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了,龍貓還是我們心中的柔軟嗎?

黑澤明列過一份個人百佳電影榜單,一百部電影裡頭,唯一一部動畫片是宮崎駿的《龍貓》。

三十年了,龍貓還是我們心中的柔軟嗎?

1988年《龍貓》在日本上映時,票房一點不見起色,初出茅廬的吉卜力工作室甚至還得靠次年的《魔女宅急便》挽回場子。


30年過去了,那隻毛茸茸、胖乎乎的龍貓,卻成了吉卜力人氣最旺的角色和門面擔當,它在每一部吉卜力動畫的片頭露臉,周邊產品銷往全球。


豆瓣上超過50萬用戶標註看過《龍貓》,電影評分高達9.1。今年7月,龍貓30週年展覽登陸上海,來參觀的人甚至在雨中靜候入場,隊伍有十幾、二十米那麼長。

三十年了,龍貓還是我們心中的柔軟嗎?

有粉絲這麼評價《龍貓》:“作為一個88年出生的人,直到現在才看到這部經典的動漫,但我很慶幸,我是作為一個母親了才看的這部影片。如果是以前我肯定理解不了其中的含義。”


聽說只有純真的小孩才能看得見龍貓。


其實,也只有足夠純真的成年人,才能看得懂龍貓

三十年了,龍貓還是我們心中的柔軟嗎?

龍貓的故事很簡單,也是宮崎駿故事裡頭較為恬淡的。


因為媽媽的病,爸爸帶著兩個女兒小月和梅到鄉間生活,搬進一個“大鬼屋”裡,無意之中,兩個小女孩撞見了森林的守護者。


但不同的觀眾,可能會從龍貓身上挖掘到不一樣的東西。

三十年了,龍貓還是我們心中的柔軟嗎?

對1988年進場觀看《龍貓》的觀眾來說,《龍貓》的場景說不定能和童年回憶一一對應,但在都市成長的小孩眼裡,《龍貓》描述的卻是個陌生化的社會。


宮崎駿的電影永遠熱衷討論人類與自然,而《龍貓》的世界,或許是最理想化的一部。


這裡有高聳入雲的參天大樹、滿是蝌蚪的清澈河流。人們踩著單車經過綠油油的田野,夏天在樹蔭底下吃冰鎮黃瓜,孩子在偌大的森林裡撒歡亂跑,一個不小心,穿梭過枝蔓盤旋的樹洞,撞見棲居森林的精靈。

三十年了,龍貓還是我們心中的柔軟嗎?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極簡的。


鄰里之間宛如親人,鄉民相互照顧體諒;十二歲的小月明明還處在天真的年紀,卻為了家人處處強裝大人;而爸爸聽著孩子說的荒唐事兒,還是一臉溫柔地選擇不打破孩子的夢境。

三十年了,龍貓還是我們心中的柔軟嗎?

在小小的一片天地,人們全然相互信任、體諒與照顧。人們憑著土地的力量自給自足,也尊重、敬畏自然。


而那個有著龐大身軀,可以飛天遁地的毛茸茸的傢伙,就是森林之神。


只要你對他溫柔以待,在雨天借他一把傘,他就會送你一包橡果子——當他完成神秘儀式,這些種子就會向天的方向蓬勃生長,記得緊緊抓住他圓滾滾的肚皮,他會咧著嘴帶你飛上天去……

三十年了,龍貓還是我們心中的柔軟嗎?

看龍貓時,請忘掉你是個大人

龍貓到底是個什麼生物?


龍貓的日文名字トトロ(Totoro),源自小女孩對troll(山精)一詞的誤讀。而宮崎駿曾經在宣傳片裡說:“有人說是森林裡的一種野獸,也有說是野獸死後的鬼魂就是龍貓,書上還說宮崎縣裡的森林住著小龍貓,但是我們不能想象兩米多高的的大龍貓,世界上也不會有,但我們還是希望找到那些靜靜站在森林樹上的、被認為不存在的東西……”


在電影裡頭,只有無邪的孩童才能看到龍貓的存在。


或許,那隻毛茸茸的大傢伙,可以理解為信仰、童真和夢想,那些成年人不再輕信的東西,又或是冥冥之中守護純真和善良,保衛森林的神明。他挪動胖嘟嘟的身軀,踮著腳站在樟樹頂,在月夜裡遙望著願意相信神秘力量的孩子。

三十年了,龍貓還是我們心中的柔軟嗎?

當人們喜歡龍貓時,到底喜歡什麼?




在看龍貓的時候,成年人似乎也有了假裝不是個大人的權利。


儘管是幾百幾千歲的森林之神,也有調皮的時候——為了聽到雨水打落在雨傘上的聲音,他猛地躍上半空,把整樹的葉子都嚇得抖動起來,雨水噼裡啪啦掉了一地。


三十年了,龍貓還是我們心中的柔軟嗎?

龍貓不屬於城市,它是居住在森林,遊蕩於鄉野;是原始的、純真的象徵;代表的是不同於成功學的另一種生活和精神。


三十年後,龍貓依然是溫柔力量的代名詞。忘掉房價、加班、升職或月租,龍貓是成年人心底,保留的一份柔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