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一鎮,毛烏素沙漠西南,長城腳下寧東鎮

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一鎮,毛烏素沙漠西南,長城腳下寧東鎮

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一鎮,毛烏素沙漠西南,長城腳下寧東鎮

明長城腳下,毛烏素沙漠西南邊緣。這裡因煤炭而生,因煤炭而興,她是西部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是被稱寧夏一號工程的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的主戰場,成為寧夏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的重要窗口,2015年11月列為第二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被譽為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一鎮。


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一鎮,毛烏素沙漠西南,長城腳下寧東鎮

寧東鎮地處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代管的靈武市東部,是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東與鹽池縣相鄰、南與馬家灘鎮相鄰、西與崇興鎮、臨河鎮相連、北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寧東鎮原名磁窯堡鎮,因古為燒製瓷器之所得名,據《中國地名辭源》:因附近有磁窯而得名。

下轄地區4個設區、5個村:中心區社區、靈新礦社區、梅苑社區、建安社區,永利村、馬跑泉村、回民巷村、東灣村、清水營村,境內有白芨灘林場;總面積1015.39平方千,2017年人口3.3萬。這裡距靈武市區34公里,是寧夏與東部地區溝通的重要經濟通道,有307國道、銀青高速公路、磁馬公路、大古鐵路等線路過境。


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一鎮,毛烏素沙漠西南,長城腳下寧東鎮

境內戰國時屬於秦國北地郡,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設富平縣(今靈武西南),隨屬。西漢惠帝四年(前191)設靈洲(因“其地處河之洲,隨水上下,未嘗淪沒”得名,此乃該地最早的政區設置。後來靈州數次存廢,民國二年(1913)靈州改設靈武縣,屬甘肅省朔方道(寧夏道)。1929年朔方道改設寧夏省,隨屬。1945年屬於寧夏省靈武縣屬第一督察專員區。

解放以後名為新華第二煤礦。1950年1月屬靈武縣第五區,駐地磁窯堡。1952年更名叫磁窯堡煤礦。1954年屬寧夏省河東回族自治區,同年秋改屬甘肅省河東回族自治區。1955年屬吳忠回族自治州。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隨屬;同年靈武縣燎原公社,駐地磁窯堡,不久按駐地更名磁窯堡公社。1961年原磁窯堡公社分為磁窯堡公社、橫山公社、石溝驛公社、馬家灘公社等4個公社。1972年屬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南地區靈武縣。1983年改設磁窯堡鄉。1985年12月磁窯堡鄉改設為磁窯堡鎮。1996年5月靈武撤縣設縣級市,仍屬銀南地區。1998年屬地級吳忠市代管。2002年隨靈武市由銀川市代管。2005年8月磁窯堡鎮正式更名寧東鎮。


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一鎮,毛烏素沙漠西南,長城腳下寧東鎮

這裡位於鄂爾多斯臺地的西南旱臺地,屬於丘陵地帶,境內沙地較多;大致有低山丘陵、緩坡丘陵和沙漠低山丘陵等地貌;有溝子河這裡屬於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熱量豐富、蒸發強烈、氣候乾燥、年日照時數3080.2小時,年均氣溫8.8℃,年均降水量206.2毫米至255.2mm。有黑鸛、荒漠貓、兔猻、鵝喉羚、鳶等22種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

寧東鎮是寧夏煤炭工業城鎮,是全國十三個大型煤炭基地之一,境內礦藏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氣、煤炭、陶土、石膏等,其中煤炭是優勢資源,探明儲量為一千億噸以上,有馬蓮臺電廠、靈武電廠等等項目入駐;盛產產砟子煤,曾為清朝宮廷貢品,有甘草、髮菜、灘羊皮、靈武長棗(馬牙棗)、糊餑、清蒸羊羔肉等特產美食。


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一鎮,毛烏素沙漠西南,長城腳下寧東鎮

靈武市被譽為塞上江南,寧東鎮境內風光獨特,這裡即可欣賞明長城的風風采,又可欣賞毛烏素沙漠的風光,境內有白芨灘國家沙漠公園、靈武恐龍化石遺址、清水營古城、鴛鴦湖新石器遺址、西夏瓷窯遺址等旅遊資源,其中清水營是明長城內側沿線的軍事防禦設施之一,是長城沿線一座較大的屯兵城堡;靈武恐龍化石遺址是迄今為止是我國發現面積較大、分佈集中、保存完整,周邊環境未遭破壞的恐龍化石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