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解密!末代皇帝緣何能在88年後,重葬清西陵!

中國古人對待死亡之後的態度是,講究“侍死如生”,王侯將相死了之後仍然要享受生前的一切。因此,我國出現了很多著名的皇家陵寢,如秦始皇陵、唐朝李治、武則天合葬的乾隆,明十三陵、清東陵等等。那麼,作為中國2000年封建帝制時代,最後一位皇帝清宣統帝葬在何處、他的陵墓是如何選定的呢?本文就為各位讀者一一揭秘!

相信廣大讀者都知道,中國最後一位皇帝是清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溥儀字浩然,生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1967年10月17日病死。1909年宣統元年,時年3歲的溥儀登基為帝,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滿清統治變地風雨飄搖,1912年,袁世凱逼迫隆裕太后下懿旨頒發《清帝遜位書》,溥儀正式退位,在位僅3年。因此,溥儀生前沒有廟號、死後也沒有諡號!

為您解密!末代皇帝緣何能在88年後,重葬清西陵!

溥儀幼年圖

按照清庭定製,新皇登基之後就要選定“萬年吉壤”也就是陵寢修築地。由於宣統帝登基僅三年,清朝就滅亡了,因此,他的“萬年吉壤”之地還未選定。溥儀退位後,按照國民政府約定,仍居住在紫禁城,皇帝尊號不廢,按照外國君主之禮相待,且每年民國政府給予清皇室四百萬兩白銀(後改成銀元)。


為您解密!末代皇帝緣何能在88年後,重葬清西陵!

清室優待協定

1915年,溥儀已經10歲,清皇室決定按照祖例為他選擇萬年吉地。為皇帝選擇吉地,在封建王朝來講是上升到國運之事,從殷商開始就有,國之大事唯“祀與戎”的說法。雖然,清朝已經滅亡,但是很多皇室成員仍報以復辟的想法,有許多人希望藉助選擇吉地提升國運實現翻盤。因此,為溥儀選擇吉地就變得十分重要,清庭內部經過多次探討,最後經步軍統領江朝宗舉薦,皇室花費四百元路費,將精通風水堪輿之術的前任廣東廉州府教授李青請到皇宮,由他為溥儀選擇吉地。按照慣例,皇室給出陵址建設範圍,也是清皇家陵園西陵的範圍內。

李青在錫泉等人的陪同下,走遍了西陵的每一處山山水水,經過反覆勘查和卜算,最終選定泰東陵後山轉東北口子地方是吉地,即今旺隆村北,俗名狐仙樓。那裡四面環山,中間是平地,陵穴定在西北發山坡上,坐戌向辰,與光緒帝崇陵遙遙相對。為此,李青還專門寫了一篇《堪輿說帖》供皇室參考參考。清庭經過多次討論初步認為可以選用,但是出於慎重起見,又派總管內務府大臣、前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世續親自去西陵查驗。世續看後十分滿意,向溥儀等皇室奏報說:“內堂外堂皆在紅樁界內,甚屬相宜”。這樣吉地就定下來,並派人進行圈禁。

但當時,清庭已經沒有了收入來源,民國政府答應的每年撥給的400萬銀元,由於戰亂根本就沒有兌現。因此,當時溥儀陵寢根本就沒有開工,後來隨著日本入侵,溥儀逃離到東北建立偽滿政府,陵寢建設一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1945年,日本宣佈戰敗,溥儀在準備逃亡日本的時候,被蘇聯紅軍所抓獲至蘇聯,直至1950年,才引渡回中國,被關押至撫順戰犯管理所受思想改造。1956年,溥儀獲得特赦,先後任職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園、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等部門。1966年,溥儀因病在京逝世享年61歲。

溥儀逝世後,按照當時中央有關規定,為溥儀、王耀武、廖耀湘舉行了追悼會,火化後骨灰移放到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


為您解密!末代皇帝緣何能在88年後,重葬清西陵!

毛澤東與溥儀

但是,到1994年旅居海外的商人張世義在崇陵西北興建了一座華龍陵園,為了提高這個陵園的知名度,提高收益,張世義通過多次勸說,最終成功說服了溥儀的未亡人李淑賢,將溥儀骨灰遷葬在清西陵華龍陵園內。至此,溥儀跌宕起伏的一生終於蓋棺定論,兜兜轉轉88年,封建皇室選擇萬年吉地的程序也最終畫上了句號!


關注時下熱點,找尋歷史成因,侃古聊今說歷史歡迎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