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魅力綿山

從太原南行一百二十六公里到介休市,介休東南十七公里就是綿山.春秋時晉國介子推攜母隱居被焚在山上.所以綿山又名介山.綿山毗鄰古城平遙,又與靈石王家大院近在咫尺。

綿山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地界,最高海拔二千五百六十米,是太嶽山的一條支脈。有人說綿山“無峰不奇,無水不秀,無洞不幽,無道不險",這大概不是誇大。這裡山光水色、文物勝蹟、革命遺址集於一山,可說是步步有景景景有典。


介休魅力綿山


綿山有大小天然巖洞百餘個,最大的一個叫抱腹巖:山勢如兩手抱腹,形成一個六十米.長約一百五十米,深約五十米的巨形巖洞.二百餘間殿宇禪房已抑“腹內".再抱萬餘遊人也不顯得擁擠。晚間,頭上幽深的穹頂一片,洞簷外繁星滿天.鐘聲鼓聲悠揚,松聲水聲盈耳:臨風佇立,似已離塵俗遙遠,明末清初的大學者傅山遊歷到這裡,曾有一副聯語讚歎"閱名山多矣,無如此石凌空,生成的一片袈裟,十方圓蓋;瞻佛象巍然,自有真神出現,修煉來三花聚頂,五氣朝元。”天下名碑《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就在這裡。


介休魅力綿山


綿山的寺觀,或高聳於峰巔,或鑲嵌於絕壁。東漢古剎鐵瓦寺,三國曹魏抱腹寺,北魏鸞公巖和唐代迴鑾寺,以及建築面積三萬多平方米的全國最大的高觀建築群——大羅宮等等,殿宇巍峨,造像生動。寺觀中還有大量宋代以及元、明、清時的碑刻雕塑。

綿山的另一奇觀是崖壁上的蜂房泉。在一處高百米多、寬約三十米的絕壁上,長著數十對大小不一的石乳,石乳上長滿碧綠的苔蘚,每逢春夏,上面還會開著一些紫色的小花,隨風搖曳.石乳常年滴水,如珍珠斷線,或急或緩,無論乾旱雨澇,從不斷流。據說石乳五百年才生出一對,且都是成雙孿生。

這裡還有堪稱全國柏樹之冠的"秦柏",以及形態各異的"虎柏""龍柏" "鹿柏","象柏"。榛柏已有二千多年曆史,株高十六米,主幹周長十一點八米,比周長十米的黃帝陵古柏還粗壯。

放眼綿山,層巒疊嶂,到處是一片醉人的綠,這在北方雄渾的大山中似不多見。水濤溝長十餘里,溝裡泉水淙淙,蜿蜒流向山外,這就是酈道元《水經注》中所說的“石桐水”.逆水而上,可見幾十處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瀑布,匯流於石桐水中;流出溝時已汪洋恣肆,傾注於綿山的深谷之中。水濤溝裡林木蓊鬱,那綠色是透明的,一如早春樹木抽枝發條時的新綠。綠色使綿山雄奇中透出秀麗。

綿山似乎有一種包容天地吞吐萬物的大氣.佛、道、儒三教文化在這裡兼容並存。綿山的靈魂還是介子推的傲骨高風。介子推曾隨晉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歷盡困厄艱辛,曾割股以啖重耳。重耳後來回晉復國,論功行賞,諸臣邀功爭祿,介子推恥與為伍,就背了母親到綿山隱居 .晉文公到綿山找不到他,聽取狐偃、趙衰的主意,放火燒山,迫介子推出來。介子推不肯出山,母子合抱一棵柳樹,被火燒死。百姓敬仰介子推高風義節。每到介子推被燒死那天,禁火三日,以寒食寄託徹思。於是清明前三日就叫寒食節。屈原在《九章》中曾寫道:“介子忠而立枯兮,報大德之優遊。思久故之親身兮,因縞素而哭之。”綿山上的許多景點,都和介子推有關。

過抱腹巖,從棲賢谷攀登十餘加天梯,過一線天,經仙人石、超凡洞、壁上園、蝴蝶窩、龜象石,就到了哀號坡.傳說晉文公得知介子推母子被燒死,面對枯木青煙,觸景傷情,命隨從將一塊燒剩的木頭做成木屐,穿在腳上頓足哀號:“足下,足下!”隨從人等也一片哀號,響徹林野。這裡就成了哀號坡,相傳對朋友尊稱“足下”也由此而來。過了哀號坡,又經足下亭、思煙臺、寒食詩碑就到了介公祠。介公祠內有介子推母子塑像,偏殿牆上有介子推生平的精美壁畫和歷代名人題詠介子推的詩詞。從介公祠出來就上了柏樹嶺,嶺口有兩株一大一小並生的柏樹,人們說這是象徵介子與介母的“母子柏”。柏樹嶺之巔便是介公墓。

介公墓為橢圓形山丘,削平的一面嵌一墓碑,旁有元、明、清歷代石碑數通。墓前兩側有方形石柱數根,掩映在蒼松翠柏之間。肅立墓前,緬懷二千六百多年前這位憂國憂民、功不言祿、義節高亮的先賢,頓覺有一股大氣沉蘊於胸。

介子推的風骨精神感天動地,也感動了綿山腳下一個農民,致富之後,他要為綿山的開發盡力。

綿山屢遭兵燹,大部分建築毀於日本侵略者之後。於是從山下修一條盤山公路,直達綿山腹地,將許多重要景點聯接起來;在抱腹巖內重修介公祠,上下介公墓的天梯和千餘石級也已築以;還在原址將毀了的廟宇殿堂按原樣修復.

綿山人文精神博大,自然景觀雄奇,給予人的不僅僅是賞心悅目。

從綿山回來,身上披一層綠,胸間蕩一腔正氣。

去看綿山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