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人物賞析:最悲情的謀士陳宮

陳宮(?-199年2月7日),字公臺,東漢末年呂布帳下首席謀士,東郡東武陽(今山東莘縣)人。性情剛直,足智多謀,年少時與海內知名之士相互結交。

三國演義人物賞析:最悲情的謀士陳宮

《三國演義》中曹操與司徒王允密謀刺殺董卓,曹操去行刺董卓,結果失敗。曹操倉皇逃離。董卓遂令遍行文書,畫影圖形,捉拿曹操:擒獻者,賞千金,封萬戶侯;窩藏者同罪。曹操逃出城外,飛奔譙郡。路經中牟縣,為守關軍士所獲,擒見縣令。

操言:“我是客商,覆姓皇甫。”

縣令熟視曹操,沉吟半晌,乃曰:“吾前在洛陽求官時,曾認得汝是曹操,如何隱諱!且把來監下,明日解去京師請賞。”

把關軍士賜以酒食而去。至夜分,縣令喚親隨人暗地取出曹操,直至後院中審究;

問曰:“我聞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禍?”

操曰:“燕雀安知鴻鵠志哉!汝既拿住我,便當解去請賞。何必多問!”

縣令屏退左右,謂操曰:“汝休小覷我。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

操曰:“吾祖宗世食漢祿,若不思報國,與禽獸何異?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間圖之,為國除害耳。今事不成,乃天意也!”

縣令曰:“孟德此行,將欲何往?”

操曰:“吾將歸鄉里,發矯詔,召天下諸侯興兵共誅董卓:吾之願也。”

縣令聞言,乃親釋其縛,扶之上坐,再拜曰:“公真天下忠義之士也!”

曹操亦拜,問縣令姓名。縣令曰:“吾姓陳,名宮,字公臺。老母妻子,皆在東郡。今感公忠義,願棄一官,從公而逃。”

操甚喜。是夜陳宮收拾盤費,與曹操更衣易服,各背劍一口,乘馬投故鄉來。 行了三日,至成皋地方,天色向晚。

操以鞭指林深處謂宮曰:“此間有一人姓呂,名伯奢,是吾父結義弟兄;就往問家中消息,覓一宿,如何?”

宮曰:“最好。”二人至莊前下馬,入見伯奢。

奢曰:“我聞朝廷遍行文書,捉汝甚急,汝父已避陳留去了。汝如何得至此?”操告以前事,曰:“若非陳縣令,已粉骨碎身矣。”

伯奢拜陳宮曰:“小侄若非使君,曹氏滅門矣。使君寬懷安坐,今晚便可下榻草舍。”

說罷,即起身入內。良久乃出,謂陳宮曰:“老夫家無好酒,容往西村沽一樽來相待。”言訖,匆匆上驢而去。 操與宮坐久,忽聞莊後有磨刀之聲。

操曰:“呂伯奢非吾至親,此去可疑,當竊聽之。”二人潛步入草堂後,但聞人語曰:“縛而殺之,何如?”

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獲。”遂與宮拔劍直入,不問男女,皆殺之,一連殺死八口。搜至廚下,卻見縛一豬欲殺。

宮曰:“孟德心多,誤殺好人矣!”急出莊上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見伯奢驢鞍前鞽懸酒二瓶,手攜果菜而來,叫曰:“賢侄與使君何故便去?”

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

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豬相款,賢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請轉騎。”

操不顧,策馬便行。行不數步,忽拔劍復回,叫伯奢曰:“此來者何人?”

伯奢回頭看時,操揮劍砍伯奢於驢下。宮大驚曰:“適才誤耳,今何為也?”

操曰:“伯奢到家,見殺死多人,安肯幹休?若率眾來追,必遭其禍矣。”

宮曰:“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默然。

當夜,行數里,月明中敲開客店門投宿。餵飽了馬,曹操先睡。

陳宮尋思:“我將謂曹操是好人,棄官跟他;原來是個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為後患。”便欲拔劍來殺曹操。正是:設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來一路人。陳宮臨欲下手殺曹操,忽轉念曰:“我為國家跟他到此,殺之不義。不若棄而他往。”插劍上馬,不等天明,自投東郡去了。操覺,不見陳宮,尋思:“此人見我說了這兩句,疑我不仁,棄我而去;吾當急行,不可久留。”

三國演義人物賞析:最悲情的謀士陳宮

後曹操在兗州,曹嵩在泰山華縣。曹操令泰山太守應劭送家詣兗州,輜重百餘輛。徐州牧陶謙為了交好曹操,派帳下都尉張闓護送曹嵩。陶謙遣闓將騎二百衛送,闓於泰山華、費間殺嵩,取財物,因奔淮南。後投奔淮南的袁術。曹操知道後,悲憤異常,數次痛哭倒地。過後,他指天罵地,立下誓言,說要殺了陶謙和徐州百姓為其父報仇。曹操以報父仇之名興兵攻打徐州,陳宮往見曹操要求其罷兵,卻遭到拒絕。陳宮遊說不成,往投陳留太守張邈。

張邈陳宮二人接引呂布,起兵偷襲曹操根據地兗州,從此陳宮成為呂布謀士。陳宮足智多謀,多次獻計於呂布。致使這是曹操自起義以來遇到的最嚴重的危機,呂布為當世英雄,名氣並不比曹操小,來勢洶洶之時,兗州數郡郡守都紛紛響應。到最後,只有鄄城、範城、東阿三座縣城還屬於曹操,這是因為三城是曹操的鐵桿荀彧、程昱、夏侯惇所管轄的緣故。曹操足智多謀,謀士多,能征善戰的大將在隨後一年之中,三次大敗呂布,這才將兗州躲回來,將呂布、陳宮逼走投奔了劉備,此時的劉備領徐州牧。

在曹操調度劉備與袁術紛爭時,陳宮又獻計呂布攻奪徐州。呂布剛愎自用,誤信陳登父子,不信陳宮。

三國演義人物賞析:最悲情的謀士陳宮

轅門射戟後,紀靈知道上當後,回覆袁術,希望袁術以結親籠絡呂布,好以對付曹操,劉備。當袁術派韓胤來迎娶呂布的女兒當自家兒媳婦的時候,陳宮識破韓胤計謀,但為今之計,與袁術交好也是上策,勸呂布即日送女去。以免發生意外。而陳珪生怕袁術和呂布聯合,其勢愈大。於是說服了呂布,告訴呂布不要跟袁術這樣僭號稱帝的人結盟,會被天下人唾罵。於是呂布追女兒,殺韓胤。呂布把袁術得罪了。呂布又使陳珪之子陳登前往許都以求封徐州牧。 陳珪父子原是陶謙舊部,他們心向漢室。陶謙去世後,陶謙委於劉備接任,呂布攻下後,徐州就成了他的根據地。事實上,徐州土著官員,對呂布是沒什麼好感的。所以陳登父子,用計以圖呂布。

當曹操大軍來攻時候,陳宮獻計,呂布守徐州,陳宮守蕭關,張遼高順守小沛,互為犄角。曹操久攻不下,兵多糧寡,自然就退去了,退去途中,我們再去擊之,自然破敵。然則呂布輕信陳登,最終只留有下邳以退守。

陳宮又獻計,曹操此刻運糧屯紮,將軍何不斷曹操糧草,糧草絕,則曹軍也無法持久。 呂布同意,打算留陳宮與高順守城,自己率騎兵截斷曹軍的糧道。呂布的妻子對呂布說:“陳宮與高順一向不和,將軍一出城,陳宮與高順必然不能同心協力地守城。萬一出現什麼問題,將軍要在哪裡立腳!將軍拋別妻兒家小,孤軍遠出。如若有變,我難道能再做你的妻子嗎?”呂布就打消那個計劃。

三國演義人物賞析:最悲情的謀士陳宮

同年十一月,曹操挖掘壕溝包圍下邳城。但很久未能攻克,兵士十分疲憊,他打算撤軍。荀攸、郭嘉說:“呂布有勇無謀,現在連戰連敗,銳氣已衰。三軍完全要看主將的情況,主將銳氣一衰,則三軍半志全消。陳宮雖有智謀,但機變不夠。現在應該乘呂布銳氣未復,陳宮智謀未定的時機,發動猛攻,可以消滅呂布。”於是,曹軍開鑿溝渠,引沂水、泗水來灌城。又過了一個月,呂布更加困窘。曹操勸呂布投降,呂布有所動搖,陳宮制止,以箭射曹操,與曹操勢不兩立!”

到了十二月,呂布軍心崩潰,部將侯成、魏續、宋憲叛變,縛其投降曹操。自此,呂布兵敗,成階下囚。

三國演義人物賞析:最悲情的謀士陳宮

徐晃解陳宮至。

操曰:“公臺別來無恙!”

宮曰:“汝心術不正,吾故棄汝!”

操曰:“吾心不正,公又奈何獨事呂布?”

宮曰:“布雖無謀,不似你詭詐奸險。”

操曰:“公自謂足智多謀,今竟何如?”

宮顧呂布曰:“恨此人不從吾言!若從吾言,未必被擒也。”

操曰:“今日之事當如何?”宮大聲曰:“今日有死而已!”

操曰:“公如是,奈公之老母妻子何?”

宮曰:“吾聞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親;施仁政於天下者,不絕人之祀。老母妻子之存亡,亦在於明公耳。吾身既被擒,請即就戮,並無掛念。”

操有留戀之意。宮徑步下樓,左右牽之不住。操起身泣而送之。宮並不回顧。

操謂從者曰:“即送公臺老母妻子回許都養老。怠慢者斬。”

宮聞言,亦不開口,伸頸就刑。眾皆下淚。操以棺槨盛其屍,葬於許都。

後人有詩嘆之曰:“生死無二志,丈夫何壯哉!不從金石論,空負棟樑材。輔主真堪敬,辭親實可哀。白門身死日,誰肯似公臺!”

最後戰敗遭擒,陳宮亦於下邳城南門被曹操部將徐晃擒門樓前曹,操勸降陳宮,陳宮不肯屈降,曹操忍痛下令斬首處決陳宮。陳宮死後,曹操送陳宮老母妻子回許都養老,並以棺槨盛載其屍,葬於許都。

三國演義人物賞析:最悲情的謀士陳宮

為什麼說陳宮是最悲情的謀士?

裴松之在注《卷七 魏書七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時,引用了魚氏《典略》的內容:

“陳宮字公臺,東郡(今河南東北部和山東西部)人也。剛直烈壯,少與海內知名之士皆相連接。及天下亂,始隨太祖(曹操),後自疑,乃從呂布。”

從上文可以看出兩點:

一是陳宮的成長經歷,“剛直烈壯,少與海內知名之士皆相連接。”很明顯,年少的陳宮就與所 謂的海內名士交往。 海內名士多重人格名望、風骨氣節,且喜好風雅,這就對其崇高性格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陳宮有才華,具名士風範,又正直不阿,胸懷遠大抱負,就可想而知了。

二是陳宮曾先後追隨過兩個主人——曹操和呂布。 由他樂於結交“海內名士”可以看出,陳宮懷有遠大理想且躊躇滿志,是一個標準的政治理想主義者,既希望他效力的領袖能成就大業,又希望這個人是一個人格高尚的人。 令人想不通的是,他選來為之效命的人要麼是陰險詐、為人卑劣,要麼是亟亟追逐個人榮華享樂的勢利之徒,與諸葛先生相反,陳宮恰恰是“生逢其時,不得其主”,其悲劇性可見一斑。

陳宮一生中有三次重要選擇:

選擇一:大義釋曹操

當年曹操用七星刀刺殺董 卓失敗,逃出洛陽、亡命天涯,陳宮時任縣令,手下衙役已經捉住曹操,明明可以押送京城請功受賞的他卻 感於忠義放了曹操。 從他回答曹操的一句話“汝休小 覷我,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可以看出,他是不甘 於作這亂世中的一個區區俗吏的,無奈的是沒有遇到 賢主而已。 於是,在這位失敗的刺客發出“吾將歸鄉里,發矯詔,召天下諸侯興兵共誅董卓”的豪壯語後,善良的 陳宮“乃親釋其縛,扶之上坐,再拜曰:‘公真天下忠義之 士也! ’”是的,他覺得曹操是位志向遠大的忠義之士,跟 著他可以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於是甘願拋棄唾手可得 的榮華富貴,拋家棄官追隨曹操一同出逃。

這次的選擇, 我們無疑可以認定陳宮的偉大人格,他不僅具有沖天之志,有民胞物與的思想,且深明 大義。 當然,我們在這裡不僅要為這位忠義之士捏把 汗了,因為這次選擇,正是讓他走向深淵的第一步。因 為這位刺殺未遂的“大俠”,並非如他所想的那樣。 老 實正直的陳宮,在這個陌路刺客因疑慮殺害父友呂伯 奢一家並吼出那句響徹千古的驚人語“寧教我負天下 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之後才黯然地明白,原來自己託 付性命的竟又是一個豺狼之輩。“我將謂曹操是好人,棄官跟他;原來是個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為後患。”處於幻滅感之中的陳宮,“便欲拔劍來殺曹操”, 但終 究下不了手。 在這個本來可以使三國曆史改寫的時 刻,陳宮猶豫了,“我為國家跟他到此,殺之不義。 ”我們 不得不說曹操是一個運氣非常好的人,因為他總能遇到 忠義之士,不久以後發生在“華容道”的故事再一次證明 了這一點。 當然,出於“義”陳宮沒有殺曹操,可是繼續為 他效命卻也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看透了曹操的他想“不 若棄而他往”,自投東郡去了。 京劇《捉放曹》對陳宮當 時心裡的糾結作了相當多的渲染,著名的“一輪明月 照窗下”唱段,真實地反映了當時陳宮的心態。一部演義的 “捉放曹”, 凸顯了兩個人迥異的性 格,一善一惡,一忠義一狡詐。 正因為忠厚仁義、深明 大義,陳宮拋家舍業追隨曹操,也正是出於一個“義”字,他又無奈地離開曹操。在這一“投”一“棄”中,陳宮 的崇高品格也由此被刻畫得生動形象、淋漓盡致。 不過,從此刻開始,他開始流亡,走上了他的悲劇命運之途。

三國演義人物賞析:最悲情的謀士陳宮

選擇二:追隨呂布

《三國演義》裡對此次選擇的 過程並沒有過多的描述,倒是對他輔佐呂布的過程寫 得極盡鋪張,非常詳細。陳宮性格的悲劇性,也主要表 現在他與呂布的關係上。 在《三國演義》裡,陳宮大概19次為呂布獻計,除了有 7 次沒有被採納外,基本上呂布對陳宮是言聽計從的, 而問題就出在 7 次裡面。呂布雖然勇猛,且有赤兔馬和方天畫戟,但事實上卻 是一個剛愎自用、耽於美色,只知享受眼前安樂生活 的人,從來就沒有過統一天下的偉大理想。 三國是一 個“良禽擇木而棲”,“不但君擇臣,臣亦可擇君”的年代,離開曹操後,陳宮可以有很多選擇,但為什麼陳宮 偏就選了呂布這樣一個朝秦暮楚的武夫呢? 呂布,用 張飛的話說就是個“三姓家奴”(先拜丁原為父,後殺之投董卓),雖然這話頗顯刻薄,不過也可顯示出此人品性不佳,遠非志士。 陳宮選擇他也許正是看中了他 勇武有餘、智謀不足吧。 他也許認為憑藉自己的謀略 和呂布的神力,肯定能成就一番事業,實現自己成一 方諸侯的遠大理想。 可惜陳宮太自信了,他沒有料到 呂布有一天會不聽自己的話,甚至被懷疑與拋棄。 面對陳登父子的詭計,他苦口婆心地提醒呂布:“陳珪父子面諛將軍,其心不可測,宜善防之。 ”而得到的卻是 一頓怒斥:“汝獻讒言,害及忠良,誰為佞也?吾不看舊 日之面,立斬汝輩!”(《三國演義》第十八回)而在曹操 起兵攻下邳的關鍵時刻, 呂布竟然聽取妻妾之言,對 陳宮的計策棄而不用,最終導致大敗。 他苦心孤詣的 計策十之八九是白費心血,對於一個謀士來說,還有 什麼比這更值得悲哀呢?

離開曹操,經過張邈的過渡,陳宮把實現自己遠大抱負的政治理想託付給呂布,同時也把自己的命運與呂布綁在了一起,只可惜呂布是一個馳騁沙場的將才,卻不是一個運籌帷幄的政家。才能得不到施展,躊躇滿志卻屢遭打擊,在如此可悲的境地,陳宮有滿腹的苦悶、有無窮的感慨,卻沒有另謀出路的決心——“欲待棄之, 又恐天下人笑”。 在這裡,以天下興亡、蒼生疾苦為歸宿的“忠義觀”變成了狹隘的“愚忠”和不問青紅皂白的“小義”,嚴重地束縛了他的手腳,造成了他的悲劇性格。 在那 個良禽擇木而棲的年代, 本該離開呂布另謀高就,可知識分子的良知和道義再一次延誤了陳宮,他不忍心看著呂布一步步走向毀滅。 陳宮生平第二次猶了。這一次猶豫, 讓他身不由己地和呂布一起走向毀滅,走進他悲劇命運的死巷。 當呂布窮途末路的時候,陳宮的生命也在匆忙間劃上了一個蒼涼的句號。顯然, 對陳宮來說這次的選擇是失敗的。 其實,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也”。

三國演義人物賞析:最悲情的謀士陳宮

選擇三:血濺白門樓

這次是死的選擇,更是一個 莊嚴的選擇。白門樓上,曹操、呂布和陳宮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面對面的交鋒。 對一句詭詐奸險、別具用心 的“公臺別來無恙! ”陳宮的回答是:“汝心術不正,吾 故棄汝!”面對曹操的勝利者嘴臉,呂布貪生怕死的神 態,公臺這句義正言辭的斥責,等於當場抽了他們每人一個大嘴巴, 更保持了一個知識分子無畏的尊嚴。曹操的“仁義”之舉,陳宮始終不為所動,因為他真正瞭解曹操。當曹操說出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 下人負我”的驚人語時,陳宮就知道此人“心術不正”,曹操此時的善心只不過是一場給人看的“秀”而已。可 以說,他不僅是曹操的對手,更是知己。 也許,在他選擇跟隨呂布時就註定會有這一天,一切都是“時也,命也”!因此,看透一切的陳宮機智地答道:“吾聞以孝治 天下者,不害人之親;施仁政於天下者,不絕人之祀。老母妻子之存亡,亦在於明公耳。吾身既被擒,請即就 戮,並無掛念。”一番話說得曹操不得不善待自己的親 人,無後顧之憂的陳宮視死如歸“遂步下樓”“伸頸受刑”。 一個正直剛強、慷慨不群、大義凜然的“忠義”之 士的生動形象躍然紙上。 這種氣概,讓人想到了永沉汨羅的英魂屈原。

對於高大勇武的呂布低聲下氣的哀求,陳宮雖然沒有像張遼那樣破口大罵,可不難想象他心裡的無盡淒涼。昔時,是他離開曹操追隨呂布,以為自己可以實現抱負大幹一場了, 可今日二人共為曹操的階下囚,呂布丟人的表現讓陳宮徹底絕望了。 也許直至此時,他才真正醒悟,自己早就該離開這個徒有其表的無用之人。 絕望的他終於作出了人生中最正確的一次選擇——“引頸就死”,血濺白門樓。一個“引”字,表現出 的是無畏的氣概,是視死如歸的毅然決然,也在人們心中奠定了他成為英雄的最終基調。 的確,在生死關 頭,方顯一個人情操的高尚與可貴,陳宮用自己的生 命奏起一曲帶血的讚歌。

三國演義人物賞析:最悲情的謀士陳宮

在這三次或對或錯的選擇中,陳宮結束了自己短 暫而又豐富的一生。來去匆匆中,他躊躇滿志、忠厚仁義、深明大義;他大義凜然、視死如歸,可也令人無限惋惜! 不管是作為曹操的知 己,還是作為呂布的追隨者,無一不體現出陳宮這一人物性格崇高色彩與悲劇色彩的融合,這使得陳宮的 藝術形象呈現出一種悲劇式的壯美,也使得公臺捨身 取義的壯烈舉動,成了《三國演義》這部“忠義”英雄頌 歌中的一個激越的音符。

其實,英雄之說本無定論,每個人心中的三國都有一個英雄。而陳宮,這個不起眼的“次要人物”,卻留給了人們無盡的感嘆與思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