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搖滾”竟然在這裡誕生

今天我們將走進陝西渭南解放路,聽聽渭南解放路上華陰老腔的故事。

在渭南有一條南北走向的路,它與渭南市一起成長。它見證了渭南的繁華與輝煌,也見證著渭南的發展與變化。

“中國最早的搖滾”竟然在這裡誕生

圖片由渭南市城建檔案和規劃展示館提供

二院、解放路中學、新華書店、汽車站、哈家羊肉館、二孩柿子餅等,這條街上的一景一物、星星點點都記錄了渭南人原汁原味的生活時代。

“中國最早的搖滾”竟然在這裡誕生

圖片由渭南市城建檔案和規劃展示館提供

隨著城市建設北擴,原曾分中、南、北三段的解放路於2015年4月28日全線貫通,終於解決了渭南因老貨運站區域長期不通的苦楚。至此,解放路南至華山大街,北至渭河溼地公園。隨著臨渭區政府經濟政治中心的東移,老站廣場與街心花園的改造,解放路將會成為渭南城市規劃一個新的中心。歷經時代滄桑與變遷的解放路,在歲月洗禮中將在新時代續寫新的傳奇。

“中國最早的搖滾”竟然在這裡誕生

如今解放路街景 由渭南市城建檔案和規劃展示館提供

老腔,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從西漢到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的根基是黃河船伕號子,起源於華山腳下的泉店村。西漢時期,泉店村是京師的一個大糧倉,糧食要通過渭水源源不斷地運到咸陽。因為逆水行舟,劉邦的軍師張良便讓士兵吼唱拉船號子來鼓舞士氣,這種船伕吼唱的拉船號子後來就成了老腔最早的雛形。初聽老腔的人,來不及細細品味其中真意,只覺得被一種深深的蒼涼緊緊地攫住,隱約感到歌聲的背後,似有溝壑縱橫,華山高聳,黃河奔湧……

清晨,吃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水盆,在廣場上吼幾句老土老辣老道的老腔,便開啟了渭南人一天的生活。

“中國最早的搖滾”竟然在這裡誕生

常寶文,一名大四學生。從小在解放路長大的她,老腔就像一顆種子,潛移默化在心裡生根發芽。他說:小時候不喜歡聽老腔,覺得土得掉渣。那年看春晚,聽到譚維維演唱《老腔一聲喊》,“噌”一下雞皮疙瘩起了一身,頓覺眼前驚豔,不可思議老腔怎麼可以這麼好聽,好驕傲!

老腔像來自雄渾的關中大地深處的聲響,將關中人的豪邁淳樸演繹的淋漓盡致,他隨著記憶滲透在人們意識深處,會突然在某些不經意的瞬間湧上心頭。

“中國最早的搖滾”竟然在這裡誕生

聶冰,華山西峰索道的一名工作人員。從解放路的家出發到工作地需要一個多小時。這段距離讓他對家人多了幾份深深的思念。在海拔2082米的西峰之上,他的工作常常與寒冷和寂寞相伴,酣暢淋漓的老腔成了他最大的慰藉。

在華山上吼老腔,沒有擴音設備,隨心所欲地吼唱,酣暢淋漓,感情所到之處,立馬能體味到它的無拘無束、曲味悠長、人世滄桑。

坐上索道,華山雄渾粗獷、險峻陡峭的畫面盡收眼底,而氣勢磅礴的老腔正是孕育在這靈秀的華山腳下。

“中國最早的搖滾”竟然在這裡誕生

華山全景圖 華山景區管委會供圖

華陰老腔最大的價值就在於本色的表演。沒有華麗的妝容,一群農民,僅靠一把板胡,一張月琴,一個嗩吶,一條板凳,就把關中農民的生活情趣原汁原味地表現了出來。

王振中,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國寶級老腔藝人,生來眉發如雪被人稱為“白毛”,他的歌聲裡有一種飽經世事的從容淡定,悲壯蒼涼。

“中國最早的搖滾”竟然在這裡誕生

王振中先生表演中 攝影:梁東陽

一首崔護歌詠愛情的古詩《題都成南莊》,被王振中唱得悲壯蒼涼,讓聞者傷懷。今年82歲的老藝人經歷過半生顛沛流離的演繹生涯後,已無法再像當年一樣放聲嘶喊。

張喜民,作為老腔最正統的傳人,50歲之前他絕沒想到,老腔能夠登上國際舞臺。

“中國最早的搖滾”竟然在這裡誕生

老腔傳承人張喜民演出中

據老人們講:老腔是泉店村張家傳男不傳女的家族戲。老腔就是皮影藝人在幕後說唱影子戲時的幫腔,也就是現在說的幕後伴唱。從張家的家譜看,在滿清道光的時候,張悶兒的祖父就是老腔最早的班主,那個時候他家裡已有了明朝時唱戲的這種戲箱子。張喜民從1962年開始學唱老腔,到他這已是第十代了。

聽一聲老腔,會讓你如臨戰場,會感受到秦人磅礴的氣勢和豪放的氣派。在過去的農村,每逢紅白喜事、廟會,老腔都是不可或缺的。老腔在英雄人物表演方面,尤其帶勁。

“中國最早的搖滾”竟然在這裡誕生

老腔傳承人張喜民

2006年老腔經陳忠實介紹被導演林兆華髮現,將老腔引入話劇《白鹿原》中,從而為改革後的老腔走向全國、走出國門提供了一個重要契機。2012年,電影《白鹿原》全國熱映,影片中的老腔表演片段更為全國觀眾所熟知。

“中國最早的搖滾”竟然在這裡誕生

老腔藝人王振中、張喜民參加話劇白鹿原演出劇照

老腔火了,張喜民開始在各地演出,來拜訪的人絡繹不絕,他的家裡貼滿了各種演出的劇照和明星的合影。他感動於當今時代對於民間藝術的認可,也欣喜老腔迎來了它發展的黃金時代。

“中國最早的搖滾”竟然在這裡誕生

老腔傳承人張喜民

老腔紅了,自然讓人興奮。可這些藝人大多年過花甲,後繼無人的現狀又成了華山腳下人們的一塊心病。張喜民說:能原汁原味表演老腔的藝人本就不多,平均年齡都在70多歲,原本隊伍單薄的老腔正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尷尬困境。

和舞臺上的一時轟動相比,保護和傳承則是一個更加漫長的過程,卻總也找不到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

張猛,張喜民的孫子,今年25歲的他成了張喜民最大的寄託,爺爺對他隱約的期盼,他早就察覺到了,也很難無動於衷。為此,去福建讀書的張猛,專門帶上爺爺給他的月琴,在閒暇之餘,還唱上幾句。他驚奇地發現:小時候像背課文一樣背下來的老腔唱段,等長大時就能體味到所要表達的情感,有悲喜哀樂,有纏綿悱惻。

“中國最早的搖滾”竟然在這裡誕生

張喜民的孫子 張猛

老腔走到今天,實際經歷了太多的苦難。文革時期,老腔全面遭禁,青黃不接,人才流失,文革後再度迴歸卻難以重回輝煌。幸運的是,老腔在最為艱難的時刻,毅然決然地走上了一條改革之路。

“中國最早的搖滾”竟然在這裡誕生

2016年春晚老腔與搖滾樂的結合,來自黃土高原的喊聲與譚維維嘹亮的嗓音相結合,讓全中國都重新認識了這沉寂已久的黃土之聲。

“中國最早的搖滾”竟然在這裡誕生

全國走紅的老腔讓張猛非常自豪,平靜之餘卻發現了隱藏在背後的冷落趨勢和尷尬困境。老腔改不改?怎麼改?創新的尺度如何把握?這都是擺在眼前傳承創新方面無法迴避的難題。事實上,將傳統與現代結合起來,需要紮實的功底。對樂理、音調和老腔旋律的銜接等等有很高的要求。

“中國最早的搖滾”竟然在這裡誕生

生活在老腔傳統世家的張猛更希望能夠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去完成老腔的繼承還有創新,讓老腔有新鮮的血液。他感覺這既是一種傳承,更是一種責任。

面對現狀,當地政府也在積極採取措施,撥付專項資金成立藝術團和地方戲曲培訓學校,吸納所有老腔藝人進來,並與他們簽訂合同,統一包裝。培訓學校採用帶徒制,讓老藝人多帶新人。同時,大膽鼓勵老腔出外演出,彰顯其藝術魅力。

“中國最早的搖滾”竟然在這裡誕生

老腔,黃土地上生命的絕響,它不為名所累,不為詆所毀,原汁原味原生態,附著著華山之韻,黃河之魂,與時俱進,一定會在中華大地上薪火相傳,風騷獨行。不信,您聽:遠處稚嫩的老腔童音,又將譜寫一個新的時代。

“中國最早的搖滾”竟然在這裡誕生

渭南解放路的“前世今生”:

渭南市解放路是市區南北向次幹道。南起漢馬街,北至濱河大街,分中、南、北三段,全長4295米。解放中路是1955年從老火車站向南至站北街開闢的一條3米多寬的馬車道,1965年整修拓寬到8米,粘土路面。1968年鋪設成碎石路面。1970年再次拓寬改造到15米,是縣城第一條鋪設的瀝青路面,長2705米。1977年修築解放南路站北街電池廠至漢馬街段,長710米,路面寬12米,瀝青路面。2002年將880米長的解放北路(老火車站北)拆遷改造拓寬到12米,瀝青路面。

渭南解放史料鏈接:

1949年3月,國民黨在渭南成立了以武緯為司令的“渭潼警備司令部”(轄藍田、臨潼、渭南、華縣、華陰、潼關縣的國民兵團)。在人民解放軍強大的軍事、政治壓力下,中共渭南縣委派薛少農、王志忠回渭南,爭取武緯率部起義,實現渭南縣城和平解放。武緯表示願意起義,並先後派人與中共方面談判,接受了中共渭南縣委令其維護縣城秩序,開放渡口,保證過河人的安全等項要求。5月中旬,渭南縣委又派出地下交通員劉景春進城,聯繫中共地下黨員王恩太並通過他通知國民黨渭南縣警察局長高望重,讓其保存實力,迎接中共人員進城,維護縣城秩序,打通渡口,派人過河與縣委聯繫。劉景春又上西原,通知中共陽郭地下區委首先掛牌宣佈解放。高望重在城裡接到消息,立即派人與中共渭南縣委聯繫,縣委即派人進城協助高望重維護縣城秩序,保護鐵路大橋、火車站及機車,籌備糧款。5月21日,武緯開放了渭河渡口,第二天又撤銷渭河南岸警戒。23日、24日,中共渭南縣委、縣政府及中共渭南地委機關,在群眾的沿街歡呼聲中進駐渭南縣城,渭南縣和平解放!

“中國最早的搖滾”竟然在這裡誕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