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偉育:連接“中澳”的不僅是電纜,還有文化夢想

海外華人志 | 汪偉育:連接“中澳”的不僅是電纜,還有文化夢想

汪偉育

人物名片

WW Cables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澳大利亞海外華人文化藝術基金會主席

澳大利亞上海工商總會會長

Huayi華誼高爾夫協會會長

上海市政府海外聯誼會理事

  人生第一個30年,跟隨著上世紀80年代出國熱潮留學澳大利亞;第二個30年,讓中國的電纜產品擠進澳大利亞、新西蘭市場,進而成為拳頭產品;如今步入第三個30年,又投身於祖籍國文化傳承的事業……年過六旬的上海人汪偉育不停地切換著人生座標。對於這位旅澳30餘年的老華僑來說,在異國打拼甘苦自知,而中國始終是他斷不了的根。

  上海是汪偉育的家鄉。學成後5年的外事工作讓他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當時澳大利亞剛開始接收中國留學生,有澳大利亞朋友問他:“何不來看看,讀讀書呢?”於是伴隨著“全球化”“地球村”這些時代新詞,1987年,汪偉育來到了全然陌生的墨爾本。

海外華人志 | 汪偉育:連接“中澳”的不僅是電纜,還有文化夢想

圖說:汪偉育和他用自行車輪改裝的盤線切割機。受訪者供圖(下同)

  自制切割機,完成第一筆訂單

  汪偉育考上維多利亞大學的MBA,專攻國際貿易中的非常規貿易形式——易貨貿易。

  2年後畢業了,他受聘於一家進出口貿易公司,然而公司因捲入官司敗訴而倒閉。他又與同事合夥成立新公司,仍是從事國際易貨貿易。誰知不久合夥人突然病逝,汪偉育不得不獨自苦撐。

  20世紀90年代初,貿易結算問題困擾著計劃經濟國與市場經濟國之間的貿易。汪偉育學以致用,以易貨貿易方式架起了有效的國際貿易通道,例如把澳大利亞的小麥大量運往蘇聯,把西方的航空航天生產設備運往中國。

  電纜業務就是他出口給中國中航技企業的設備中作為部分貨款而形成的。當時,他對中國的電纜產品一無所知,同意將第一個電纜貨櫃運到澳大利亞,只是希望賣貨變現。後來,汪偉育對澳大利亞電纜市場調查認證2年多,決定於1997年成立WW Cables公司。

  接到第一張訂單時,他很興奮。集裝箱一打開,整卷500米包紮鬆散的電線便如水瀉般滑出來,可需求方要求把電線切割成100米,沒有切割設備怎麼辦?汪偉育急中生智,自己造!他去五金店買了做圍牆的硬木做成支架。大學期間用的自行車也派上用場,卸下前輪,上面有個槽用來固定電纜。再裝上馬達、變速器、計米器,自制盤線切割機便誕生了。就這樣,訂單順利交貨。

  業務越做越大,涉及的電纜品種也越來越多。而電纜行業對汪偉育來說是完全陌生的。他自學電纜標準、生產工藝、材料性能等知識。他一家家敲門,拜訪同行,也獲得了很多高品質的用戶,向他們請教。他還去生產線上實習,硬是把自己培養成了“電纜人”(cable guy)。

海外華人志 | 汪偉育:連接“中澳”的不僅是電纜,還有文化夢想

圖說:汪偉育(右四)率公司團隊與客戶討論項目

靠“田忌賽馬”,打敗競爭對手

  起初,中國產的電纜產品在當地被視為粗製濫造的代名詞。這激發了汪偉育的鬥志。“一定要讓中國產的電纜打入澳、新市場。”他蒐集市場信息,瞭解需求,與中國工廠的工程師們一起研究產品質量和使用習慣。他提出用田忌賽馬的辦法來打敗競爭對手,以己之強勝彼之弱。當時澳大利亞礦業迅猛發展,急需電纜,等不了當地生產廠家18周的工期。WW Cables承諾,任何訂單,任何數量,交付到任何角落,只要8-10周,說到做到。同時,WW Cables與中國7家國家級電纜生產企業長期合作,研發、生產能力遠超澳大利亞企業。就憑這兩條,汪偉育引進的中國電纜慢慢地讓市場正視了,接受了,離不開了。

  現在,公司總部設在墨爾本,在澳大利亞五大港口城市和礦區都有倉庫和銷售公司。在上海設有WW Cables全資分公司,主管採購、質控、物流,並生產供應在中國生產的用於澳大利亞礦山的重型機械設備。悉尼國際綜合展覽中心、南太平洋最大的癌症醫院等都用上了中國生產的WW Cables品牌電纜。

海外華人志 | 汪偉育:連接“中澳”的不僅是電纜,還有文化夢想

圖說:汪偉育參與“水立方”杯海外華人中文歌曲大賽墨爾本分賽區的承辦工作

  解決爭端,靠過硬的產品質量

  然而公司經營之初,汪偉育經常面對的卻是責難。

  墨爾本機場大型飛機起落新跑道項目,WW Cables奪標,負責提供所有的高壓直埋電纜。安裝後不久,公司收到安裝檢測公司的電話,大罵中國電纜是垃圾貨,說三芯導體中二芯不導電。要挖出所有高壓線,工期就會延遲,WW Cables將面臨鉅額賠款和信譽損失。汪偉育與安裝檢測公司直接對話,要求按照正常裝置高壓線的程序作現場測試。如果是產品質量問題,WW Cables負全責,否則對方必須道歉。他親自帶隊,迎著寒風在工地上站了15分鐘,監督試驗。檢測顯示一切正常。事後,安裝公司的總裁、總工程師到WW Cables道歉,表示事件起因是學徒工未按規範操作。自此,那家公司到處稱讚WW Cables的產品質量和處理問題的專業性。

  這還不是最棘手的項目。與力拓礦業集團(Rio Tinto)的糾紛險些演變成官司。

  當時按合同要求,WW Cables交付了用於北昆州Emeralds鐵礦的高壓電纜。2個月後,WW Cables昆州分公司接到力拓的電話,言辭傲慢,告知電纜護套變色,還有進水,開礦工期會延誤,每天損失百萬澳元。力拓準備起訴WW Cables。

  時值週末,汪偉育顧不上休息,飛抵礦區實地考察,並和對方談判。力拓的技術總監、項目總監斷言,電纜質量有問題,WW Cables必須負全責。汪偉育要求去檢測電纜。回到會議室後,他直截了當地說,產品質量沒問題,是對方設計和安裝有誤,包括電纜的外護套材料不防水,電纜敷設的陰井不符合要求。而且根據氣象資料以及礦區鐵絲網圍牆上殘留的水跡,他判斷,電纜淹沒在水中至少有2周。聽完這番論述,力拓的代表只得承認全部屬實,懇請汪偉育方面提供解決方案。

  善後階段,WW Cables儘可能避免了對方的直接損失,還加快交貨速度,減少了對方等工待料的損失。力拓也把WW Cables列為優質電纜供應商。


海外華人志 | 汪偉育:連接“中澳”的不僅是電纜,還有文化夢想

圖說:汪偉育(左一)將羅伊山項目產品交付驗收

  完成“不可能”的任務,獲評“世界超一流”

  2016年,西澳羅伊山(Roy Hill)造貨運鐵路,從礦山到港口自卸自裝無人駕駛運行近千公里。所用光纜是直埋式的,要能承受黑土泥溼漲幹縮的張力和亂石的垂直撞擊力。由於在野外敷設,要求光纜每一自然段長8000米。這些都是對光纜結構設計和生產控制的極限挑戰。

  當時,幾家生產電纜的世界級老牌企業都認為訂單非其莫屬,因而對初期的技術規格、要求的討論沒有積極投入。

  而WW Cables受邀從項目初期開始就與設計方、世界著名鐵路設計公司Ansoldo合作,共同討論光纜部分的技術要求和實施可能性。WW Cables對產品的認知,對完成生產的信心,以及合作的誠意深得Ansoldo認可,因而得到了訂單。這下驚動了那幾位大佬,他們斷定WW Cables生產不出高規格的光纜產品,四處遊說要求取消訂單。

  各方激辯之後,決定由投資方羅伊山礦業、Ansoldo、採購方Samsung和安裝公司組成聯合考察團去中國生產廠,做產品出廠前的驗收。生產前,考察團給了WW Cables一份遠高於最初合同技術規格的生產驗收標準,是那幾家世界級生產廠最高參數的綜合體。繼續做下去,還是放棄訂單?工廠上下一致表示,再大的困難也要克服,以顯示自身生產能力,為祖國爭光。就這樣WW Cables接受了無理的挑戰。

  2個月生產完成,由4家公司8人組成的考察驗貨團到達WW Cables位於深圳的工廠,開始5天的驗貨。每天汪偉育等人要回答幾百個問題,做幾十次實驗。有的問題與合同相關,有的完全是題外的,甚至是雞蛋裡挑骨頭。汪偉育的技術團隊都認真仔細地回覆,以理服人。

  第5天,考察驗貨團開閉門短會,然後邀請汪偉育和工廠的總經理、總工程師去會議室。考察驗貨團的代表把一份由四方簽字的“驗貨合格證書”交到汪偉育手中,鄭重其事地說:“謝謝您交付如此高質量的產品!現在,你們可以向全世界宣佈,WW Cables的光纜是世界超一流的!”

海外華人志 | 汪偉育:連接“中澳”的不僅是電纜,還有文化夢想

圖說:汪偉育參與“水立方”杯海外華人中文歌曲大賽墨爾本分賽區的承辦工作

用藝術感染後代,傳承祖籍國文化

  如今WW Cables後繼有人,汪偉育也已走完人生第二個30年。後半生要做什麼?看著身邊的華二代、華三代,普遍以當地語言作為母語,不會甚至不屑於說中文,他深感痛心,便決定將多年積累的經驗和財富用於推廣祖籍國文化,“這將是我後半生要做的事”。

  他出資設立了澳大利亞海外華人文化藝術基金會,擔任主席。中國舉辦“水立方”杯海外華人中文歌曲大賽至今,基金會在澳大利亞承辦了其中4屆分賽,選送華人後代中的歌詠好手去北京參加決賽。其中第二屆時,汪偉育任澳大利亞華人社區的5人評委之一。選出4人參加決賽,2人最終拿到大獎。汪偉育目睹孩子們去北京後對中國的文化、風俗等產生了濃厚興趣,又來了靈感:“也許用音樂等藝術形式,比單純學語言,更容易培養孩子們學習祖籍國文化的興趣吧。”在他提議下,基金會又組織了朗誦比賽,選送華人後代到北京金水橋與全世界的朗誦高手一較高下。

  除了走出去,也有請進來。2019年4月,在基金會協助下,上海音樂學院歌劇《湯顯祖》在墨爾本公演。伴隨著熟悉的曲風,當地華人瞭解到明朝文藝巨匠的一生,也見識了中國人目前的西洋歌劇演唱、演奏水平。

  其實,汪偉育出國前就在上海拜師學過聲樂,夢想過成為男高音歌唱家。在他看來,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這兩位同時代巨匠的藝術地位旗鼓相當。眼下,他正聯繫有關方面,準備把崑劇《牡丹亭》改編成電影,在時光穿越的劇情中讓兩位巨匠隔空交流,也助推崑曲走向世界。

  另外,作為Huayi華誼高爾夫協會會長,他還組織了墨爾本的高爾夫愛好者去中國和當地球友聯誼。

“我見證、參與了中國機電產品走出國門,為此而驕傲。我也為越來越多的華人後代以及澳大利亞人愛上中國文化而欣慰。”他感嘆。

新民晚報記者 張家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