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700餘年,冬至再現非遺活動“三門祭冬”

周曆的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周代時,冬至為歲首,又是新年。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最初人們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始發,代表下一個循環的開始,在這個陰陽交替的時候,祭天賀冬,既是慶賀新年的到來,也是祭天祭祖的大吉之日。浙江省三門縣一些聚族而居地村落,在冬至期間舉行隆重而莊嚴地拜冬祭祖民俗活動——三門祭冬。

12月22日清晨4:50分,三門縣亭旁鎮楊家村,一場傳承700多年的世界非遺祭冬活動在綿綿細雨中舉行。

傳承700餘年,冬至再現非遺活動“三門祭冬”

三門祭冬習俗距今已有700多年曆史,是流傳最古老、保存最完整地三門民俗文化之一。尤以亭旁鎮楊家村、海遊街道上坑村與健跳鎮小莆村宗族祭冬儀式規模最大、程式最完整、傳承最完好。

傳承700餘年,冬至再現非遺活動“三門祭冬”

傳承700餘年,冬至再現非遺活動“三門祭冬”

三門祭冬節氣習俗的傳承地——三門縣,隸屬浙江省台州市。境內海天雄奇,山川神秀,物產豐富,民風淳樸,素有“三門灣、金海灘”之美譽。

傳承700餘年,冬至再現非遺活動“三門祭冬”

三門灣

傳承700餘年,冬至再現非遺活動“三門祭冬”

豐收

三門縣的人口規模是我國中原人口南移過程中逐漸發展形成的。據現存宗譜記載,從秦漢到明清的2000餘年間遷入的始祖有122個。其中來自北方的有119個,佔遷入始祖的97.5%,少數從福建等地遷入。

傳承700餘年,冬至再現非遺活動“三門祭冬”

木杓聽海

明中葉以來,三門地區正處於宗族重建的關鍵時期,三門城鄉大大小小的家族聚族而居,居則必建有祠堂。這些林林總總祠堂的功能,在於奉行傳統儒家禮制所宣揚的尊祖敬宗之意。而定期舉行的家族祭祀活動,則起著對所有參加者進行一次傳統禮制教化的作用,還有強化宗族認同心理的功能。

傳承700餘年,冬至再現非遺活動“三門祭冬”

三門村落多是一村一個姓氏,每個村都建有自己的宗祠。宗祠供奉祖宗牌位、供族人商議大事之用,還建有戲臺供娛樂之用。族氏宗祠,也就漸漸演變成族人歡聚一堂的場所。

傳承700餘年,冬至再現非遺活動“三門祭冬”

拜冬祭祖

傳承700餘年,冬至再現非遺活動“三門祭冬”

三門祭冬天由取長流水、禱告祈天、祭祖、演祝壽戲、行敬老禮、設老人宴及與之伴生的相關民俗文化組成。冬至日寅時,主祭、陪祭、童男童女、執事等就位。先禱告祈天,後舉行祭祖大典,三獻讀祝。來賓及子孫,聽從喝禮,左昭右穆,雁序跪拜。禮畢,演祝壽戲,設老人宴。

傳承700餘年,冬至再現非遺活動“三門祭冬”

拜冬祭祖

2014年12月,三門祭冬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6年11月30日,包括三門祭冬等在內的“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三門祭冬為人類非遺代表作之一“二十四節氣”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三門民間最具代表性的傳統風俗之一,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冬至節氣民俗活動的代表。


傳承700餘年,冬至再現非遺活動“三門祭冬”

自明代以來,三門各地房族均有拜冬祭祖習俗。聚族而居的村落特徵,使這一民俗得以正常傳承。祭祖習俗是各村落及其重要的祭祀和慶賀性節日,一直沿襲至今。在三門祭冬這一整套複雜、莊嚴的儀式下,體現了三門人對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對家族關係的重視。

(部分圖片來自澎湃新聞,文字來自《三門祭冬》。)

更多有關“三門祭冬”的習俗儀式,請關注《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二十四節氣”科普叢書》。


傳承700餘年,冬至再現非遺活動“三門祭冬”


傳承700餘年,冬至再現非遺活動“三門祭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