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後父母的第一反應影響他一生 有沒有中招?

教育必須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瞭解兒童心理。《優質父母教養指南》書中寫道:孩子看上去是犯錯誤,但是實際上,那是他們自我探索結果。或是想要滿足自己短淺的慾望和需求。孩子的每一次犯錯,都是在成長。

當孩子犯錯後,我們的第一反應不是斥責孩子。而是需要蹲下來,問問孩子,剛才發生了什麼事?他內心真實的想法是什麼?他想表達的是什麼呢?如果他不知道自己這樣的行為是錯的,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分析他的行為哪裡做得不對。作為父母對孩子說的最重要的一句話是:

“寶寶,做錯事沒關係,媽媽也會做錯事。”

斥責的聲音不但不會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行為不對,反而會傷害他幼小的自尊心,讓孩子因為恐懼而不敢面對。這時候的寶寶,心裡因為做錯事而害怕,父母的一句我陪著你面對,會讓他充滿無限的力量。 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敢面對自己的行為,不敢承擔自己的行為。 然後告訴孩子,如果下次再有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怎麼做得更好。

當孩子犯錯時,恰是教育的好時機。

讓孩子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在犯錯中懂得責任和擔當,才是我們最應該給予他成長的一對翅膀,讓他可以展翅高飛。

教之道,貴以專,教育的方法,珍貴在於專心。我們是孩子成長路上溫暖的陪伴者,用正確的方法與孩子溝通,用心陪伴,耐心教導。讓孩子可以自信勇敢地向前走,不懼風雨,無畏艱險。

那麼,孩子犯錯後,與孩子談話溝通時有幾個禁忌大家要避免:

1、揭醜

很多家長卻並沒有選擇好和孩子交流的時機,更是在這些不恰當的時機裡去數落孩子,揭醜、比如在吃飯時,對孩子的錯誤行為進行訓斥,或是當著其他人的面數落孩子。

很多孩子在犯錯後,他可能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原本期待著被諒解、被寬恕的心情就這樣被家長懟了回去,反而會因為家長的訓斥,自尊心會被摧毀。

2、嘮叨

本來孩子對道理已經瞭解清楚了,但是家長卻一直嘮叨個沒完,這種重複的刺激會讓孩子的大腦皮層產生自動的保護反應,最終家長的嘮叨,孩子不僅沒有聽進去,還容易和父母產生衝突。

很多家長都認為,只有說得越多孩子才能長記性,才能改正缺點。但是實際上家長越尊重孩子,孩子才會越自重,對於自己不當的言行他們會去主動改正,因為孩子明白,只有自己變優秀才能獲得他人更多的尊重。

3、向孩子傳播糟糕情緒

有些父母因工作或生活遇到的不良情緒遷移到孩子身上,不管孩子做的對或錯都不分青紅皂白的指責,這種做法只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令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遠。

4、談話像提審

父母責備孩子有時是難以避免的,但是在責備孩子時,一定要記得人事分離,不要因為孩子做了一件錯誤的事,就將孩子整個人否定。也沒必要將教育模式改成提審模式,這反而會讓孩子產生牴觸情緒。

孩子犯錯是常事,家長要寬容孩子的錯誤,並幫助孩子糾正錯誤。要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是在不斷的犯錯與修正中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