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心經》帶給現代人的啟示


“只聽見她滿口的爸爸長爸爸短,她母親呢?還在世嗎?”她同學中有一個見她去遠了,便悄悄地問道。

一個有著可愛娃娃臉的,純潔天真的20歲女孩,和同齡的女孩子喜歡談吃喝、男朋友不同,她言長言短中,均是她所崇拜的爸爸。她就是張愛玲短篇小說《心經》中的主人公--小寒。

一般人會覺得,可能父女情深或者母親早逝導致她對父親特殊的愛,說實話,我剛開始讀前頁時,也沒覺得異常,只是覺得,他們父女倆舉止過於親暱,言語之間充滿某種心照不宣的暗示,但又不敢去做過多猜測與臆想。這大概也是小寒母親的真實想法,和她一直忍受的痛苦所在。

《心經》是張愛玲寫的一篇難得的“家庭美滿”的短篇小說,不過,暗流湧動中,時刻提醒你這是張愛玲的作品,不寫盡人性的善、惡複雜多樣,她是不會善罷甘休的!

別忘了,“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長滿了蚤子。”


張愛玲的《心經》帶給現代人的啟示


小寒有一個能幹,儒雅,未到40歲的父親,有錢有地位,還有魅力。但為人還算正派,對妻女也盡心盡責。剛出生的小寒,因為被算為命硬克母親,父親打算送人,但被母親拉住了,她捨不得自己的骨肉。

小寒以自己的聰明伶俐,浪漫天真,享受到父母親的全部寵愛。直到她十二三歲時,有了性別意識後,看上去那麼純潔可愛的孩子,卻在有意無意地離間了父母之間的感情。凡事喜歡以自己為中心的小寒,把母親當成了競爭對手,爭奪到父親的“獨寵”。

在她母親精心打扮後,向父親表達一些愛意時,就遭到小寒和與他結成同盟的父親的嘲笑。她母親總覺得孩子還小,她的寬厚與善良,隱忍,卻讓小韓在“戀父情結”中,越發地有恃無恐起來。

直到她上大學後,遇到一個真心愛著她的青年才俊,她選擇了躲閃,不接受。在《第一爐香》中的女主人公,隔著墨鏡,看不到所愛男人的眼睛,預示著她無法抓住這個男人的心。而《心經》中,“小寒抬起眼來,望到他眼睛裡去。”這個男人愛她的心是一覽無餘,毫無保留的。可是她的心裡卻抗拒除了自己父親之外所有的男人,期盼自己永遠長不大,永遠不結婚。


張愛玲的《心經》帶給現代人的啟示


甚至對這種不健康的畸形的愛戀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她是希望“嫁給”父親的!“他究竟還是她的父親,她究竟還是她的女兒,即使他沒有妻,她姓了另外一個姓。”

直到她有意識地向父親表明這種心跡,“我是這一生一世不打算離開你的,有一天我老了,人家都要說她為什麼不結婚?她根本沒有過結婚的機會!沒有人愛過她!誰都這樣想,也許連你也這樣想,我不能不防到這一天,所以所以我要你記得這一切。”是不是聽得毛骨悚然!這種感情,我都覺得很可怕!


她爸爸察覺到女兒變態的對自己的愛戀,感覺到後怕,也追悔莫及。這麼多年來,女兒以她的純潔天真,攫取了他所有的焦點和關愛,使他冷落了日漸衰老的妻子。他決定退出小寒的生活,帶著妻子離開。可是,戀父又控制慾強的女兒,怎會甘心失去爸爸的愛。

小寒父親“移情別戀”到與自己女兒外貌有幾分相似,情感上也缺失父愛的小寒的同學,“吃醋”的小寒想方設法去阻撓父親的戀情。卻終於讓母親也證實了之前的猜測,女兒對父親已經超越了父女之愛。

父親搬出這個家,與別人在外同居。面對母親的包容和愛,悔恨交加的小寒,感覺自己是拆散父母親的“第三者”。“她犯了罪,她將她父母之間的愛情慢吞吞的殺死了,一塊一塊割碎了--愛的凌遲。”

可一向在家裡可有可無的母親,卻用愛,幫助女兒小寒走上自我救贖之路。“你在北方住幾個月,定下心來仔細想想,你要到哪兒去繼續唸書,或是找事,或者結婚,你計劃好了,寫信告訴我,我在替你佈置一切。”在女兒迷茫無助時,感覺被自己“深愛”著的父親拋棄時,母親用她寬廣的胸懷,接納自己的女兒,用勇敢,堅強,真摯的母愛之心,選擇諒解女兒。

這也似乎間接印證張愛玲的好友蘇青所言:“男人是壞的,因為他們用情不專,不永久。”可正如小寒爸爸對女兒所講:“我是極其贊成健康的,正常的愛。”


張愛玲的《心經》帶給現代人的啟示

確實,無論父與女,母與子,男女之間的情、愛,健康的,正常的愛,是美好又明媚的,是人人都渴望的;陰暗,見不得光的畸形的愛,不光是頹廢的,實質是病態的,帶有毀滅性的。

哈佛學者李歐梵在他的著作《蒼涼與世故-張愛玲的啟示》中寫道:“張愛玲的文體--不論是小說或散文-包含了不少寓言的成分。讓讀者體會到現實背後,或現實以外的境界,我認為這才是他的作品耐讀的原因。”

《心經》中,小寒的爸爸覺得找到久違的“真愛”,而離開這對母女。母親這次卻無比清醒,她讓女兒冷靜地學會選擇她的未來,無論是繼續上學,工作還是結婚,要出於對自己負責的原則,更要有承擔後果的能力。

她自己也認識到,女兒過去在她和丈夫之間扮演的如“第三者”的角色,作為母親,其實她也有責任的。




張愛玲的《心經》帶給現代人的啟示


我覺得,放到今天的家庭關係中,也很有警醒作用。

家中父母親地位和家庭成員關係的排序,親子關係不應該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搞錯這個順序關係,其實痛苦的豈止是孩子,更是漸行漸遠的夫妻關係,和家庭氣氛的不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