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這裡多項科研實現"國際首次"突破

4月30日,在安徽省“抓創新、抗疫情、促六穩”科技成果發佈暨線上交易會開幕式上,安徽省發展改革委主任張天培發佈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大科技成果。

據悉,下一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設立三年多來,一系列重大將著力加強創新平臺能力建設加速進行;著力突破一批重大前沿科學難題和“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著力打造世界一流大科學裝置集群;著力推進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湧現產業化。下一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繼續促進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通融發展,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創新平臺】

大科學裝置集中區規劃建設全面啟動

2019年,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一系列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取得新進展。作為我國大科學裝置最為集中的城市之一,目前,大科學裝置集中區規劃建設全面啟動。其中,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全面開工建設;合肥先進光源預研即將完成;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和強光磁集成實驗裝置啟動預研。

同時,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一期主體結構完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啟動運行。

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臺加速建設。醫學前沿科學和計算智能前沿技術研究中心、物質科學交叉前沿研究中心、地球和空間科學前沿研究中心等3箇中科院“十三五”科教基礎設施初步設計獲批,即將開工建設。此外,中科院臨床研究醫院(安徽臨床研究醫院)掛牌成立。合肥離子醫學中心基本建成,即將投入運營。

【創新成果】

多項科研實現“國際首次”的突破

科技成果不斷取得突破。在信息領域,在國際上首次實驗驗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為未來凝聚態物理發展注入新活力;在國際上首次觀察到宇稱時間對稱,突破了傳統量子體系中對量子系統的調控方法;首次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開展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實驗檢驗,將極大地推動相關物理學基礎理論和實驗研究;首次實現500公里量級真實環境光纖的量子密鑰分發和相距50公里光纖的存儲器間量子糾纏,為構建大尺度量子網絡奠定基礎。

能源領域,成功研製交付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首個大型超導磁體線圈,發展和完善超導磁體的製造標準和規範;發展出一種高性能穩態等離子體運行模式,系統驗證了其與未來聚變堆若干運行條件的兼容性,為未來核聚變電站奠定了物理基礎;成功獲得單層鉍2212超導體,為高溫超導體二維理論模型提供了堅實的實驗基礎。

健康領域,發現了炎症巨噬細胞的活化、調控及效應機制,獲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首次解析了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的關鍵機制,不僅有助於預防和控制皰疹病毒引起的疾病,還將有助於改造皰疹病毒用於腫瘤靶向治療等;闡明瞭一種小分子抑制劑抑制“超級細菌”作用機理,為設計和優化新型抗生素奠定了基礎。

環境領域,研發“工業園區有毒有害氣體光學監測系統”,項目獲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已在省內外石化、冶金、水泥等行業廣泛應用;大氣環境監測衛星高精度偏振掃描儀、多角度偏振成像儀、紫外高光譜大氣成分探測儀三臺載荷初樣研製和正樣設計通過國家評審;首次完成大氣湍流原位探測實驗,為大氣汙染監測、預報提供了關鍵數據支撐和科學依據;發現了一種噬藻體組裝機制,為藍藻治理提供了新手段。

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取得新成效。發明一種磁分散電弧快速均勻加熱新方法,有望實現低成本大規模生產石墨烯;成功研製一種手性分離膜,對不同的手性對映異構體分離效率高達89%,在醫藥製造等領域具有良好產業化前景;研製出一種輕質、高強度、耐磨損的新型混凝土,產業前景廣闊。 記者 劉暢司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