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懟張一鳴,只因背靠馬雲、柳傳志、史玉柱?這個女人不簡單

怒懟張一鳴,只因背靠馬雲、柳傳志、史玉柱?這個女人不簡單

近日,優米網CEO攜新版《贏在中國》亮相發佈會,柳傳志,馬雲,史玉柱等行業大佬為此發表寄語。沉默多年的王利芬再次回到聚光燈下。

隨後,王利芬發表了基於自己創業反思與箴言的“千言文”——“在馬與牛的時代,誰能贏在中國?”。緊接著,她在微博發文將矛頭直指“今日頭條視頻侵權”,引發大眾對原創付費視頻內容保護的重度討論。

以這樣的形式出場,似乎也符合融媒體時代的做法。

王利芬於2010年創立優米網,先後打造了《贏在中國-藍天碧水間》、《在路上》、《拍賣名人時間》等吸睛節目,然而其產品體系和商業模式似乎很難保持競爭優勢,優米網的發展也沒有太大起色。

從著名的央視主持人到互聯網創業新兵,從主持影響一代創業人的《贏在中國》到關停了優米網王牌欄目《在路上》。她和她的優米網發生了什麼?這其中,王利芬經歷了那些創業迷霧?她又有著怎樣的心路變化?

王利芬的“淘寶模式”為何夭折?

10年前,正是中國互聯網創業開啟的年代,一波波懷揣著激情與夢想的創業者上路了。

而那時中央電視臺《贏在中國》節目的熱播,讓無數創業者心潮澎拜。“在路上”的主題曲,更是唱響了一個時代的創業旋律。

身為節目製片人和主持人的王利芬,也深受觸動,並被馬雲的創業歷程深深激勵。於是2010年她離開了央視,創辦了優米網。

優米網最初定位就是Web 2.0概念的C2C網站,淘寶是淘“有形的產品”,而優米網要淘“知名人物的經驗”。每期邀請知名人物與網友交流,一次收取佣金1000元,在當時,這是一個多麼“令人亢奮”的事業。

然而,網站上線兩週後卻遭遇現實無情的拋棄,結果便是用戶不買單。

怒懟張一鳴,只因背靠馬雲、柳傳志、史玉柱?這個女人不簡單

王利芬與董明珠

接下來,王利芬迅速調整思路,基於用戶需求做了大量調研和分析,將網站模式換成B2C形式,通過廣告來實現盈利。相繼打造了《在路上》、《創新中國》和《創業門診》等視頻節目,也塑造了名噪一時的“拍賣名人時間”欄目,邀請史玉柱、李開復等大佬加盟。

其實,靠做幾檔節目維持公司的運營,並不是王利芬創業的初衷。在不斷的探索與修正中,王利芬逐步建立起以優米網為基礎,集合悠米視頻、優米學院為一體的產品體系,但由於對產品的深度挖掘不夠以及與用戶的互動粘性不強,也很難形成爆款級和可持續性的產品,優米網的發展也是在這種平庸中步履艱難。

怒懟張一鳴,只因背靠馬雲、柳傳志、史玉柱?這個女人不簡單

在談及自己這段創業經歷的時候,王利芬也坦言:因為沒有認知到互聯網平臺級的創業機會已經稀少的這個前提而在執念中徘徊了好幾年,所幸的是公司沒死,現在還可以重新出發。

對自己在創業中所犯的錯誤她更是毫不諱言:對行業認知不充分、企業盲目擴張、人才管理不當等都是創業者應該警戒的問題。

其實,優米網推出付費課程大概在2012年,5年前,用戶完全沒形成知識付費的習慣,更沒有如今便捷的微信、支付寶等支付方式。無疑王利芬推出知識付費的時期不一定合適,她的超前意識也只能使之淪為“先烈”。

對標羅振宇,王利芬還能抓住知識付費的紅利嗎?

如今,互聯網快速發展,互聯網產品形態和商業模式層出不窮。

而在這樣的背景下,知識付費迎來發展的元年,成為互聯網生態的一個“新風口”。

作為最早涉水知識付費領域的王利芬,當然不能錯過這一機會。

10月17日,王利芬精心策劃並打造的新版《贏在中國》“三集商業紀錄片”首發上線。以“視頻內容收費”模式重新站上互聯網風口。

該片深入中國商業實戰一線,精選了飛貸金融科技、簡一大理石瓷磚、飛鶴奶粉等三個代表企業,對每家企業進行長達上百小時的拍攝,深挖企業轉型升級的核心要素,真實還原了企業從弱到強的制勝之道。直擊當下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時代之痛”。

優米網官網顯示,全集視頻收費為1998元,課程時長619分鐘,已產生11245人觀看。

怒懟張一鳴,只因背靠馬雲、柳傳志、史玉柱?這個女人不簡單

提到知識付費,不能不對標羅振宇和他的“得到”,得到已構建起強大的用戶基礎和體系化的課程產品。也有網友調侃:王利芬優米網的產品太高端,不接地氣;而羅振宇的課程則比較屌絲化,更符合大眾的口味。

即使王利芬的優米和羅振宇的得到所服務的受眾不同,但同為知識付費,用戶和內容依然是兩大核心要素。有著紮實內容功底的王利芬,對用戶的經營又是如何?

我們發現,王利芬已在2016年上線了“行行”APP,開啟了基於“人的經營”。王利芬重新殺入“知識付費”領域,但是以失敗告終,這一次又決定再次起航,回到節目製片人的角色,決定用曾經《贏在中國》的節目形式絕地反擊,到底效果如何呢?

是不安分的心?是使命召喚?其實都不是

“為了一顆不安分的心上路了………”

《贏在中國》主題曲中的這一句,或許正是那年王利芬創業內心的真實表達。

而《贏在中國》三個階段的不同主題,王利芬又緊緊抓住了時代使命這一概念。

2006年,央視《贏在中國》電視節目,是為了更好地傳遞中國企業家精神,激發創業者的智慧和激情。2013年,《贏在中國-碧水藍天間》卻是在中國霧霾嚴重的背景下,喚起大家的環保意識。而如今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期,王利芬用“商業紀錄片”的形式,為傳統企業轉型升級尋找新路徑和新方法。

而這些似乎都不是王利芬小宇宙爆發的“核能量”。

真正潛藏在他內心的是那棵金色的“銀杏樹”。

怒懟張一鳴,只因背靠馬雲、柳傳志、史玉柱?這個女人不簡單

學生時代,王利芬便心懷北大夢,1982年高考,卻考進了華中師範大學;1991年,她才順利考進北大中文系攻讀博士學位,圓了自己北大夢。

然而踏進北大,入心的不是博雅塔,也不是未名湖,而是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的“銀杏樹”。王利芬回憶說:從那一刻,金色的銀杏便成為她夢想的色彩。

顯然,王利芬如今已將夢想的色彩深深注入了她事業的圖騰,優米網的商標便是兩片“銀杏葉”的組合。

又是一年金色銀杏的美麗10月,王利芬重啟贏在中國,真可謂是應時應景。

艾問每日人物想說:

回顧知識付費的歷程,似乎王利芬是起步最早的,通過《贏在中國》獲得了馬雲、柳傳志、史玉柱、牛根生等大咖的支持,又有多年積累下來的媒體資源與個人品牌效應,可謂是“贏在了起跑線上”。然而,為何佔盡優勢的她,最終在知識付費這條路上,不僅落後於幾乎同時起步的牛文文、胡舒立等,也被後起之秀如羅振宇等遠遠甩出幾條街?一句話:想要的太多,卻都沒有做好,這也是從大平臺離職的人的通病,即:以為平臺和資源是優勢;以為大佬站臺是優勢。其實這些優勢都是假象,是否能提供大家需要的服務和產品才是正道。

當然說容易做到難,如今,創業7年,王利芬重回原點,不得以再辦《贏在中國》,既是迷茫後的最後一搏,也是不甘心的從頭再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