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得不到的,越是渴望:那些被深藏的童年傷害,正悄悄改變著你

01成年時的執念,是年少時受的傷

不知你內心深處有沒有這樣的認知:在兒時,沒有被認可的需求,會一直延續到成年的狀態中。

在一期綜藝節目《密室大逃脫》中,眾人被關在一個小屋裡。一夥伴講到:

“每天練琴超過8小時,睡眠不足4小時,時間全被學業佔據,稍有差錯就會被父母嚴厲痛批。”

演員楊冪對此感同身受的說:“好可憐啊!”

在夥伴講到“從小到大聽到父母說的最多的就是,你怎麼這麼沒用?什麼都做不好”時。

演員楊冪直呼:“我也是這樣長大的!”

原來每一個長大成人的我們,大多曾經歷過被父母有意或無意的嚴厲斥責。有的孩子能逆流而上,越挫越勇;而有的孩子,遍體鱗傷,難以釋懷。

越是得不到的,越是渴望:那些被深藏的童年傷害,正悄悄改變著你

一40歲的網友講述了她兒時的一段經歷:“

上初中時,未經媽媽的同意,花了15元錢買了一件粉色的連衣裙。

當時覺得這件連衣裙太漂亮了,非常開心地穿出來給媽媽看,希望得到媽媽的讚美。

可是,媽媽看了一眼便劈頭蓋臉地罵道,這麼仙的顏色被你穿在身上,簡直是糟蹋了……

接著一旦我穿上這件粉色連衣裙,媽媽都會以我穿著難看而說些非常難聽的話。”

從此,粉色成為了她心頭執著喜歡的顏色。

她說,自打媽媽說了那些話之後,她再也沒穿過粉色的裙子,但開始對粉色的物件產生了狂熱的偏愛。至今,家裡好多居家物品,包括服飾都是粉色的。

年少時,沒有被父母認可的需求,會深深地烙印在心上,成為長大後永遠也填不滿的黑洞。

02越是得不到的,越是渴望

許多對某樣東西有執念的人,大多在年少時都有過類似的經歷。

小時候,家裡不大富裕,嘴巴又很饞,父母經常把買好的零食藏在抽屜裡。一旦發現我偷吃,輕則罰站,重則打罵。

或許,越是難得到的東西就越渴望,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覺得零食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美味。

參加工作後,我最喜歡買各種零食,即便不怎麼愛吃,但還是會忍不住買很多。

越是得不到的,越是渴望:那些被深藏的童年傷害,正悄悄改變著你

心理學家說:

在童年時期,未被滿足的渴望,會一直延續到成年的狀態中,當自己有能力後,就會用一些方式來補償自己。

誠然,童年時期,沒被滿足的物質需求,長大後可以靠自己的獨立來滿足;可是精神上的缺失呢?

學生時代,姐姐是學霸,永遠是眾人熱捧的對象,哥哥是學渣,但因為是長子,即便再不濟也會受到父母的厚待。

唯獨自己,成績提升了,父母說,再怎麼樣,也比不上你姐姐;成績下降了,父母說,你也太沒用了,連你哥哥都不如。

記得那年參加高考,父親作為校方代表,去考場給考生加油打氣。因為我不是重點班的學生,父親即便到了考場,也選擇對我視而不見。

越是得不到的,越是渴望:那些被深藏的童年傷害,正悄悄改變著你

參加工作時,我表現出色,成為全公司唯一一個提前轉正且拿到項目獎金的新人。

我開心地向父母報告自己的喜悅,想象著父母會像誇讚姐姐一般誇獎我。然而,父母輕蔑的嘲笑說:有什麼好高興的,獎金才500,太少了。

之後,我努力的工作、賺錢,讓自己過得體面。無非是渴望得到父母的一句:你真的太棒了。然而一直都沒有。

03傷害有多大,陰影就有多大

很多人認為童年陰影是一個很嚴重的詞,認為只有被毆打、羞辱才有可能形成陰影。但實際上,我們大多數人,都有過童年陰影。

這種陰影,是精神上的虐待,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心理謀殺。

它可能是父母有意或無意中說的一句傷人的話:你怎麼這麼笨,你太沒用了,再怎麼努力也比不上別人……

也有可能是父母有意無意的打壓:不讓玩遊戲、不讓穿粉色的裙子、不讓吃零食……

這些看似無足輕重的兒時經歷,無意中改變著我們的認知、塑造著我們的人格。

越是得不到的,越是渴望:那些被深藏的童年傷害,正悄悄改變著你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

生命的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見。

當一個生命被無視,極有可能形成冷漠、自私、自卑或者是討好型人格。

我的童年在被否定、被冷落的基調中度過,大學畢業後我義無返顧地去了遠方,想甩掉二十幾年的童年陰影。

我們的心有三層結構,最外面一層是保護層,中間一層是傷痛層、而最深處一層是真我層。

傷害有多大,保護層就有多厚。在外行走的這些年,我裹上了厚厚的保護層,不讓別人觸碰到真我,也觸碰不到別人的真我。

我渴望被愛,卻不知如何去愛,別人稍微示好,我就感動的痛哭流涕;別人稍微疏遠,我就難過的無法自已。

我時常感到孤獨,別人想方設法的靠近,我卻只想遠離;當我想靠近時,卻只會擺出冷漠、孤傲的姿態。

童年的陰影造就我自卑、敏感、冷漠的性格,至今我都學不會與他人和諧相處,無法和別人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

04陰影有多大,就有多渴望愛

一個人若是經歷了太多童年陰影,就會發現,陰影有多大,就有多渴望愛與被愛。

我們總以為逃避、遺忘、原諒就會讓童年陰影消失,然而事實上,並不會。它只會證明你有多渴望愛與被愛。

當我年30歲,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才終於明白:不是所有傷害,都能被治癒。而有些傷害無可避免,畢竟父母有自己表達愛的方式。

越是得不到的,越是渴望:那些被深藏的童年傷害,正悄悄改變著你

我們無法改變父母的意志,卻可以改變自己為人父母的姿態。我要感謝我的孩子,因為他的誕生,讓我重新思考與父母的關係。

在與孩子的相處中讓我意識到,不是誰天生就會為人父母,父母同樣需要成長。醒悟到這些,我的心徹底釋然了。

我試著去理解父母的表達方式,去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如今,我和父母的關係日漸緩和。

阿基米德曾說:

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地球。

同樣,與父母達成和解後,熱情、自信、樂觀、充滿愛的真我呈現,讓一切人際關係變得和諧有序。

人人都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可我想說,那些深受原生家庭傷害的人,請試著接受童年的欠缺,接受父母的真實形象,放下對父母的怨氣。

試著將心打開,讓他人的愛流進來,對別人的愛流出去。你會發現,對流的愛,是治癒一切的良藥。

試著與父母、與自己的內心達成和解吧!你會發現,一切是如此的明亮、如此的美好!

共勉!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