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不妨經常“敲打”自己

前不久有媒體報道了這樣一件事:廣東潮州一名學生在微信群中向教師詢問作業時,隨手發送了兩個“敲打”的表情。這位教師認為,學生髮這兩個“敲打”的表情不禮貌,稱其沒有家教,並責令該生寫檢討。此事經媒體報道後,引發網民有關師生之間代溝問題的討論。

筆者以為,這位教師的確誤解了學生的真實意圖,差一點就將本來不值一提的小事,演化為激化師生乃至家校矛盾的一條導火索。所幸,事後雙方很快消除了誤會。這提醒、警示著每一位教師:不要總想著“敲打”學生,也要經常想著“敲打”自己。否則,一不小心,可能就會造成師生之間不必要的矛盾。

教師需要經常注意“敲打”自己:有沒有時刻注意維護教師的良好形象?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教師的言行舉止無小事,處處皆楷模。教師的天職與使命,就是教書育人、立德樹人。這就決定了無論在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教師都必須自覺維護師範、楷模的形象。教師看到學生在微信群中發送“敲打”的表情,就以為學生對自己不尊敬、沒禮貌,還要讓學生寫檢討,不僅顯示出對青少年學生的交流習慣缺乏瞭解,更有小題大做之嫌,不利於師生之間構建良好和諧的關係。

其次,教師還需要經常反思:有沒有洞察學生的真實意圖?據媒體報道,這名學生髮送在微信群中的內容,是由詢問作業的文字與兩個“敲打”的表情組成的。只要將文字與表情結合起來就不難發現,按照當下青少年常見的交流習慣,這名學生其實並沒有對老師不敬的意思,而更像是在調皮地向教師表達一種歉意或自責:“不好意思,我這麼簡單的問題都拿不準,真是欠揍、該打。”教師應該聯繫學生平時對自己的態度與感情,準確解讀學生想要表達的真實意圖。如果一看到“敲打”的表情就生起氣來,既不看具體的文字內容,也不聯繫學生平時的表現,很容易造成誤解,學生不開心,教師也很鬱悶。

教師還需要自問:有沒有更適合的方式方法解決問題?即使學生確實表達了“敲打”教師的意思,作為教師也要對學生多一份寬容和耐心,並反思自己平時教育教學中的不足,想方設法巧妙化解學生對自己的誤解或埋怨,贏得學生的尊重和信賴。

(作者系蒲公英評論獨立評論員)

《中國教育報》2020年05月05日第2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