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过得很拮据,到底该不该啃老?

大家好,我是学霸姐!


这两天发现很多朋友都在讨论《奇葩说》最近那期「毕业后过得很拮据,父母愿意让我啃老,该啃吗」的辩题。


这个辩题很有意思。关键是节目中「该啃」的一方还以大比分胜出了。


对于啃老,这一代年轻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啃老「新解」


一直以来,社会对啃老的主流观点都是认为:啃老可耻。


常见各种怒其不争:明明四肢健全可以赚钱养活自己,却选择死乞白赖地靠家里父母供养度日。「好吃懒做」「不思进取」,批评的词用起来简直一波接一波……


而为了争取可辩的空间,持「该啃」立场的正方,将啃老的既定印象做了延申,变成在父母有资源有条件且支持的情况下,适度啃老是合理利用家庭资源发展事业。


这样一来,似乎有道理多了。


从自身的角度想,毕竟当代社会白手起家已经远没有以往容易,家庭有资源理应合理开发利用。


站在上一辈人的肩膀上无疑能跑得更快,非要单打独斗反而会扼杀了自己发展壮大的可能性。


再从群体的角度想,这就是个典型的囚徒困境——



你不借用家庭资源,你跑不过其他借用了家庭资源的竞争者啊!


毕业后过得很拮据,到底该不该啃老?


节目中正方的冉高鸣以自身经历为例现身说法:


毕业时他拒绝「啃老」,跑去了电视台做无薪实习,为了维持日常开销,他选择了来钱轻易但没有太多学习提升空间的兼职工作,比如去表演喷火,与海狮亲吻……


在所有观众都在笑的时候,人群中只有来看望他的妈妈在默默哭泣。


毕业后过得很拮据,到底该不该啃老?


不得不说,当时这番诉说确实打动了我。


「没有啃老,看似励志,但是,这真的是父母所希望的吗?」


我们的「啃老」方式


抛开辩手的亲身经历,我们回头看一下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们老百姓近10年最关心最喜欢聊的——房子。


10年前同样两手空空的两个年轻人:


一个借用父母100万首付买了房,从此迎来了黄金10年——


结婚、生子一帆风顺,没了颠沛和迷茫,坐享房价上涨带来的资产增值,专心致志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活脱脱一个人生赢家。


而另一位,10年前不屑于啃老,非要自己独立挣首付款,则是另一番景象——


眼看房价就像开走了的公交车,追不上了,只能漫天慨叹「存款永远赶不上首付」。


而且没有房产,媳妇未必好找,一不小心熬成了大龄单身青年。



没有媳妇,到后边想再回头啃老买房上车,却发现啃也没用了,因为房价已经到高位了,自己积蓄加父母养老金都不一定够首付,这时得有「六个钱包」才能勉强上车。


如此一对比,怪不得「该啃」的一方能挣这么多票啊!


难道是啃老这个词过去被我们过度妖魔化了?


年轻人啃老其实是合理和可取的?


真啃老还是假啃老?


直到节目结束,冷静一想,姐才发觉事有蹊跷。


啃老族原本的含义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不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


灵活借用、整合家庭资源,岂能等价于啃老啊?


刚毕业的大学生,生活拮据难以在社会立足,于是借用父母力量扎根城市,这不是真啃老,这是灵活借用家庭资源。


本质是年轻人和父母一起对家庭未来进行投资,期望稳固发展后反哺家庭,实现家庭利益最大化。


就像那些刚毕业,二度奋战公务员/研究生考试的社会新人,备考期必然毫无收入,只能在家里吃住依赖父母。虽然他们在短时间没有经济产出,但本质上是站在上一辈努力的基础上,去冲击新的高度。


这才是灵活借用家庭资源。


而真正意义上的啃老,是终日在家无所事事,自甘堕落地消磨生命。


真正的啃老,说的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长期的心态。一种完全依赖、甚至寄生在父母身上,没有目标,没有理想,没有责任,拖累着父母的混日子心态。


这种心态会让人丧失人格上的独立与自由,甚至吞噬掉人生所有的可能性。


所以学霸姐从来都是旗帜鲜明地反对啃老的,更反对那些「愿意让年轻人啃老」的想法。


只不过现在,我们还需要警惕那些将灵活借用家庭资源与啃老混为一谈,混淆概念的言论


年轻人太容易受影响了。奇葩说现场观众疯狂摇摆的投票结果,恰好证明了这点。


【蹦迪吗?】


姐真的怕一部分年轻人,还没分清什么是啃老,什么是灵活借用家庭资源,最后就只记着啃老无罪,越来越啃得心安理得,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未来。


假啃老其实是一种财务思维


真假啃老,你问我要怎么区分?


很简单,记住真啃老是一种心态,一种依赖、混日子的心态。


借用家庭财务资源则是「假啃老」,本质上是一种财务思维,是值得嘉许的。


就像学霸说财的兼职班班小七说的:「借用家庭资源,无非是以亲情为支点,给自己加了个杠杆,帮助自己尽快实现目标罢了。」


小七在16年的时候,因为要结婚,曾拿着家里给的30万,加上自己的储蓄,在广州买了套二居室。


这30万当然是他爸妈的养老钱,但是在他看来,这就是一个良性杠杆。


购房合同签好的第二天,他就设计好了一个10年还款计划:30万本金以保底10%年化收益率,加上自己收入上涨的比例,平均摊分10年返还父母。


这一操作之精妙,在于既搞定了自己的置业问题,又能部分解决父母养老金增值的问题,更是从根子上控制了老人被诈骗乱投资的潜在风险


关注周期,用自己的投资框架进行分析,先有自己的决策,再借用家庭资源形成杠杆,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身上承担的责任。


你能看出一点「啃老」的意思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