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如何成為自己的路

曾經有一份如意的前程擺在我的面前,我沒有好好的珍惜,換來的是滿地雞毛,對於前路的茫茫無期以及對未來的恐懼。

從小學到大學,一路都是班幹,老師眼裡的好學生。工作以後從設計助理到主設計師只用了三個月,再後來到自己創業,直到這次的創業失敗,而負債累累。讓我不得不直面自己內心深處的一些問題。

好在即使傷痕累累,也從沒想過要放棄,雖然曾經有輕生的念頭,但是想想爸爸媽媽養我這麼大也不容易,如果就這麼走了,就是徹底的敗了。

既然問題都發生了,該如何面對和解決,人的一輩子說長也不長,說短也不短,應該怎麼去改變現在的局面,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的有意義。最好的方式莫過於讀書了,論語有云:“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錄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謀生的問題,但謀生靠什麼呢,是靠你一身本事。所以只怕自己沒本事,不怕自己沒飯吃。人人都覺得自己沒錢,而沒本事,是沒錢的唯一原因。你覺得別人有個富爸爸,但你若有本事,你可以成為兒子的富爸爸。

本事靠什麼呢?靠學習。

學習靠什麼呢?靠立志。

就這樣開啟了自己的尋找自己的路。而由陳海賢博士所著的新書《了不起的我》讓我對“我”的認知有了全新的理解。

陳海賢博士,浙江大學心理學博士,知名心理諮詢師,阿里巴巴商學院特聘教授。擁有13年心理諮詢經驗,接待過6000多位來訪者。曾在浙江大學心理中心任職,期間開設“積極心理學”通識課,頗受歡迎。


《了不起的我》| 找尋如何成為自己的路

了不起的我


一、是什麼影響了“我”?

開篇序言提到“你要走多少路,才能成就你的了不起”?人的一生總是要經歷這樣或著那樣的轉折,例如,升學,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有人算過一筆數,3歲開始上幼兒園3年,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4年,後面還有研究生、博士生或者博士後。人的一生中有至少有近19年是在學校和升學中度過。隨著近幾年在校學生自殺事件也越來越年輕化,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也擺在了檯面上來講。

其次是步入社會後的畢業、工作、失業......為何工作停滯不前?為何找不到稱心如意的工作?為何工作幹活的是我,升職的卻是他?

關於愛情,我喜歡的人,喜歡的不是我;喜歡我的,我不喜歡。

總之,很多時候我們想換種方式,重新來過。看似容易的轉變,回過頭卻仍然在起點。

“當我們想要想著某個方向前進的時候,總會遇到很多的阻力。這種阻力不是來自外界,而來自我們的內心。就好像理想是一個人,現實中的自己是另外一個人;嚮往改變,突破的自己是一個人,阻礙改變、突破自己的是另外一個人。”

為什麼會這樣呢?

作者指出,因為我們內心天生就帶來一些防禦機制,這種機制讓我們追求穩定和可控,排斥改變和發展,另我們想要轉變的願望和現實的行動形成強烈的衝突。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這樣在衝突中半途而廢,陷入停滯或者迷茫,找不到可持續行動的方向。

回想過往的種種經歷,當自己達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就開始追求安定了。就像這次創業經歷,在此之前為了增加收入,為了升職加薪,為了開公司,一直都在努力的提升自己,向著目標去努力。而當公司開始經營的時候,步入正軌的時候。整個人的狀態就開始安於現狀,就開始了按部就班的生活,然後就遇到了傳說中的“黑天鵝”。


《了不起的我》| 找尋如何成為自己的路


二、 “我”該怎麼辦呢?

遇到問題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必然是需要改變。

陳教授提到,在去向他諮詢的受訪者中,很多的受訪者抱著改變目的來諮詢,一旦面對改變的時候會說:“老師,我很痛苦,我渴望改變,但是我沒有選擇。”

什麼是選擇?

其實當我們告訴自己不行的時候,我們已經做了選擇。改變是一種選擇,不改變也是一種選擇。做出選擇意味著必須對選擇後的結果承擔相應的責任。

作者認為其實我們的無措感來源於對人生“選項”的誤解,

第一,誤以為只有按照理想做出選擇,才算選擇;如果選項不夠好,那就沒得選擇。而往往我們沒有察覺的是,其實沒有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例如,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但是為了養活自己,沒得選擇。而逆向的解釋是,自己不願為喜歡的事情冒險,所以選擇忍受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第二、不願意承擔對自己的責任。

通常我們都希望有更多的選擇,而實際是害怕選擇。因為選擇是一件讓人不舒服的事情,就必須去承擔相應的責任。

就拿基金定投這件事情來說,大多數開始基金定投的人是覺得基金定投能幫我們帶來收益,幫助我們錢賺錢,但是都是在定投了一段時間之後,就停止了定投。用股神巴菲特的話來說:“沒有人願意慢慢變富。”

大多數的時候不相信痛苦的選擇背後能給我們帶來收穫,也害怕,痛苦的付出,最終是無果的。

改變是需要勇氣的。

改變是需要我們承擔自己對自己的責任,直面問題的根源,挑戰自己的認知,從行動上對自己負責任。

而光有勇氣是不夠,還需要有自我反省的能力。

小時候,只要遇到任何問題去找我媽,我媽就會說去找你爸。長大了,當我們說是我爸把我們帶大的時候。我媽又非常生氣的指責我,“說我沒良心,她是怎麼辛苦把我們帶大的,沒有她我們那裡會長大。”在我的印象中,我媽從來都沒有錯,有錯就我爸的。所以一直跟她合不來。

而當姑姑們經常會說你怎麼跟你媽一樣的時候,我就特別的反感。從小也就特別討厭這樣的自己。但是有種感覺就是不知道不覺中的某些行為就像母親。

比如經營公司的時候把大部分的責任丟給了合夥人,自己選擇了輕鬆的事情。而出了狀況第一時間找合夥人的麻煩。沒有想過公司是兩個人,而需要共同的面對和承擔。

如果那個時候我能做出選擇主動直面問題,從中去選擇最佳的解決方案,承擔作為公司一份子的責任。想必結果沒有現在這麼糟糕。

而我們大部分的時候礙於心理的舒適區帶來的控制感,越是當情緒焦慮的時候,越是需要通過控制感來使自己產生安全感。


《了不起的我》| 找尋如何成為自己的路


三、什麼是有效的改變?

很多的時候,我們覺得改變是一件很輕鬆和簡單的事情。認為要改變一件事情,就是做跟它相反的事情就可以了。其實不然,如果總遲到,就制定早起計劃;如果脾氣大,就學著對人禮貌和善,如果愛拖延,就想辦法勤快一些等等。

就像書中所講的,每次改變邊,總是會因為各種各樣理由而終止下來,而我們需要做的是面對心裡真是的感受,真實的愛與怕。改變的本質是創造新的經驗,並通過強化把新經驗轉化成新的習慣。要打破心理舒適區就要直面問題,尋找到最真實的感受。

為另外幫大家正確的去改變,作者在書中介紹了改變的步驟與方法:

1 、發現內心的免疫系統

用心理學家羅伯特▪凱根的發明"心理免疫X光片"去發現造成我們心理免疫系統的控制系統

。用書中的例子來說:艾米在會議上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她想改變。

①希望達成的行為目標:更自信地表達自己

②與目標相反的行為:經常附和別人;說話很小聲……

③潛在的好處:避免和別人發生衝突

④內心重大假設:如果我發表不同意見,就會引發衝突

通過艾米的"心理免疫X光片"會發現要改變的願望和不改變的動力之間,存在衝突。心理學家卡倫▪霍妮打過一個經典的比喻:我們想要讓車運行,卻一直腳踩著油門,另一腳踩著剎車,能量和動力就在這樣的空轉聲中痛苦地消耗著。心理免疫的X光片,就是讓我們清楚地看到這個衝突。

對於心理的免疫系統,它對我們起了保護作用,同時也將影響和阻止我們去到一個新的地方。而終將有一天,我們需要掙脫拜託她開啟新的旅程。


《了不起的我》| 找尋如何成為自己的路


2、突破免疫系統的四個原則:

改變的第一個原則:檢驗人生假設。怎麼樣才能看清楚內心的假設呢?作者提到,可以用對自己提問的方式來實現:

第一、那些更目標相反的行為,能帶來的好處是什麼?

第二、如果做不一樣的行為,最擔心別人會怎麼多我們?

第三、為什麼阻礙改變的行為帶來的好處是必需的?如果沒有這些好處,會發生什麼可怕的事情?

從問題中去發現正真阻礙我們的是什麼,因為我們會選擇去保護自己的核心假設。而改變的本質就是通過做不一樣的事情來獲得新的經驗。我們該如何去獲得新的經驗呢?

“小步子原理”助力開啟改變第一步,小步子原理就是通過收穫一個小小的成功,來實現開端;然後再通過不斷獲得小成功來累計大的成功,逐漸形成更多成功的經驗,來推動下一步行動所需要的動力。

例如寫作:如果一開始需要一個寫作小白去寫一本書,肯定會出現畏難的情緒,中途就會放棄了。這個時候可以嘗試先從寫一個小卡片,用小卡片去鍛鍊語言的組織能力;一段時間開始寫一段文字,記錄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再過一段時間,將自己記錄下的一段一段的話,組織成一篇的文章,把它分享出去,慢慢的就能積累成出一本書了。這個過程是需要一步一步,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去實現的,每一段成長都是經歷。

培養新環境中的“場”,《水知道答案》中有一個有趣的實驗,如果我們天天對一杯水去抱怨,不久之後水就會變臭,發出難聞的味道;而如果天天對一杯水去誇獎和讚美它,30天之後,水依然清澈。

改變的的第三個原則,培養新的環境“場”。比如說要改變拖拉的習慣,那麼每天將緊急重要的事情先安排,一件一件完成;用閱讀替代追劇的習慣,就讓自己隨時可以看到書,書桌上、穿透變、隨身的包裡。建立新的環境場,練習有意識的行為,改變自己積極的狀態。

第四個原則,用情感促動法。用愛來表達,讀到書中的案例時,發現挑剔也是一種推動學習向前的動力。個人更願意將米紐慶大師對作者老師的方式,理解成一種愛。用愛來促動她,給她一個“最好學生的目標”,讓她對這個目標去努力。而不是對於一名異國學生,只能這樣的評價。

寫在最後:改變是艱辛的,也是一條必經之路。

正如《少有人走的路》中寫到,這個改變的過程是艱苦卓絕的,需要自律。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通過自律,我們就知道在面對問題時,如何以堅毅、果敢的態度,在學習與成長中獲得益處。

讀完《了不起的我》第一章,才明白願意通過自我認知去改變,去發現自己,最終能走到最後堅持下來的人很少,註定了是少有人走的路。願每一位讀過《了不起的我》的人,能從中找到那位了不起的潛力無限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