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空間——人與野生動物能否和平共處?


看到一篇關於野豬的文章,頗有些話想說一說。文章叫《野豬成災?!農民哭了怎麼辦?》。


文中主要以野豬為例,講述了該團隊對山西省觀察研究的所得。作為第一手材料,更具有說服力。


文章開頭講,團隊抓到盜獵野豬的盜獵者,而很多當地民眾認為研究團隊是在“為虎作倀”,認為野豬以及成災,為什麼不能保護自己的勞動果實,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


研究團隊就以事實,數據,圖像等為證據,向大家解釋“野豬成災”的表象下的實情。由於野豬群活動範圍大、食量大、易集中出現等原因,造成大家認識上的“氾濫成災”。事實上可能只有一兩群野豬的出沒,就會讓整個地區農戶受到損失。


生存空間——人與野生動物能否和平共處?


從我們的觀察來看,我國的野生動物遠遠達不到“成災”的程度。之所以某些野生動物能夠“成災”,肯定離不開生態平衡被打破而造成的某些物種的無序繁殖,從而進一步破壞當地的生態循環。


比如澳大利亞野兔成災,美洲鯉魚成災等情況。都是因為外來引進物種缺乏天敵,在自然環境中無序繁殖,進而加劇了當地環境的破壞與本土物種的消亡。


生存空間——人與野生動物能否和平共處?


野豬作為我國本土物種,其生存生長是當地生態循環中的一個環節,對當地的野生自然環境起到重要的作用。


野豬在挖掘和翻動泥土的過程,能使種子與地面充分接觸,另一方面,取食種子後的糞便排洩也起到了傳播種子的作用。野豬還能通過抑制或促進植物的生長,影響整個區系植物的樣貌和覆蓋度。冬天,野豬取食時,會清理厚厚的雪層。暴露出來的地面給一些鳥類提供了吃到種子、昆蟲、沙粒的機會;其他動物如狍子、馬鹿及小型哺乳動物也更方便取食。


同時,野豬也是虎、豹等大型肉食性動物喜歡的獵物,是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

迴歸主題,其實我們在探討的是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問題。野生動物,寬泛上講就是野外環境生長繁殖的動物。


隨著人類生存空間的不斷擴大,森林、草地、河流、湖泊等逐漸被人類佔據,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也在不斷被壓縮。這就造成人類與野生動物的直接接觸與間接接觸越發頻繁。


生存空間——人與野生動物能否和平共處?


人類的農田侵佔了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野生動物為了覓食而來到人類的農田牧場。更嚴重的是,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呂植教授等人的文章《代價沉重的進步:對野生動物保護修法的建言》中提到的“統計發現有超過70%的新發傳染病來源於動物。這些病毒本來存在於自然界,與宿主野生動物長期協同演化,達成平衡,但由於人類食用野生動物,或者侵蝕野生動物棲息地,使得這些病毒與人類的接觸面大幅增加,給病毒從野生動物到人類的傳播創造了條件,危及公共衛生安全。”


生存空間是每一個生物都需要的生存發展的空間,對於地球上每一個生命體都一樣。保護各自的生存空間,也是生物的本能與需要。維護好自然環境,不但是保護野生動物的生存與繁衍,更是保護人類與野生動物的和諧共處的基礎。保護森林、草原、水源,構建健康平衡的生態環境,是人類與野生動物和平共處的前提,更是保護人類自身永續繁衍的重要一環。


有序發展,誰也不會“成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