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發佈,這些歷史被“改寫”

中國人用車的歷史提前了500年,夏商時期的“冶煉基地”找到了,很多重器找到了“祖籍”……隨著2019年全國考古界“奧斯卡”——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發佈,這些歷史被“改寫”了。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每一項考古新發現都深化了我們對於一個學術領域的認識,也為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線索和需要持續關注的研究方向。”

“十三五”期間,國家文物局已經設立了“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並批覆了夏文化研究、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等項目。同時,在基本建設考古工作中,強調樹立課題意識、學術意識和保護意識。“今年我們也看到了不少基本建設考古獲得的重要發現。今後,國家文物局將繼續指導、協調各考古單位加強學術科研,以考古實證中國5000多年文明發展歷程,科學地揭示中華文明歷史文化價值和核心特質,堅定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宋新潮說。

考古新發現

1.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揭秘中國人從哪兒來

專家評委陳星燦說,這處洞穴面積不大,但意義很大,是國際的。關於現代人起源存在兩種不同說法,一種是‘走出非洲’,一種是各地區“多源起源”說。而十萬年到五萬年是個關鍵時期。很難得的是,這處遺址是中國舊石器時代遺址中罕見的、保留了距今10至1.5 萬年間人類化石和豐富文化遺存的洞穴遺址,地層堆積基本連續,層位關係清楚,出土遺物性質明確,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境內距今10至5萬年間的關鍵考古資料。”

以往,中國早期現代人化石的地點中包含文化遺物者極少,而疥疙洞遺址不僅出土有距今3萬年左右的現代人化石,還發現有豐富的、共生關係清晰的小石片工業系統的石器,為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早期現代人演化自本土古人群的學說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證據。

同時,這處遺址填補了漢中盆地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洞穴類型居址的空白,對研究早期人類洞穴和曠野階地兩種類型的居址形態和生計方式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發佈,這些歷史被“改寫”

△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梁山疥疙洞遺址發掘出土的早期現代人牙齒化石

2.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中國最早的玉文化組合面貌亮相

“這處遺址發現了五個時期的遺存,都是新發現,填補了地區文化發展的空白。”陳星燦說,這裡發現了中國北方最早的陶器。

更難得的是,近幾年考古人在小南山遺址發掘出土玉器 120 餘件,加上以往發現總數超過200 件。種類包括玉玦、環、管、珠、扁珠、璧飾、錛形墜飾和玉斧等,構成了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玉文化組合面貌,尤其玦飾、玉管、璧飾等。這些玉器上多見砂繩切割技術留下的彎曲條形痕跡。此為目前世界最早的發現,比中美洲同類技術早6千多年。

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發佈,這些歷史被“改寫”

△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出土的玉環

3.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東亞地區最早的宮城

“這裡顛覆了我們以往對龍山時代北方文明程度發展的認知。”陳星燦說,連續9年的系統考古工作表明,作為石峁城址的核心區域,皇城臺或已具備了早期“宮城”性質,是目前東亞地區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早期宮城建築。

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發佈,這些歷史被“改寫”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石雕細部

4.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中國用車歷史提早500年

“1980年,這裡曾經是中國最早確認的新石器時代城址之一,激發了中國考古學界關於早期城市與文明起源等問題的熱烈討論。”專家評委王巍說,最近這裡重新啟動了考古發掘,進一步揭露和確證了平糧臺龍山城址的正方形形狀與對稱城門結構 ;發掘並復原了城內的“中軸線”佈局、完備的排水系統 ;發現了中國最早的“雙輪”車轍 ;並出土一系列反映多元文化影響的高等級遺物。他說:“這是目前我們見到的最早的在城內按中軸線進行佈局的城址。”

考古工作人員在這裡發現的車轍痕跡的絕對年代不晚於距今4200年。這很可能是我國年代最早的“雙輪車”車轍痕跡,與二里頭遺址發現的車轍相比,將我國用車的起源至少提前了500年。

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發佈,這些歷史被“改寫”

△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 龍山時期祭祀黃牛

5.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夏商“冶煉”基地

眾所周知,中國的青銅時代始於夏代,夏商為青銅時代的早期。如此大量的青銅,是在哪裡冶煉?西吳壁等多處冶銅遺址的發現,等於確證了晉南中條山地區為中國早期青銅文明的主要銅料來源地。“這是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夏末商初的銅冶煉遺址。”

王巍說,該遺址的發掘,首次在中原地區揭示出已知時代最早、規模最大、專業化水平最高的夏商冶銅遺址,彌補了從銅礦開採到集中鑄造之間所缺失的冶煉環節,填補了中國冶金考古的一個重要空白。

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發佈,這些歷史被“改寫”

△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出土的冶銅工具

6.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揭秘河西走廊採玉史

“玉礦是當年非常重要的資源。”王巍說,旱峽玉礦等遺址直觀呈現了自西城驛文化、齊家文化時期至騸馬文化晚期、西漢早期這近2000年間甘肅西部地區透閃石玉料開採、利用的景象。

科學檢測分析顯示,山西下靳遺址的玉器玉料來自於敦煌旱峽玉礦,徑保爾草場玉礦是徐州獅子山玉器玉料礦源之一。一系列的證據表明,甘肅地區的透閃石玉料很早就進入到甘肅以東及周邊區域,在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發揮了獨特作用。

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發佈,這些歷史被“改寫”

△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出土戈壁料

7.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春秋中期寄來的一封6千字“信”

此次,“曾侯”家族再亮相。棗樹林聯合考古隊對墓地已勘探的86座春秋曾國墓葬進行發掘,取得了重要收穫。專家評委信立祥說,發現的銅禮、樂器銘文近6000字,其中曾公求編鐘銘文近1150字,單件鎛鍾銘文達312字,這是新世紀考古發現最大的一批春秋時期金文資料。

棗樹林墓地彌補了春秋中期曾國的缺環,構建了中國周代封國中以考古發掘最完整的材料也是最重要的文化序列,構建了江漢地區青銅文化的一個標尺,在曾國乃至兩週考古領域具有重大意義。

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發佈,這些歷史被“改寫”

△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 神人馭龍雙通車構件

8.新疆奇台石城子遺址:漢代“疏勒城”重現

石城子遺址是迄今為止新疆地區發現的唯一一處年代準確可靠、形制基本完整、保存狀況完好、文化特徵鮮明的漢代古遺址。出土的大量漢代典型器物層位關係明確,在新疆地區考古學文化斷代上具有標尺意義,對於深化新疆地區漢代考古學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參照文獻記載,基本確定石城子遺址即為東漢耿恭駐守的“疏勒城”舊址。另外,石城子遺址位於中原王朝經營西域的戰略孔道上,控扼天山南北往來交通的關隘,建制上嚴格遵循漢代邊郡的軍事建築規制,為深入研究新疆地區及絲綢之路沿線兩漢時期軍政建置體系及邊城規制提供了寶貴資料。

石城子遺址是漢代中原王朝有效治理和管轄西域的歷史見證,其考古成果對於闡釋新疆自漢代開始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流交融、息息相通的歷史史實,對於推進“一帶一路”核心區歷史文化建設等,均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發佈,這些歷史被“改寫”

△新疆奇台石城子遺址全景

9.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青藏高原的唐風壁畫

泉溝一號墓一口氣兒創了很多“首次”。專家評委劉慶柱說,該墓葬是青藏高原首次發現的吐蕃時期壁畫墓。壁畫墓在漢文化區非常流行,但在青藏高原極為罕見,尤其是吐蕃統治時期,並不流行這類墓葬裝飾形式,顯示了該墓葬的與眾不同之處。繪畫技法具有濃郁的唐風影響,圖像內容又兼具青藏高原遊牧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這說明,當時的吐蕃人對中華文化的融合已經非常深。該墓葬的發現,對於探討古代漢藏文化融合進程和青海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盛況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美美與共的同時,也有和而不同,這裡的彩繪漆棺也是迄今為止青藏高原首次發現的獨特葬具裝飾形式。吐蕃時期青海地區多見彩繪木棺,而中原內地多見無彩繪的漆棺,這也是兩個地區不同文化的融合形式。

尤其重要的是,墓葬內設置密封的暗格,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考古史上,都沒有發現過類似的先例。鎏金王冠顯示墓主人很可能與吐蕃時期當地的王室有密切關係,曾經擁有極高的統治地位,由此也可以推知吐蕃時期在柴達木盆地北緣地區可能設置有高級別的行政和軍事建制。迄今為止,中國境內歷代王冠極少出土,均被盜擾嚴重,或保存極差難以復原。墓葬內暗格的獨特設置,可見造墓者用心之良苦。

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發佈,這些歷史被“改寫”

△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鑲嵌綠松石四曲鋬指金盃

10.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再現南宋海上繁榮

“南海Ⅰ號”沉沒地處古代 “海上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南海Ⅰ號”大量的貿易瓷器是為適應不同市場需求的外銷品種,而不同文化的審美、器形、工藝等也對中國瓷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鐵器、銅器、絲綢等手工藝製品以及日常生活用品業已成為輸出的主要貨物 ;大量金、銀、銅幣的出現,顯示出宋代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已涉及到海外貿易體系當中,再現了南宋海洋活動的繁榮景象。

“南海Ⅰ號”作為一個相對獨立而又結構完整的水下遺存,其蘊藏的信息總量極為龐大。“把幾千噸的東西打撈出來而不解體,這是一個世界的難題,我們解決了,還原樣復原了。這說明為了文化遺產的保護,我們不惜成本,全力投入。”劉慶柱說,“考古研究的是社會,我們不僅關注了船上的東西,還關注到了船員。”

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發佈,這些歷史被“改寫”

△廣東“南海Ⅰ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 金纓絡胸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