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頭變幻大王旗,雲橫秦嶺茶何在?

城頭變幻大王旗,雲橫秦嶺茶何在?


最近沒時間抄詩,但不妨礙讀詩。好詩都是可以穿越時空的,好詩還可以給今人以啟迪,給今人以精神。我的專業是讀陝茶,經常會從詩中去研讀陝西茶文化的雪泥鴻爪。幸運的是,在陝西這塊沃土上,每一處都能找見茶的印跡。最近,因為一個鬧心的事,我從我的《始翠山,詩詞發現陝茶之美》中翻到了這首詩,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其中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詳:“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這句詩嘆景,雪大,路難,也嘆人,彷徨,憤懣。韓愈先生因為上諫唐憲宗迎送法門寺舍利太過勞民傷財而被貶潮州,而且貶得很慘。韓愈離開京城長安還不算,第二天他的妻兒老小也因“罪人之家不可留住”而被逼隨遷,韓大人實在是想不通。


城頭變幻大王旗,雲橫秦嶺茶何在?


在商洛市境內,秦嶺南麓,鎮安、山陽、商南從西往東一字鋪開,秦嶺封面的畫卷也由此展開。嚴寒冬月韓愈翻越了藍關秦嶺,踏上了商山道,他的四女兒不堪驚嚇勞頓,病死在途中,葬於商南。“雪擁藍關”時的韓愈雖然憤懣,但還有一股英豪之氣,到商南就只有撕心裂肺的傷心悲痛了。


韓愈走的商山道,即商於古道,自古以來都是關中通往南方的交通要道。李白、韓愈、李商隱、杜牧等人都在這條道上行走過。如今,這條古道沿線也種植了茶園,山陽、鎮安、丹鳳、商南,這裡是陝茶一個重要產區,“秦嶺泉茗”品牌在此誕生。


歷史上的商洛茶一直被邊緣化,這條南北往來的要道除過詩作吟詠以外,也多有戰事,戰國時秦國和楚國、秦末劉邦和項羽、明末張獻忠和李自成、清朝吳三桂、解放戰爭時期李先念、賀龍、劉伯承、徐向前、王震和徐海東,紛繁的流動可能導致了商洛茶的荒蕪。近代除過鎮安深山,商洛無茶。


城頭變幻大王旗,雲橫秦嶺茶何在?


圖:這是2012年中國(陝西)茶葉節高層論壇我為張淑珍老站長拍的照片。


1961年畢業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張淑珍到商南縣林業站工作。1967年,她在苗圃種茶籽獲得成功,但連續幾年,移栽後的茶樹成片死光。1972年,商南成功栽活茶樹2000畝。1975年,茶場首次向國家繳售商品茶250公斤,結束了商南縣不產茶的歷史。商南種植茶葉成功後,緊鄰的丹鳳、山陽也組織農民試種,成了星星之火。


城頭變幻大王旗,雲橫秦嶺茶何在?


據聞,商南縣即將把商南的茶葉公共品牌定為“商南鹿茗”,這真是件鬧心的事,感覺就是開倒車!!!雖然商南古稱“鹿城”,試問商南之外又有多少人知道?而“鹿茗”又是什麼茗?典型的食古不化,刻舟求劍,閉門造車,商南自己造個新詞有意思嗎?這名字有傳播力嗎?眾所周知,目前中國茶葉面臨的最大危機,就是品牌識別的瓶頸,通俗說,就是牌子太多了,消費者記不住,沒法選!而這個形勢下,商南茶硬要給自己圍堵牆,純屬自娛!


城頭變幻大王旗,雲橫秦嶺茶何在?


1987年,“商南泉茗”定名,2012年商南試改“秦嶺泉茗”,到現在兩個公共品牌一直在糾結,用陝西話說就是“然不清”,使用都不徹底,浪費了多少機會。如今,竟然把“泉茗”棄之不用,更是離譜!我想老站長也不會答應的。拋卻情感,從戰術的角度,我想說的是,泉茗難道非要指綠茶嗎?細嫩的商南紅茶、細嫩的商南白茶(安吉白茶類型)不也照樣適用嗎?造一個新詞,這種行為實在是拖市場後腿,開發展倒車,更遑論“借船出海”。


城頭變幻大王旗,雲橫秦嶺茶何在?


歷史上的商山道是關中通往東南的交通要道,自從有了鐵路,商於古道就安靜很多,山更綠,水更清,商洛市把自己打造成“秦嶺的封面”,同時商洛也是南水北調的水源涵養地。如果商山四皓還活到現在的話,如今的商洛,他們可能更喜歡。


商南茶發展的“船”在哪?就是秦嶺封面,就是最美秦嶺。秦嶺既是自然景觀,也是人文景觀。像上面商山四皓的這首詩,“曄曄紫芝,可以療飢”,這兒先不說“紫芝”和“茗荼”在歷史上的淵源,但就這種高古的氣象也值得商南茶人學習。秦嶺是可以和世界對話的,鹿城是商南人自己玩的。棄巨輪,造小舟,這種事如果讓我投票,我一定舉雙手反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