極和有形有象的太極,是任何一個具體的客觀事物都有的兩種狀態。

比如一座房屋,就存在著“無極”和“太極”兩種狀態。房屋在沒有建成之前,所需的磚塊、樓板、鋼筋、水泥、沙石等等,散漫地堆放在那裡,即無房屋之形,又無房屋之象,無形無象,就是房屋的“無極”狀態。房屋建成後的有了一定的形狀結構、功能、外形和作用等,還有房子的概念,這就是房屋的“太極”狀態。“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極而太極”,“無”和“無極”也是任何一個具體的客觀事物的本原。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極而太極”,“無中生有”,任何事物都是經過如此演化發展而來的。

中國早期的哲學,不僅觀察探討了世界,而且也先於西方哲學解決了世界的本原問題,從這點看,要比西方哲學高明的多。

(本文作者,簡書天使之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