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後浪”初一就學數據挖掘玩語料庫

“後浪”們的學習天地實在太廣闊了!在廣州,初一的學生就可以在學校裡學習數據挖掘和使用語料庫了。疫情期間,同學們學習不停步,在線上學習如何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去解決實際問題。日前,廣州市第十七中學謝學斌老師執教了七年級《人工智能》的第2課——《挖掘數據“金礦”》線上公開課,吸引了2萬多名同學參加學習。通過學習,同學們知道了什麼是數據挖掘,熟練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對文章進行分類,體驗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應用。

这些“后浪”初一就学数据挖掘玩语料库

在課程中,同學們運用人工智能工具,使用人民日報“語料庫”,體驗文本分類器的生成與工作過程,部分學生還完成了網絡遠程實驗。他們從互聯網浩瀚無煙的“語料庫”中下載海量的體育類文章,進行簡單的複製粘貼,選擇“詞頻統計”和“刪除停用詞”程序,系統自動生成體育文章分類器。把某篇文章複製到體育文章分類器,分類器能自動辨別該文章是否屬於體育類文章。“太有趣了,通過這些工具,原本很費時費力的統計和分類工作,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參與學習的初一學生小孫說。

这些“后浪”初一就学数据挖掘玩语料库

與同學們一起學習的還有各校負責人工智能課程的老師們。通過線上學習與網絡教研,老師們明晰了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的一般教學模式,遵循“通識,體驗,實驗,應用”四個環節,把教學內容進行科學梳理,化繁為簡,讓學生更好的瞭解、體驗、探究與感悟,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與信息素養。“整個線上課堂內容新穎,結構清晰,尤其是流程圖、思維導圖的使用,既體現了學科的專業性,又便於學生梳理整個課堂的脈絡。除了讓學生學習使用數據挖掘工具、人民日報語料庫,也讓學生體驗文本分類器的生成過程,既避免了枯燥的代碼講解,也有利於分層教學的實現。”。一位參與了網絡教研的老師說。

这些“后浪”初一就学数据挖掘玩语料库

記者瞭解到,廣州市先後出臺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創新、智慧校園建設、教育集團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等指導意見,推動教育信息化重點任務落地見效。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廣州市教研院牽頭研發具有廣州特色的3至8年級人工智能教學標準、教學資源體系,在試點學校開展人工智能教育和基於人工智能的創客教育、跨學科學習,培養學生的跨學科解決問題能力與創新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