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秀節目導師迭代背後:流量明星依賴是突破還是病症?

回顧國產選秀綜藝多年來走過的軌跡,在導師這一角色的選擇上都有哪些變遷?

文 | 彼黍離離

來源 | Vlinkage

縱觀這個春天的選秀綜藝,蔡徐坤憑藉《青春有你2》中溫柔、沉穩的形象,洗刷了自己一直以來的負面爭議,圈粉無數。剛剛開播的《創造營2020》更是因為鹿晗、黃子韜、宋茜的加入,引發了“前隊友再同臺”、“SM公司大型團建”等話題,也刷足了關注度。

选秀节目导师迭代背后:流量明星依赖是突破还是病症?

不知從何時開始,國產選秀的核心看點已經從選手漸漸嚮導師的方向傾斜,甚至於可以說導師陣容的選擇直接決定了節目效果如何。那麼,回顧國產選秀綜藝多年來走過的軌跡,在導師這一角色的選擇上都有哪些變遷?“流量導師”大批量出現的背後有何成因?本文將作出一些解讀與探討。

導師走上加速“快車道”

年輕化已經勢不可擋

大部分人對於選秀導師這一身份的初始印象,應該來自於開啟了大眾選秀時代的《超級女聲》。當時的評委陣容涵蓋的基本上都是30~40歲的實力派歌手和資深音樂人:柯以敏、順子、黑楠、包小柏、宋柯等等。

他們最醒目的標籤就是專業性,對選手的去留有著充分的話語權,在點評上也走嚴苛強勢的路線,非常敢於直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以“毒舌”著稱的柯以敏一言不合就開罵選手,製作人包小柏因為不滿曾軼可的唱法直接憤然離席。

2012年,《中國好聲音》開啟了選手、導師互選的模式,顛覆了《超級女聲》《快樂男聲》中單方向評論的關係,又加入了指導的過程,讓明星導師們的姿態更加柔和、平等起來。

选秀节目导师迭代背后:流量明星依赖是突破还是病症?

此後,隨著視頻平臺的飛速發展,網綜選秀日漸崛起,導師的配置也開始迎合主流受眾口味走向年輕化和流量化。

縱觀當下的熱門選秀綜藝,除了一些曾經大紅過的“回憶殺”歌手,如Ella、胡彥斌等人還能佔得一席之地,剩下的幾乎都是85~90後流量藝人的天下,而這些“流量導師”又可以根據成名的方式分成兩大類。

第一類,迴流的“曾在韓務工idol”。僅僅是“歸國四子”已然有撐起國產選秀“半壁江山”的意思,黃子韜有《這就是街舞》《創造101》《創造營2020》;吳亦凡有《中國有嘻哈》《中國新說唱》;鹿晗有《熱血街舞團》《創造營2020》;張藝興更是從《偶像練習生》開始連任三年選秀導師,被網友戲稱為“流水的節目,鐵打的PD”。

此外還有宋茜、劉憲華、程瀟等在韓國出道的藝人,也曾以導師的身份活躍在選秀的舞臺上。

选秀节目导师迭代背后:流量明星依赖是突破还是病症?

第二類,調轉身份再出發的選秀出身藝人。除了像李宇春、周筆暢甚至華晨宇這種,已經成名一段時間的選秀藝人會頻頻擔任導師,近兩年,越來越多藝人的角色調轉已經有快到讓人跟不上節奏的趨勢。

毛不易和孟美岐成為《明日之子》的“星推官”時,分別出道兩年與一年,蔡徐坤從C位選手到青春製作人代表,也只用了兩年。

比起專業和實力

更重要的是陪伴與共情

從“流量”飛奔到導師“賽道”,難以避免的是觀眾對他們質疑的目光,究竟“有沒有資格?”“能不能勝任?”成為了網友們老生常談的話題。其實,新生代流量取代專業音樂人與實力派歌手走上導師席的背後,有著非常複雜的成因。

首先,在互聯網語境下,流量嘉賓一直是綜藝節目收割話題與熱度的必殺技,特別是選秀節目中選手的人氣需要一定時間來培養,高潮基本上都在後半場,前期就更需要導師們以自己的存在感激發市場活力。

在《中國有嘻哈》中,吳亦凡若單純論說唱功底可能有爭議,但沒有人能否認他以一己之力把說唱音樂和嘻哈文化帶出了圈,讓“freestyle”成為了年度熱詞。

选秀节目导师迭代背后:流量明星依赖是突破还是病症?

第二,十五年間,國產選秀綜藝的主戰場已經從電視臺轉移到了視頻網站。從《偶像練習生》開始,“101系”選秀成為了主流,在考評範圍上,它不再是單純的發掘歌手,而是選擇唱跳偶像,導師自然也不能侷限在純粹的音樂人。

在參與模式上,“101系”選秀更注重與受眾的互動性和情感鏈接,平臺將盡可能的降低導師對於結果的干擾,完全讓粉絲用自己的力量來決定pick選手的命運,從而帶來一種成就感和刺激感。

這就意味著,導師的意義中指導、點評的成分淡了下去,變成了參與性更強的陪伴與陪練,從這個角度來說,導師與學員之間的實力差距不斷被拉小也就變得可以接受了。

第三,眾所周知,國內偶像市場在人才培養、人才輸送和資源整合等方面還遠未達到成熟階段,整個產業鏈還在起步初期,因此選擇從韓團出道的藝人來擔當“準idol”的導師無疑是最“對口”的。

他們已經經歷過規範化造星工廠的一系列的培訓,在唱跳能力、舞臺表現力,表情管理等方面都有著豐富的經驗,可以讓選手們去吸收。

而選秀出身的導師則因為相似的經歷更容易與選手們達成共情,能夠給他們最實際的幫助與指導,這些也是實力派前輩們所無法替代的功課。《青春有你2》開播後,“青春製作人代表”蔡徐坤就以“溫柔學長”的身份迅速得到了不少觀眾的好評,他不僅能設身處地的站在練習生的角度給予她們恰當的關懷,還能一針見血的指出舞臺問題。

決定權被削弱

無損強大的存在感

雖然在選秀節目中,導師們的決定權在不斷的被削弱,但他們的參與感和存在感卻與日俱增,可以跟本應該得到最多關注的選手們分庭抗禮,甚至超過他們。

至此,素人化身明星的“試煉場”已經成為了導師們的大舞臺,施展才華、釋放魅力、製造話題,不再只是選手們的任務,導師們只要能打破大眾的偏見,證明自己,便可以乘著選秀的東風重塑事業版圖,為其添磚加瓦。

例如,張藝興在《偶像練習生》中從“小綿羊”化身嚴厲的“張PD”,展示了自己專業、負責的一面,吸引了不少路人粉。易烊千璽在《這就是街舞》中,也以自己出色的業務能力顛覆了不少路人對他的認知。

但這種對導師的依賴,也會給選秀綜藝帶來一定的問題。流量與專業度兼具的導師人選在市場中其實是非常有限的,選秀節目井噴似的湧現必然會讓導師供不應求,重合度極高,“回鍋”頻率甚至要遠遠超過選手。

這種重複性的消耗,對於導師來說無疑是一個掏空的過程,讓他們身上的未知性、可看性越來越少,觀眾逐漸產生審美疲勞。

同時也逼得一些平臺方不得不“趕鴨子上架”,選擇一些高人氣的“跨界”導師,他們雖然在帶熱度方面優勢明顯,但專業上無法提出任何建設性意見的“花瓶”人設,還是很難讓這類導師與節目互相加持,最終實現雙贏。《明日之子》中的“星推官”楊冪就曾經被網友吐槽作為導師完全不懂音樂,實在是有些尷尬。

總的來看,想要在當下的選秀綜藝中成為一個合格的導師,人氣、綜藝感、專業性、新鮮感,缺一不可。

這也在無形之中給平臺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內容模式創新的基礎上,不斷升級挑選導師陣容的思路,達到既能出其不意又能協調適配的效果,值得操盤者們去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