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效應——掌握好分寸,才能恰到好處(經典)

超限效應——掌握好分寸,才能恰到好處(經典)


馬克·吐溫是我特別喜歡的一位作家,幽默風趣,才華橫溢,赤子童心,經常不按常理出牌。


有一次,馬克·吐溫參加牧師的求捐演講,牧師講了一段之後,他感覺牧師講得特別好,於是打算捐款,並開始拿錢包;

超限效應——掌握好分寸,才能恰到好處(經典)

然而,10分鐘後,牧師居然還沒講完,所以他開始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許零錢作罷;


可是,又過了10分鐘,牧師仍然還沒有講完,最後他決定不捐了。


終於,牧師結束演講,開始募捐了,馬克·吐溫帶著氣憤的情緒分文未捐,還報復性地偷了盤子裡的兩塊錢。


這種由於剌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引起當事人逆反心理的現象,就是“超限效應”。


馬克·吐溫一開始想要捐款,可牧師的演講沒完沒了,把馬先生的捐款熱情澆滅了,並且激起了馬先生內心的不耐煩、反感,逆反心理隨即產生,不捐錢反而偷了兩塊錢。


超限效應——掌握好分寸,才能恰到好處(經典)


我們的日常生活裡,常常會出現超限效應。


比如孩子犯錯了,家長批評孩子,同一個錯誤,第一次批評刺激孩子內心的內疚感;第二次,激起孩子的不安情緒;第三次,煩躁;第四次,反感;第五次,討厭;第六次,逆反;沒完沒了的批評,最後,孩子的逆反心理開始發酵,硬是要和家長反著來——你不讓,我偏要這麼做。


超限效應——掌握好分寸,才能恰到好處(經典)


教師對學生的批評和家長類似,結果也如出一轍。


職場,上司批評下屬,批評過度,起了反效果。


伴侶之間,其中一方犯錯了,另一方噼裡啪裡揪著不放,反反覆覆的提起,無休止的指責,讓對方原本羞愧感變成厭煩。


銷售推銷商品,本來客戶決定拿下,意猶未盡的講了很多,卻把客戶心裡已經存在的消費慾望消磨掉,最後失去了交易機會。

超限效應——掌握好分寸,才能恰到好處(經典)


超限效應產生的原因:


1、掌握話語主權的人,太以自我為中心,忽略了對方的心理感受;


2、交流過程裡沒有注重方式和方法,只在乎自己有沒有把想說的說完,想表達的情緒表達出來,魯莽的溝通。


3、沒能注意把握“度”,誤以為量化能產生期待的效果。


4、沒能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待問題。


超限效應——掌握好分寸,才能恰到好處(經典)


當許廣平還是魯迅先生的學生的時候,有一次,許廣平請魯迅先生幫她的論文《羅素的話》寫評語。


魯迅先生看完論文之後,寫下了:“擬給90分,其中給你5分(抄工3分,末尾的幾句議論2分),其餘的85分都給羅素。”


很明顯批評許廣平的論文抄襲太多,自己的東西太少。但是,批評幽默簡短,詼諧又中肯,最後許廣平欣然接受了,並悟出了自己文章的癥結所在,而且對魯迅先生更加敬重和傾慕。


中肯含蓄且幽默的批評,會讓受批評者更願意接受,比生硬直接和喋喋不休的批評要有效果得多。


批評不是目的,是解決問題的手段,喋喋不休實在沒有必要。


超限效應——掌握好分寸,才能恰到好處(經典)


如何避免出現超限效應,掌握好分寸,讓一切恰到好處:


1、任何事情都有一個目的,明確溝通的目的,一切圍繞目的進行。


2、掌握過程的分寸,不多不少,以目的實現為目標。


3、觀察對方的反應,關心對方的情緒,


4、以身作則,考慮自己是否做好,再給對方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5、角度不同,看法不同,多角度考慮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