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萬家池:名臣范仲淹掘井除火患,清泉千載湧流惠萬家

樂平因歷史人文底蘊深厚,戲曲文化繁榮,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歷史遺存保留較豐富,贛東北地域文化特色鮮明,被江西省人民政府認定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在我市組織相關人員編寫的《山翥洎靈——歷史文化名城樂平闡微》一書中,就有對樂平傳統文化資源系統的記載。為了讓大家對我們樂平的傳統文化有更多的瞭解,本平臺會陸續推送相關文章。今天,小媒就跟大家講講范仲淹掘井池惠及萬家的故事。

范仲淹掘井池惠及萬家

“萬家池”,這是一個時至 21 世紀的今天,樂平人仍然耳熟能詳且有遺存在此的一個地名。此地處老北街北段,原址現有一口古井,明代曾稱范家池,池東面有一座古祠堂即范家祠,2013 年該古井與古祠堂被列為景德鎮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尤其是這口古井,井水清澈甘甜,經年盈滿,垂手可汲。千百年來,這一水量充沛的井水資源惠及此處的千家萬戶,因此百姓稱之為“萬家池”,其名宋以後歷代沿襲於今未改(僅“文化大革命”間一度易名“人民池”)。

景德鎮萬家池:名臣范仲淹掘井除火患,清泉千載湧流惠萬家

▲老北門萬家池井

須知,這口古井與這座古祠堂,卻與中國歷史上兩大名人即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范仲淹與清初著名政治家范文程有著直接的關聯。

萬家池所在的老北街是一條建於南北朝時期的古街,在公元 6 世紀初南朝梁武帝時,就有鄱陽王蕭恢在此所建的脂澤莊園,其街的格局開始形成。唐末縣治遷來花靨鎮後,老北街開始成為東、西、南、北四條街的主街道之一,宋朝開始形成煙花、爆竹產銷主街區。然而,在宋時,這一生產煙花爆竹的繁華街區,卻是一處時有火患的重災區,曾被樂平百姓稱為“火龍街”。

此時(北宋仁宗景祐三年即 1036 年),在京城任職的范仲淹(989—1052)被奸佞誣陷其“薦引朋黨,離間君臣”,貶知饒州。正是這位有著“先天下之擾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情懷的范仲淹知饒州後,情繫民生,體恤民心。他來到饒州所轄的樂平縣,得知該街區火患的原委,即實地勘察,找尋水源,擇選北街中段處,發動民眾集資掘井築池,以蓄水防火,因集大眾之力,又利於防範火災惠及千家萬戶,故命名為萬家池。當時,為防禦火災,還採取其他的相應舉措,如在萬家池對面建郭西廟,與相鄰的韋馱廟組成驅邪鎮火神的建築群。而更有實際意義的是將每家相鄰的外牆加高成“風火牆”,以防鄰家失火殃及。據說,這一樂平居民首創的“硬山馬頭牆”,就是范仲淹看見此地街面房屋連接,鱗次櫛比,一旦火災發生,禍及相鄰,於是著令每家每戶相鄰的外牆加高,一旦毗鄰戶失火,可隔斷或延緩火勢蔓延。

樂平百姓為感恩范仲淹的功績,在明萬曆年間,將萬家池易名范家池。並在井池東面建“範公祠”(此祠今仍在,萬家池 25 號)。時至清朝,因雙田英橋人其六世祖遷瀋陽的范文程,曾事清太祖、太宗、世祖、聖祖(順治)四代帝王,是清朝開國元勳,範氏族人為紀念范文程,將其功業行狀列在祠堂,此時的祠堂已名“范家祠”。范文程雖官居一品,歷經四朝的大學士,而對樂平先祖仍念念不忘,他在清順治九年為《樂平縣誌》作序時就署名為“邑人范文程”。

乾隆十七年《樂平縣誌·卷二十六·藝文志》選載的范文程所寫《內院家書》中即談及其樂平之“家譜墓誌”由“九叔諱浣者於萬曆二十九年間寄瀋陽”一事,且對家鄉常懷“有木本水源之思”。卷二十九中另一為樂平所寫的《重修儒學記》,開篇即述 :

“吾裡樂平為饒郡巖邑,理學文章甲於江右……”

“餘世家為宋文正公(范仲淹諡號)裔,自吳徙樂,八世祖自樂徙遼,先大司馬顯功名於前朝,實吾邑禮義餘澤。”

其中亦談到樂平範氏與范仲淹的淵源,以及樂平範氏先祖對在遼範氏後人的恩澤,清代順治十年任樂平知縣的索景藻在《範氏祖墓碑記》中也寫道,“範氏之興本諸文正公”,樂平範氏系文正公之後“自吳徙樂”,又“自樂徙遼”,“思本源則有發祥之廬墓……觀其盛,蓋不翅挹文正公於當日而親炙文章節氣之隆”。

范文正公之於樂平,亦可能親臨饒娥廟祭祀孝女饒娥,此事雖無史書詳錄,但有范仲淹一首《題饒娥廟》為證 :

有唐孝女號饒娥,哭得亡親上碧波。

古渡清風明月夜,令人不忍聽漁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