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一心要移民的我,卻在最後一刻退縮了,卻成了正確的選擇

我畢業的那年中國才加入世貿,那時還不像現在這樣強大。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快就接觸到了幾位來自發達國家的人,沒多久,感覺以自己的能力也能在歐美立足。於是,一心想移民:高福利的歐洲、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是首選,其次是美國。

可惜,家裡沒錢,沒有辦法投資移民;更慘的是,所學專業還不在技術移民範疇內……唯一能選擇的就是婚姻移民。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也交了一些外國女票,其中有兩位交往時間長。

第一位是來自加拿大,她是做中英翻譯的,正好我也能時不時幫上一點忙。我倆交往程度也算很深,包括見過了雙方親人。為何不說父母呢,因為她父母不在中國,我們也沒去加拿大。但她在中國的朋友、同事,甚至從美國過來的同事(她主要工作是為美國一家機構當翻譯)。

就在談到下一步怎麼走的程度,戀情忽然中斷了。中斷方式很柔和,也很常見。她因工作關係去了澳大利亞,然後連續幾天沒有任何聯繫(那時候沒有VX,國際長途也很貴,只能靠她用SKYPE打給我,我沒有開通國際長途電話不能打給她)。等到她打給我,有異樣感覺的我就直接問是不是她有其他想法了,她也很直接回答是。

於是,兩人就這樣分了。

又過了1、2年,認識了一位美國人。這次戀情進展比上次順利。沒多久,就到了商量未來的程度:她提議我倆去美國,她俄亥俄州老家。

然後,數年來一心想移民的我退縮了,逃跑了……

我捫心自問,這段時間相處很好,而且她身上沒有任何歧視心態。但是,正好在這段時間,我身上發生了一件小事,讓我最終放棄了移民的想法。

那段時間,我高中班主任老兩口到北京幫兒子看房子,他兒子去美國訪學一年。老兩口在北京無親無戚,只有我一個學生,我每個週末都會去探望他們一次。我去的時候,他們都會很開心,因為總算有“新人”可以說話了。

老兩口不會說普通話(南方不少省份的老人都不會說普通話),和鄰居所有的交流僅限“你好”,剩下時間老兩口只能在家裡打牌,或者出門隨便坐一路公交車,原路去原路回。

我也試圖勸他們和小區裡的老頭老太太們溝通,他們說,找過,但很快發現即便努力聽懂了別人說的話,但也僅限字面意思,別人講的事情則完全參與不進去。不如東家長西家短 ,小王穿開襠褲被狗追,小李上樹摘桃子摔了腿……

如果我也去了美國,面臨的也是如何融入社會和當地文化問題,我要選擇的不是跨國婚姻,而是跨文化婚姻……正是這個原因,讓我在最後一刻放棄了移民……

接著,中國經歷了黃金十年的高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自己也重新收穫了美滿的婚姻:有吵架、有拌嘴,但沒有跨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