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兒書》:中式育兒觀教會我們的那些事

讀完王朔的《致女兒書》後,對王朔本人及其家庭有了更深的瞭解。他的成長經歷不僅在那個時代具有代表意義,甚至在以後的幾代人讀到本書時,都會產生某些共鳴。

比如,他在文中寫道:“我不記得愛過自己的父母。小的時候是怕他們,大一點開始煩他們,再後來是針尖對麥芒,見面就吵;再後來是瞧不上他們,躲著他們,一方面覺得對他們有責任應該對他們好一點但就是做不出來裝都裝不出來;再後來,一想起他們就心裡難過。”這段話勾起了許多人童年的記憶。

《致女兒書》:中式育兒觀教會我們的那些事

在《致女兒書》中,王朔就描寫了幼年時因父母工作調動至外地,留下他一人在保育院孤獨的生活。父親偶爾回家探親,王朔卻因青春期叛逆屢遭父親打罵。年少時又因喜交朋結友而被父親當眾斥責。父親不理解孩子間的友誼,只要是他看不慣的就破口大罵,幾乎所有的朋友都被父親臭罵過,父親不分黑白的斥責與打罵以及對待王朔朋友的態度,在正處於青春期的王朔心中留下深深的傷痕,對於成年後的王朔,這傷痕依然無法癒合。王朔回憶了曾經帶著女兒和母親一起回老家掃墓的經歷。由於觀念的差異,導致他在女兒教育問題上和母親產生了嚴重的分歧,並藉此發洩了沉積內心已久的不滿:小時候缺少父母的關愛,將他孤身一人寄宿在保育院,長大後又憑什麼對他管這管那......那次的爭吵差點引起母親心梗復發。事後王朔也反思了自己的不當行為,覺得自己太混蛋,不應該惹母親生氣。但這並未減少他與母親之間的爭吵。倆個人的價值觀衝突太大,王朔是想和孩子之間建立平等關係,彌補青春缺憾的人。而他老媽仍是那種我行我素,以自己的價值觀行事,很少考慮別人感受的人。所以,家庭關懷和溫暖的缺失使得一家三口遭受了不少的創傷。

《致女兒書》:中式育兒觀教會我們的那些事

中式育兒觀下,父權盛行,父母即代表著至高權威。從古代流傳至今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父母之命不可違”“順者為孝”等等,諸如此類的觀念教化著一代又一代人。忤逆父母視為大逆不道。即便父母錯了,做子女的也必須遵從,更不能說半個不字。子女若不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理應遭受懲罰。由此看出,在那個時代,父母的權威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父母之於子女是高高在上的權威人物,子女之於父母成了傳宗接代的附屬品。子女的一言一行都必須經由父母授意。父母讓做的事情不能不做,父母不容許做的事一定不能做。他們慣用的教育手段要麼非打即罵,要麼恩威並施。並冠之以“打是親,罵是愛”的美譽。甚至很多父母將自己在外遭受的壓力及挫敗感下意識的發洩到子女身上,並理所當然的把它視為對孩子的愛。正所謂“雷霆雨露,皆為天恩”。面對父母不合理的打罵,孩子不但不能反駁,還得感恩戴德“父親母親罵得好,打得對,感謝你們教育我。”又有多少家庭每天都在上演著這樣的戲碼,在外受了氣卻冷落家人或拿家人出氣,事後又百般懺悔致以歉意。很多家庭明明早已破裂不堪,在外人面前卻還要裝作一團和氣。試想,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孩子能不心靈扭曲嗎?他們長大後又如何教育好自己的下一代呢?

《致女兒書》:中式育兒觀教會我們的那些事

就算是與時俱進的今天,父母的這種權威意識依然存在。父母們總認為“做孩子就得要聽話,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孩子是我自己的,我想怎麼管教就怎管教”。甚至很多父母把孩子當做一種投資,讓孩子去完成那些自己無法完成的事情。總想著讓孩子將來成為什麼家,動輒就要孩子去學鋼琴、學畫畫、學舞蹈、學書法......恨不得孩子琴棋書畫,文史經哲無所不通。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樂此不疲的替孩子安排著他們的生活乃至人生。父母們慣常打著“無論我做什麼,都是為孩子好”的旗號。實際上卻是為了滿足一己私慾,把孩子當做是實現夢想的工具。殊不知,人生而平等,孩子雖弱小但卻同樣有選擇的權利,有實現自我價值的權利,更有主宰自己人生的權利。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的生命雖是父母給予的,但卻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續。

《致女兒書》:中式育兒觀教會我們的那些事

作為父母首先要學會尊重孩子,把他們看作是一個平等的個體。孩子代表的就是他們自己,而不是我們所期待的任何人。父母與孩子間本身就存在著年齡、閱歷與權力的懸殊,面對孩子大人是強大的一方,而孩子則是弱小方。因此,大人們更應給予孩子平等的對待與尊重。而不是憑藉自身的先天優勢“持強凌弱”“以大欺小”。

一方面,父母要允許孩子發聲和質疑,允許孩子對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允許矛盾和衝突的存在。良好的親子關係並非總是一團和氣,不同人對待事物的看法總會有差異,生活中有爭議也是人之常情,有矛盾有爭議才有真情實感的流露。當矛盾和爭議得以抒發和表露,相互之間也就多了一份理解與接納。

另一方面,既然是平等尊重,父母就無需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勢。無形之中與孩子劃清了界限。愛是需要表達的,不是用來隱藏的。父母愛孩子就應該袒露真心,以真實的面貌及時表達對孩子的愛與關懷。同時也讓孩子敞開心扉,放下畏懼,敢於、勤於、喜於親近與你。父母是要與孩子成為親密朋友的人,而不是避而遠之的人。

《致女兒書》:中式育兒觀教會我們的那些事

作為父母要有一定的犧牲精神,學會無條件付出。都說父母的愛是最無私的,但真正能做到無私的愛的父母又有多少呢?很多父母常常把“養兒防老”掛在嘴邊,說這話的時候就已預示著這種愛是有回報的。父母給予孩子生命並把他們養大,對於子女而言這確實是莫大的恩情,無論怎樣報答都不為過。父母可有想過,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難道就沒有從中感受到快樂?而這種快樂是其他任何東西都換不來的。如果有人說並無快樂可言,那又為何要生下他們呢?在我看來,從新生命降臨的那天,父母的生命便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因為這個小生命的到來家裡平添了多少歡樂,因為他(她)的到來,我們才有機會體驗到為人父母的喜悅;也因為他(她)的出現,我們才懂得了為人父母的不易。為了讓他(她)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我們甘之如飴。

《致女兒書》:中式育兒觀教會我們的那些事

相反,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大了是該好好回報孝敬他們的時候了。更甚至把金錢和孝心對等,以金錢來衡量孩子對父母的愛。殊不知,愛是不求回報的付出。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是一種等價交換。父母為孩子付出多少,孩子就要回報多少,這不是愛的初衷。孩子大了父母老了,孩子就該給父母養老?從道義上講,這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是,做父母的是否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替孩子著想過?孩子是大了,孩子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孩子也成為了父母。他們不僅僅是父母的孩子,他們更是丈夫、妻子、父親、母親。對於獨生子而言,他面對的不僅是自己的小家還要擔負起四個老人的養老重擔。父母若真愛孩子就該學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而不是一味索取回報,這種愛是自私的。

《致女兒書》:中式育兒觀教會我們的那些事

作為父母要懂得把握邊界、適當退讓,以下一代為主導。隨著孩子長大成人,成家立業。父母也年歲漸長。此時做父母的需明白,孩子有了自己的家庭需要他們擔負起應有的責任。而不是時時事事都要參與和過問,更不能倚老賣老過於在意長輩身份。孩子大了終究要學會獨自面對人生中的成長課題。適時適度退讓,給予孩子獨立自主發揮的空間不失為明智之舉。有些父母嘴上喊著愛孩子,實際卻把孩子當成自己下半輩子來活,把希望寄託於孩子身上,自己實現不了的讓孩子替他們實現,這在無形中給了孩子巨大的壓力。年少時,父母應該是孩子的領路人,父母把經驗傳授給孩子實際上是在給孩子探路,讓他們少走彎路。年長時,父母應退居幕後在相對獨立的基礎上,儘量給予孩子力所能及的支持與幫助,為孩子提供強有力的後盾,讓孩子們在屬於自己的人生舞臺上盡情發揮,舞出精彩。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以下一代為主導,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趨勢;以下一代為主導,人類社會才會不斷進步。

《致女兒書》:中式育兒觀教會我們的那些事

為人父母不易,為人子女更不易。我們要學會與過往和解,與父母和解,更要學會與自己和解。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曾經的傷痛終將遠離,那些曾經以為無法打開的心結終將釋懷。歲月輪迴,終有一天父母會離我們而去,而我們也必將老去,我們的孩子也將長大成人、成為父母。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