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徒弟众筹风波:中产远比你想象中窘迫

郭德纲徒弟吴鹤臣突发脑出血,家人为其众筹治病,引发巨大争议。主要矛盾集中在:吴鹤臣在京有房有车,为何还“不要脸”地向大众伸手?

这是在透支大家的善良?还是中产真有那么惨?

郭德纲徒弟众筹风波:中产远比你想象中窘迫

郭德纲徒弟众筹风波:中产远比你想象中窘迫

几乎每隔几天,我都能在朋友圈看到众筹治病的案例,里面的文案堪比开“比惨大会”。在大多数人眼中,只有卖房卖车、借遍亲友、穷尽一切可能后,才能迈上向公众求助这一步。我们帮助别人,更崇尚“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关键是,大家理解的“雪中送炭”概念不一。有人认为得惨到连馒头都吃不起,也有人认为家庭支柱倒下,后续医疗费没有着落,请不起护工就已是山穷水尽。

当吴鹤臣的妻子解释说,不卖房是因为房子在父母名下,不卖车是因为从家到医院太远,引发了更大一轮声讨。

网上呼声很高的一个观点是:本应100%用来救命的善心钱,不能用于扶助、维持甚至改善你的物质生活水平。

当然,不排除有人愿意捐这个钱来避免他家因病致贫。只要患者的信息透明公开,不存在欺瞒,本着自愿救助的原则,没有必要指责他发起众筹的行为。

吴鹤臣表面有房有车,其实是个漂亮的肥皂泡。房子是昌平的两处30平的公房,一家两代人挤在一起,且在父辈名下。车子是妻子的婚前资产,总价13万,卖掉可能只值5万。作为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吴鹤臣在德云社每月工资6000,一年收入7万,家中还有一个瘫痪的老父亲。

从种种指标来看,吴鹤臣当个中产还有点勉强。

郭德纲徒弟众筹风波:中产远比你想象中窘迫

而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就算是真正的中产,在面对突发意外时,甚至比穷人还要窘迫。

每月拿着过万的工资,还完车贷房贷,付完养儿养老费用后,所剩无几。光鲜亮丽的日子背后,过的是房奴、车奴、孩奴、卡奴的生活。当意外来临时,绝大多数中产根本不堪一击。

而卖房是一个复杂的经济行为,牵涉到婚姻、亲情、价格、时间等诸多因素。当你着急用钱时,卖房并不能马上变现,可能还意味着损失一大笔钱。

再者,孩子原本上着每月6000块的幼儿园,你能说让她退学就立刻退学吗?

在香港,收入低的无房人士有资格申请公屋,可以一直住下去,有时甚至连原本就很低的租金都免掉了。而自己买房或租房的中产,一旦家人遇到大病或者意外,连周转资金的时间都没有,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熬到没办法了,像吴鹤臣家人这样众筹治病,拉下脸面开口求人,还要面对潮水般的批评。

2016年的罗一笑事件也曾引发轩然大波。深圳媒体人罗尔在公号上写文章,为罹患白血病的女儿罗一笑募捐,获得读者赞赏超过200万。后被踢爆罗尔有三套房子,他因此身败名裂。

郭德纲徒弟众筹风波:中产远比你想象中窘迫

几个月后,罗一笑医治无效离开人世,家人捐出她的遗体。一切喧嚣复归平寂。

郭德纲徒弟众筹风波:中产远比你想象中窘迫

看吧,中产甚至连向公众求助的资格也没有。非得卖房卖车,才能走这一步。

中产们年轻时牺牲健康,拼命工作,加班、熬夜、应酬,一睁眼就是KPI。好不容易实现阶层跃升,过上有房有车的小康生活。这时,疾病如灭霸,打个响指就能将你轻松打回原形。哦不,甚至更糟,一人倒下,全家遭殃。

郭德纲徒弟众筹风波:中产远比你想象中窘迫

《复联4》中的大反派灭霸

有个医生说他最讨厌给中年人看病,年轻人底子好,老年人够听话。只有中年人,明明身体已经垮了,还抽不出时间来善待身体,因为要挣钱。

忙活了大半辈子,到头来,都在给医院挣钱。

经济学有个大前提,即假设每个人都是利己的(self interest)。遇到疾病,每个人都想手头上有多一点钱,接受最好的治疗,争取最大的生存机会。但求人不如求己,毕竟别人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体面应对风险有多种方法,总结下,最起码要做到以下三点——

1、强身健体

2、劳逸结合

3、一定要买商业保险

当然了,从善的角度来说,“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都是帮助他人,都值得肯定。我们不应硬性要求别人非得饭都吃不上了才能求助。任何人都有背的时候,能帮一把是一把。

随着人生迈入中年,我越发觉得体面很重要。只有提前预见风险,早早做好准备,才能在暴风雨来临时,风动,雨动,我自岿然不动。


作者:叮当妈,资深港漂,经济学博士,叮叮和当当的老妈

深耕育儿、香港教育、亲子游等领域的原创文章,欢迎随时提出意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