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三國——董卓之謎

每當我們談到董卓時,腦海深處第一反應一定是個大胖子,然後還很殘忍,最後的下場也是咎由自取。然而,我們的董太師作為三國第一個出場的“反派角色”,他真的只是那麼個稀鬆平常的胖子嗎?

你不知道的三國——董卓之謎

董卓年少成名,也是個有理想的好青年,但是東漢末年渾濁的社會大環境容不下一個潔身自好的君子,董卓因此選擇了曲線救國——賄賂當權者,這個當權者就是大將軍何進。所以,在東漢這個講究出身的時代,他屬於關隴軍人出身的外戚派系成員,這個軍旅起家的將軍在“黃巾之亂”中似乎表現得一塌糊塗,然而對抗西北彪悍少數民族還能打勝仗的將軍,打一群烏合之眾會屢戰屢敗?會比不上盧植這個知識分子?我嚴重懷疑這是被門閥貴族拖了後腿!他們甚至是故意的!

你不知道的三國——董卓之謎

教科書上說,東漢政治的主旋律是宦官和外戚輪流執政,黑鍋也都甩在了這兩類人身上。其實無論是宦官還是外戚,他們都是堅定不移的皇帝的支持者,因為皇帝如果不在了,這些人也就沒飯吃了,所以這些人是絕對不會發對皇帝的,即使是他們看上去權勢如何熏天,他們歸根結底還是皇帝的人!董卓就是一個堅定不移的“保皇黨”,他和他的“黨羽”們的對手就是由世家大族組成的文官集團,這些文官往往被史書描述成“清流”——畢竟史書都是這些人寫的。作為政客,這些人絕大多數必然是骯髒的,表面上“仁義禮智信”,實際上小算盤噼裡啪啦響,他們也都懷揣這自己的目的——架空皇帝!由此,矛盾產生了!

你不知道的三國——董卓之謎

自光武中興,為了與民休息,東漢中央政府恢復了西漢鼎盛時期三十稅一的政策,輕徭薄賦看上去是好的。但問題就出在西方人的一句話上——“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也就是說皇帝的政策只下達到地主階層,而門閥世家的門生故吏也都對門閥世家們負責,平民百姓具體交多少稅由地主決定,也就是說皇帝的政策根本執行不到農民,而地方的行政權大多數落到了世家大族手裡,這樣就給了地主們兼併土地的機會。

你不知道的三國——董卓之謎

其二,劉秀為了鞏固中央集權,剝奪功勳大臣的軍權,對功臣賜優厚的爵祿,但禁止他們干政。雖然如此,但這些功勳大臣依靠自己的人脈,很快成為了魚肉鄉里的“豪強”,加上明帝以後,皇帝年齡太小,政府內部權力傾軋過於劇烈,根本無力削弱這些豪強,東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莊園經濟”。這些莊園有極強的獨立性,隨著它們不斷的發展,豪強地主的私人武裝逐漸制度化,產生了“部曲制度”。他們以經濟實力為依託,為自身謀取更大的政治利益,他們通過輿論或部曲來影響和控制地方政權。到了東漢末年,豪強地主可謂是在政治上與官僚合二為一,控制了地方的生殺大權。

你不知道的三國——董卓之謎

東漢中後期的宦官與外戚輪流執政,這看似很糟糕,但從封建社會的價值觀來看,這是很好的模式,因為無論是外戚還是宦官都和皇帝榮辱與共,在皇帝代言人們的打壓下,士族階層一直處於劣勢,地方勢力雖大但不至於威脅皇帝的尊嚴。直到後來,外戚和宦官兩大集團在文官的忽悠下展開火併,皇權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外戚和宦官失去了賴以繁衍的主要政治土壤——皇帝的庇護。困擾社會多年的外戚、宦官專權之弊,終於得到了抑制,但卻留下了政治真空。士族豪強發現這是一個入主中樞的機會,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他們行動了!

你不知道的三國——董卓之謎

首先說董卓,受某些因素的影響,大家都認為董卓是個變態殺人狂,但歷史上的董卓並不是這樣。董卓年輕時候智勇雙全,威震關西,靠能力一步步成為了關西軍人貴族的代表人物。漢朝關東士人和關西軍人始終對立,隴西武人一直受到壓制,“李廣難封”似乎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董卓入主洛陽的鐵腕行動似乎是百年來壓抑情緒的總爆發!

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 董卓廢立皇帝的原因是什麼呢?


卓乃奮首而言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為政,皇帝闇弱不可以奉宗廟,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陳留王,何如?”——《後漢書》

原因是因為少帝昏庸,陳留王聰明,事實上劉協也的確比劉辯出色。這就很奇怪了,按照官方史書記錄,董卓就是各亂臣賊子啊!一個打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壞蛋幹嘛非要給自己找個聰明的傀儡?這不是給自己找不痛快嗎?讀到這裡筆者總是覺得有一種怪異感,董卓似乎是真的為了皇帝著想。

你不知道的三國——董卓之謎

關東與關西的對立是這一時期的主旋律,關東方面的代表人物,幾乎均為當時名士,他們與董卓及涼州集團的矛盾,並不限於地域衝突的層面。董卓上臺後大批進用“清流”名士,但“清流”名士卻總是拒絕合作,有些甚至公開與董卓決裂。我們可以斷定:董卓的壞名聲就是這幫掌握輿論者的傑作!由於董卓集團的骨幹分子多出自涼州,與中原黨人名士一向存在地域的阻隔,雙方政治、文化的衝突,又凸現為關東、關西對立的形式,而董卓及其收下都不具備進入“清流”的條件。

你不知道的三國——董卓之謎

總之,董卓統治想關東,面臨著複雜錯綜的矛盾。關東門閥士族們眼看百年夢想近乎毀於一旦,於是怒從心中起,惡向膽邊生,舉兵反對董卓,天下眼紅者多已,門閥士族的門生故吏又遍佈四海,於是天下響應!所以,董卓“保衛皇帝”的政治主張和關東諸侯“架空皇帝”的政治主張背道而馳,矛盾幾乎是不可調和的!

你不知道的三國——董卓之謎

然後曹操來了,這位寒門地主後裔的一系列表現賺足了聲望,關東門閥一看:”這小子不錯!老夫給你留燈!“雖然是寒門,但寒門畢竟也是自己人,曹操也成功被穎川士族看中,穎川荀氏的加盟標誌著曹操正式成為關東士族階層利益的代表人物。

你不知道的三國——董卓之謎

有了關東第一梯隊士族的支持,曹操可以順利的整合各方勢力,當曹操幹掉關西士族,整合了大部分的關東士族,門閥士族們“挾天子以令諸侯”就變得順理成章了。士族豪強通過曹操達成了自己控制政權的目的,所以曹魏的“諸曹夏侯”只是公司的CEO,而勢力龐大的關東士族才是曹魏政權的“董事會”。

曹操在世尚能組織士族勢力的抬頭,當魏武去世,士族門閥把持朝政的格局變得不可逆轉。

你不知道的三國——董卓之謎

董卓為什麼會失敗呢?是因為殘暴嗎?但是曹操也不逞多讓!徐州和鄴城的的百姓屍骨未寒!新野百姓隨劉備逃跑難道不是畏懼曹操的兇名?

那是因為曹操實力更強?

董卓消滅丁原之後,旗下擁有幷州和涼州兩大產馬地的精銳騎兵,加上何進兄弟的軍隊,兵精糧足。此時天下尚未大亂,諸侯們大多是太守,他們沒經過兼併戰爭時期的擴軍競賽,實力不過一郡,董卓實力全面凌駕諸侯之上。如此力量懸殊卻敢於反對董卓,所以這絕對和實力無關!

你不知道的三國——董卓之謎

董卓從一個平民一路逆襲,最終還是敗給了現實,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明十七高,清十四朝,歸根結底還是講究出身的!

董卓,恰恰輸在了起跑線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