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逐漸遠去的城市記憶

致逐漸遠去的城市記憶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你會突然發覺,我們居住的城市變得陌生了,許多兒時記憶的東西,那些誘人的美食,傳統的民俗,工藝,還有城市的建築,五花八門的小街衚衕及極具個性的街巷名稱。這些再熟悉不過的城市印記,都在不知不覺之中說沒就沒了。

致逐漸遠去的城市記憶

廣東省汕頭市的舊城區,有全國規模最大的騎樓建築群,始建於二十年代,共有二千多幢建築,這些西洋風格的騎樓建築群,千姿百態,精雕細琢,各領風騷,幾乎每幢建築都有一個故事,一段歷史,這就是僑房,是華僑在海外賺到錢後回老家建的樓房,也是家園的老屋,它代表著華僑的歷史。

小公園那個亭子,就是多少海外潮人心中的汕頭記憶,那時,有假山噴水池,有“萬國來朝”的牌匾。老市區還有“德記前”“太古棧”“廈嶺港”,市政府門樓,公元廠舊址,紅磚樓等等,還有龍湖樂園,國際大酒店門前噴水鍾,三聯書店,汽車渡口,廣場輪渡,農科所,曇花一現的京汕聯營商場,汕樟商場,金鳳城,萬商樓,汕頭工人文化宮,廣場渡海節。。

這都是汕頭這座城市最接地氣的記憶。但現在是什麼情況呢。。。。

致逐漸遠去的城市記憶

政府門樓沒了,紅磚樓變成了金鳳壇,市民笑談是牛肉丸,工人文化宮變成了服裝大賣場,過去的週末籃球賽,猜謎乒乓球比賽等等,熱鬧非凡,真真正正是工人之家,多少人仍記憶猶新,但現在什麼文娛活動都沒有了。還有那公元廠的原址破爛不堪,無人打理,那可是汕頭最值得驕傲的,唯一的國家工業輝煌的聖地。渡海節也沒了,汽車輪渡沒了,最近,廣場輪渡也要說再見了,農科所被萬達開發成商業模,那些原來聳立在入口二側石雕上的作為教育青少年,兒童偶像的科技偉人,現在都被商人們拿下神壇,把他們集中堆放在農科所僅存的區域路邊的雜草中,至今,科學家們仍在野外露天的路邊,任風吹雨打,天知道他們有什麼感想,也不知道如果小朋友問大人,科學家們到哪裡去了?他們長大立志要成為科學家,但當看到科學們被商業拿下,像建築材料那樣被堆放在雜草中,孩子們還有夢想嗎?

致逐漸遠去的城市記憶

我們都知道,汕頭也是聞名的商埠,以致恩格斯也提到了汕頭,1860年也代表汕頭從此開埠,紅頭船飄洋過海,潮人走向世界,業偉功留。至目前,潮商已形成了世界上非常強大的團隊,並由此產生了潮商學科。在改革開放年代,聞名的萬商樓,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表示商業在汕頭的地位及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時至今日,哪裡才能尋到汕頭商業的痕跡?商魂在哪裡?城市的記憶又在哪裡?雖然說,目前,政府非常重視重現舊城的記憶及風貌,也做了大量的,看得見的工作,比如舊城區騎樓群的修新如舊等等,但仍有遺憾,由於統一格式打造,色調,外觀,風光,招牌如出一轍,美中不足,缺乏特點。原來的騎樓群,基本上每一幢都各有特色,它們百花齊放,五彩繽紛,相互輝映,但現在都被統一穿上了灰色的外裝及配以淡黃色的燈光,失去了原來的風貌。除了這些,已經消逝的東西,則更多了。。

致逐漸遠去的城市記憶

值得慶幸的是中青年一代在保護,傳承城市記憶這方面,想到做到,心動也行動,文化創客,聊獵,1860創意園,特區1981,溝南許地歷史復活。。。。等等,給這座百載商埠帶來了希望,看到了曙光。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汕頭人,他們的家都在汕頭,具體的說,他們的老家就是三十年代的騎樓,那四永一昇平的街道,那海關鐘樓,廈嶺,德記前,怡和棧內,石籬尾,德慶後圍,乾泰厝內,郭厝內,十八巷,鹽埕頭,塗坪,廣州街,福建巷。。就是他們心中的家園及無限的牽掛。而中年的一代,除了這些,還有已經消失的汽車渡口,即將再見的廣場輪渡,特區年代龍湖樂園為代表的城市記憶,青年一代,也有他們那時的記憶。

致逐漸遠去的城市記憶
致逐漸遠去的城市記憶

尋根,拜佛就是潮汕人特有的優點,但每當他們回到這座城市,能看到什麼?又有什麼東西能勾起他們回憶?哪裡能重現那難忘的往日時光?

我家在哪裡?少年堪稱鮀城通,歸來卻成陌路人。奈何,奈何?奈何!我們就不能給這座城市留下點什麼嗎?

誰能告訴我,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多年以後,這座城市變成了什麼樣子?我們留什麼給後人?

一樣的月光。。。。。陌生的城市,我們都是匆匆的過客,都是插肩而過的故人。

致逐漸遠去的城市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