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聰明”甚至一言難盡的「自動亮度」,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不太聰明”甚至一言難盡的「自動亮度」,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發現新奇,分享樂趣~


一直以來,自動亮度調節對很多用戶而言,都是一個“名存實亡”的功能,原因就是這個自動調節使用體驗太過糟糕。亮度隨環境變化有延遲、需要亮的時候太暗、需要暗的時候又太亮。所謂的“自動”遠不如“手動”來得實在。


這種“不太聰明”的自動亮度調節,是很多安卓手機的通病。而在另一邊的iPhone上,自動亮度調節卻是一個“非常懂你”的存在。過渡非常自然,總是在你感知不到的時候,就已經將亮度調節到了合適的等級,頗有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感受。


“不太聰明”甚至一言難盡的「自動亮度」,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從硬件上來看,手機自動調節亮度,主要還是依賴正面聽筒位置附近的光線傳感器。


但是光線傳感器是每個手機都具備的,規格也並沒有什麼差異。所以,造成最終體驗差異的還是軟件上的算法調教。


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的就要屬蘋果與谷歌了,這也得益於這兩家公司豐富的經驗積澱。


“不太聰明”甚至一言難盡的「自動亮度」,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來自b站@節能君


安卓與iPhone的差異,主要也體現在亮度的變化的準確性,以及不同環境下的響應速度。


亮度調節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隨環境成等比變化,而應該是一個複雜的曲線,自動調節的速度並不是越快越好。


比如環境暗時,亮度的變化速度應該緩慢變小,讓眼睛有一個適應過程;環境亮時,手機亮度響應的速度就應該更快一點,以適應閱讀需求。


iPhone就是這麼做的,根據Referline實測的自動亮度的變化曲線可以看出,在0-80nit 的低亮度區間,iPhone變化非常緩慢,80-200nit 的日常使用區間變化比較線性,200-400nit 開始加速,400nit 以上響應最快。


“不太聰明”甚至一言難盡的「自動亮度」,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Referline

其中,和iPhone比較接近的就是華為了,之所以華為的亮度調節在安卓陣營中比較優秀,是因為近幾年華為旗艦機都在背部攝像頭模組內加入了色溫傳感器,這個色溫傳感器不僅能感應環境光的色溫,還能感應光線強度。


“不太聰明”甚至一言難盡的「自動亮度」,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請不要叫我測評君


而近年來,也有很多手機廠商開始在傳感器上下功夫。Redmi K30 Pro與小米10系列都在背後增加了一顆環境光傳感器,帶來的好處是捕捉環境的範圍更大,檢測更精準。尤其是在橫屏握持,或者手機逆光時,避免了遮擋,感知也更靈敏。

“不太聰明”甚至一言難盡的「自動亮度」,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不太聰明”甚至一言難盡的「自動亮度」,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微博@大肥皂


小米10發佈以後,小米手機系統軟件部總監張國全也曾在微博解釋過,為什麼安卓一直做不好自動亮度調節:

1、人眼在暗環境時,瞳孔變大,對亮度調節非常敏感;


2、OLED屏幕亮度調節級數比LCD屏幕少,尤其低亮度下,每級之間的亮度變化大;
3、一個前置光線傳感器只對手機上方點光源起作用,現實環境光源位置多變,一個sensor很難cover所有場景;尤其是橫屏玩遊戲時,手持狀態也會經常遮傳感器,導致傳感器數據採集數據失真;
4、敏感用戶暗光對OLED調光感觸明顯;

“不太聰明”甚至一言難盡的「自動亮度」,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他也指出,為了解決自動亮度的不準確,除了在小米10增加了背部的環境光傳感器,採集更多的光源數據以外;在系統算法上,還升級至4096級調節檔位

,調節更精細,亮度變化更加平滑順暢。


4月1日的時候,一加劉作虎也在微博表示,一加新機也會帶來4096級的調節,讓色溫亮度調節更舒適。

“不太聰明”甚至一言難盡的「自動亮度」,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此外,已經發布的OPPO Find X2在前後放了 2 個六通道顏色傳感器

(Color Sensor),顏色傳感器不僅能為相機帶來更好的白平衡,還能夠準確的獲取周圍環境光的光強和色溫,自適應環境色溫,智能調節亮度。


“不太聰明”甚至一言難盡的「自動亮度」,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紅點為顏色傳感器

整體來看,國產手機在少了價格的束縛以後,越來越多多的廠商開始注意到了這些影響體驗的小細節並去改善它,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可視化的配置參數,對我們消費者來說,也是一個好的信號。


你的手機會打開自動亮度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