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市場上最容易撿漏的幾種古錢幣


中國錢幣文化博大精深,種類繁多,三千多年的鑄幣時間一共產生了幾千個錢幣品種,各類錢幣的版別加起來更是數以萬計。

在這些錢幣中,有一些錢幣的文字相同,卻不屬於同一時間,同一政權鑄造,當然這類錢幣的市場價格也是千差萬別,對於初學者來是說是容易混淆的,現舉幾種錢幣供大家參考(外國錢,起義軍錢,壓勝錢不在討論之列)

漢五銖與北周五銖

五銖錢始鑄於西漢武帝元狩五年,一直到隋代都有鑄造,有長達七百餘年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貨幣品種。其流通地域之廣,影響之深,在中國貨幣史乃至世界貨幣史上佔據重要地位。

漢五銖存世極多,有郡國、上林三官、赤仄、雞目、東漢五銖等多個名目,市場價格較低。

北周五銖,錢文書法採用玉箸篆體,有內郭,製作精好,初認為是陳五銖,後根據出土地點及鑄造風格,判斷為北周武帝時期鑄,與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等並用。

北周五銖與漢五銖最大的區別是面有內郭。且北周五銖要比漢五銖存世少很多,所以市場價格也較貴。

五代時期後漢和北漢的漢元通寶

漢元通寶是 中國最早的國號通寶錢,五代後漢隱帝劉承祐乾祐元年開始鑄行(公元948年)。三年後(公元950年),國亡停鑄。製作精良,邊廓完好,錢文四字隸書直讀,形制面文制式均仿造“開元通寶”,錢背多有星、月紋。

漢元通寶較為多見,常見“元、通、寶”三字均採用開元範。另發現一種漢元通寶四字,文字風格自成一體,粗獷有力,泉屆稱為遒勁版。近年來有學者根據出土地研究,所謂的漢元通寶遒勁版並非後漢所鑄,而為五代另一個政權北漢所鑄。

北漢(951——979)是五代十國之一,也是十國中最後一個政權,史稱北漢。都城晉陽(今山西太原),領土為十二州,大致位於今天的山西省中部和北部。漢元通寶遒勁版存世十餘枚,且多發現于山西地區,市場價格是後漢漢元通寶的百倍以上。


遼和西夏的天慶元寶

天慶年號遼天祚帝耶律延禧(1111年-1120年)和西夏桓宗李純祐(1194年-1206年正月)都用過,並且還都鑄過錢幣。

遼天慶元寶“天慶”二字楷書,“元寶”二字隸書,旋讀,在遼錢中存世較多,為遼“下八品”之一。

西夏天慶元寶也是旋讀,不論從錢文風格、鑄造工藝來看,要比遼天慶強太多,存世也比遼天慶少,市場價格是遼天慶的一二十倍

元末徐天啟與明代天啟

元末社會動盪,徐壽輝揭竿起義反元,建立天完政權。後改年號為天啟,鑄天啟通寶,有小平、折二、折三3種,存世稀見,世稱“徐天啟”,徐天啟因存世稀少為古泉名品,早期被評為五十名珍之一,其中折二較小平、折三少,折三篆書最為罕見。

明代天啟通寶為明熹宗天啟年間(1621~1627年)鑄,面文“天啟通寶”楷書對讀,背文複雜,有“工、戶、浙、京、新”等多種,紀值有折二、折十等。

徐天啟與明天啟文字,形制都不一樣,徐天啟“啟”字“戶”上為一橫,明天啟則是一點,整體文字風格也不同。形制上,徐天啟多窄緣,明天啟緣較寬。徐天啟存世很少,整體要比明代天啟市場價格高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