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的“力出一孔”與“一桶漿糊”

任正非的“力出一孔”與“一桶漿糊”

作者 | 陳為 正和島副總裁、總編輯


任正非曾數次向華為人推薦孫皓暉小說改編的長篇電視劇《大秦帝國》。2017年,通過顧問田濤,任正非專門把孫皓暉請到深圳,給華為高管做了一場題為《大秦帝國對現代企業的歷史啟示》的重磅講座。

任正非的“力出一孔”與“一桶漿糊”

▲ 華為總部,任正非與孫皓暉談笑風生

而在2013年,任正非在新年獻詞《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中就曾提出,“如果我們能堅持“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下一個倒下的就不會是華為”;如果我們發散了“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原則,“下一個倒下的也許可能就是華為”。

這個“力出一孔,利出一孔”是什麼意思?來自何處?任正非為何如此看重這個表述與理念?

去年翻看《商君書》我才發現,這句話正是源於商鞅的思想言論集《商君書》。這本書裡有兩處明確談到“利出一孔”的宗旨。

《農戰》篇裡有言“民見上利之從一空出也,則作壹”。這裡的“空”是“孔”的通假字,一空就是一孔,意思是民眾看到賞祿都是從農耕與作戰這一個途徑發出,便會專務農戰,不作他想。

《靳令》篇裡則有更直接的表述,“利出一空者其國無敵,利出二空者其國半利,利出十空者其國不守

。”

天才善於從一切事物中汲取成長養料。撥開迷霧,任正非這個商界獨狼又從商鞅身上看到了、學到了什麼有用之處?

有人注意到,商鞅的核心是“農戰”思想,而任正非的話語體系也經常圍繞“農”與“戰”展開。如果統計一下任正非的高頻詞,土豆、養豬、種地、莊稼、磨豆腐、打糧食、土壤肥力,都是他經常提及的詞彙,他當年準備賣掉華為時,也預備用拿到的錢去併購洛陽的拖拉機廠。

軍事用語在任正非的演講中更是迭出不窮,紅軍、藍軍、將軍、士兵、隊伍、戰壕、炮火、衝鋒、攻城、碉堡、指揮部、上甘嶺…

任正非的“力出一孔”與“一桶漿糊”

但這其實只是表面的巧合。從商鞅身上,任正非汲取到的真正精華便是“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價值導向。“力出一孔”是戰略方向的聚焦,“利出一孔”是賞罰制度的保障。而這背後,則是對人心與人性的深刻洞察與激發。

商鞅的“力出一孔” 就是通過變法把整個秦國變成一座農場和軍營。任正非的“力出一孔”則是整個組織只在一畝地裡打糧食,只對準一個城牆口衝鋒。

中美貿易戰戰火燃到華為身上以後,任正非密集接受了一系列中外媒體採訪,他多次提及,“一個人如果專心只做一件事是一定會成功的”。華為能走到今天,原因無它,就是因為“一根筋,一條路”,幾十年來只在一個窄窄的面上發力,只對準一個城牆口衝鋒,持續壓強投入。

這就是“力出一孔”。


而“利出一孔”,對於商鞅而言,就是從人性出發,以名利(軍爵賞祿)來刺激秦人的飢餓感,滿足其飢餓感。《商君書-算地》篇中說“民生則計利,死則慮名。名利之所出,不可不審也。……勝敵而草不荒,富強之功可坐而致也。”奠基其上的商鞅變法以此充分地激活了個體,造就了強大的國家。但其後國家對個體的過度榨取,卻又造成了個體價值與創造力的泯滅,最終摧毀了整個系統。

任正非是人性大師。他一直有效防範著組織的腐化與貪婪,卻又成功地通過“飢餓感”讓十幾萬員工保持著火熱的激情、慾望與奮鬥精神,保持著激揚的戰鬥力與創造力。

這方面,任正非有很多別具一格的精彩表述,在傳統的認知裡,它們幾乎是驚世駭俗的。任正非說,跑到最前面的人,就要給他“二兩大煙土”;他為華為重點人才團隊擬定的口號是:升官發財,請來戰略預備隊;他說,什麼是企圖心?就是讓基層員工有對獎金的渴望、對股票的渴望、對晉級的渴望、對成功的渴望。

他鼓勵公司研發人員的家人,多到奢侈品商店去買包。而在華為創立初期,他就經常為員工描繪一幅美妙的場景:你們以後一定要買三室一廳或四室一廳的房子,最重要的是要有陽臺,而且陽臺一定要大一點,因為我們華為將來會分很多錢。錢多了裝麻袋裡面,塞在床底下容易返潮,要拿出來曬曬太陽,這就需要一個大一點的陽臺……

正是在這個角度,學者楊鵬說,“即便到今天,一個沒有名利意識的人,一個不自覺進行名利制度安排的人,當不了好的管理者

。管理者,首先要能迅速洞悉人性深層的永恆的名利衝動,明白唯有滿足這種基礎性的名利衝動,才能調動出持續的積極性,將個人的追名逐利的動力與組織利益的發展高度統一起來”。這幾乎就是對任正非的描摹與解讀。

楊又說,“真實的完整的人性理論,是能理解人性的多層性和豐富性的。真正厲害的人,是上層動機總控,同時多層動機、多層動能統一起來的人。厲害的國家,是上層動機總控,同時多層動機、多層動能統一起來的國家。”

在任正非看來,商鞅變法方向正確,卻依然有缺陷。他曾評價,“商鞅變法的路子是對的,可惜太激進,變革不能太激進,會人為增加變革的成本。”


任正非如何看待自己?

他的自我評價是,“我既不懂技術,也不懂管理,也不懂財務。我就提了一桶“漿糊”,把十八萬員工黏結在一起,讓他們努力衝鋒。”

這個“漿糊”,表現為華為的價值觀與企業文化,而源於任正非的精神乳汁與思想養料。

其實,在這桶漿糊裡,前文濃墨重彩書寫的商鞅思想僅是其中一勺,並非主體。

那麼,任正非的漿糊裡到底是什麼?我就此向多年近身觀察華為的田濤先生請教過。田先生認為,如果非要對任正非的思想版圖做個比例切分,大致可以說美國諮詢公司的影響佔5成,軍隊的思想佔3成,其他的來源佔2成。

無論西東,任正非的學習力確是驚人。“華為基本法”的起草者之一、華夏基石諮詢公司創始人彭劍鋒說,任正非不是“學習”,他簡直就是“血洗”。你的角度和思想他總能很快掌握,而且馬上比你闡述得更為深刻。

任正非不拘一格,博採眾長。他向美國學,向英國學,向日本學,向德國學,向清教徒學,向西點軍校學,向IBM學,向微軟、蘋果、亞馬遜學,向豐田、索尼學,向解放軍學,向共產黨學,向李小文學,向衡水中學學,向動物學,向植物學……


真是一桶漿糊!一桶融匯各家之所長的漿糊!

思想上的豐富多彩與行為上的極致專一,形成一個看似矛盾的對立統一體,成就了一個獨一無二的任正非與華為

而這“矛盾”裡,正凝結著一個強者的核心特質與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