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旋律

說起古典音樂,很多人立馬會想起那些西方經典題材,像是奏鳴曲、協奏曲、歌劇、芭蕾之類。或許很多人會覺得,古典音樂的創作是西方人的專利。然而,近百年間,我們的前輩其實也譜寫了許許多多的中國風的“古典音樂”。


中國的旋律

牧童短笛

比如這首由原上海音樂學院院長賀綠汀於上世紀30年代創作的《牧童短笛》,將西方的復調寫法和中國的民族風格相結合,描繪出了一幅悠然自得的中國田園風光。

而這僅僅只是一盤小小的開胃菜。依託西方成熟的音樂體系,越來越多的中國旋律也綻放出了新的光彩。彼時的中國百廢待興,人民對西方事物接受程度十分低下,貝多芬巴赫更是沒幾個人聽得懂。相較之下,越劇滬劇之類的傳統戲曲則更受歡迎。

中國的旋律

梁祝

受此啟發,1958年,何佔豪與陳鋼兩位年輕作曲家,根據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寫出了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整部協奏曲綜合採用了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以"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為主線內容,描繪了那個悽美的愛情故事。

如今,半個世紀過去,《梁祝》早已成為國內家喻戶曉的經典音樂,其悠揚哀婉的主旋律更是膾炙人口。相較之下,我更喜歡曲中描繪梁祝二人同窗愉快生活的選段,活潑絢麗,輕盈流轉。



而國家隊一出手,則又是另一番氣象。在周總理的關照下,由吳祖強、杜鳴心等大師擔綱作曲,《紅色娘子軍》芭蕾舞劇於1964年首演成功。整部舞劇將西方芭蕾的技巧與中國民族舞蹈的表現手法相結合,生動描繪了一箇中國特色的革命故事。

中國的旋律

紅色娘子軍

故事講述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海南島農家姑娘吳瓊花,被惡霸地主南霸天強搶為奴。歷經磨難,吳瓊花逃到革命根據地,找到了中國工農紅軍,參加了瓊崖獨立師裡一支完全由勞動婦女組成的戰鬥連隊,紅色娘子軍。經過頑強鬥爭,紅軍解放了椰林寨,擊斃了南霸天。

整部《紅色娘子軍》舞蹈編排精巧,音樂經典大氣,絕對可以算是國產舞劇的巔峰之一。尤其是

第四幕選段,無論是《快樂的女戰士》中活潑俏皮的三人舞,還是《萬泉河水清又清》中優美和諧的群舞,抑或是《軍民聯歡》中的女戰士獨舞,無不展示出《紅色娘子軍》超高的藝術水準。



而說到中國風的“古典音樂”,有一首曲子是始終繞不開的,那就是1969年由殷承宗、儲望華、劉莊、盛禮洪、石叔誠和許斐星六人改編而成的《黃河鋼琴協奏曲》

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始終像圖騰一般紮根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抗日戰爭時期,武漢淪陷後,詩人光未然為了回呂梁山抗日根據地,取道陝西壺口附近東渡黃河時體驗到了大河的急流怒濤、礁石瀑布,聆聽了悠長高亢、深沉有力的船伕號子,有感而發創作了詞作《黃河》。而《黃河鋼琴協奏曲》,便取材於冼星海根據詞作《黃河》改編而來的救亡歌曲《黃河大合唱》。

中國的旋律

黃河

整部作品被分為了四個樂章。第一樂章《黃河船伕曲》首先描繪了船伕與驚濤駭浪拼搏的場景;第二樂章《黃河頌》則緩慢莊嚴的旋律吟唱著黃河兩岸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到了第三樂章《黃河憤》,面對敵寇對祖國河山的肆意踐踏,在滿腔憤懣中迎來了第四樂章《保衛黃河》,中國人民經過前赴後繼英勇不屈的抗爭,最終走向勝利。

這部作品在鋼琴協奏的基礎上,通過融入船伕號子等中國民間傳統音樂元素,加之其華麗的技巧、豐富的層次和壯闊的意境,使其成為了象徵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生生不息的音樂史詩。



從這些作品中,我看到了那個年代樂觀進取的風貌,時代給他們留下了神采飛揚的烙印,那是既是藝術所描繪的理想,也是我輩時常需要學習的榜樣。

如今的我們,終於從苦難中走向復興,但西方世界的圍剿卻遠未中止。這次的疫情更是成為了導火索,開啟了中西新一輪交鋒的戰場。一會是美國總統帶頭汙衊“中國病毒”,一會又是歐洲部分國家要求中國賠償。一個小小的病毒,再次讓國人看到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殘酷現實。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西方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兇殘到這地步。

但是,無節制的自由、民粹的狂歡終究讓西方的世界冷氣十足。魯迅曾說:“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如今的中國青年已不止是螢火蟲,他們甚至就成了炬火,照亮了東方前進的道路,演繹著中國最美的旋律。

中國的旋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