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得了精神病,還有大量裝病、自傷…

4月17日,美國海軍發言人向媒體證實,截至當天,美軍核動力航空母艦“西奧多·羅斯福號”已有94%的船員接受新冠病毒檢測,其中660人檢測結果呈陽性。


美國《新聞週刊》援引美國海軍發言人稱,“羅斯福號”上共有4865名船員,截至目前的確診數意味著約13%的船員被感染。


這場戰爭中,美軍近1/3得了精神病,還有大量裝病、自傷…

圖為“羅斯福號” 圖源:中國新聞網


除了最嚴重的“羅斯福”號,“里根”號、“卡爾·文森”號航母以及“尼米茲”號上,也都出現了新冠肺炎疫情。這四艘航母均隸屬於太平洋艦隊,美軍今年上半年計劃部署在太平洋的航母全部確診有新冠病例。


這無疑打擊了美軍的戰鬥力,影響其“戰略部署”。


一直以來,疾病對於軍隊的影響都是深遠的。


提到朝鮮戰爭,很多人想到的是以弱勝強,分析志願軍在戰略決策、戰役指揮、戰術運用上勝過美軍的文章很多。


今天,我們從疾病對戰爭的影響進行分析,揭開美軍在朝鮮戰場上不為人關注的一面。


文 | 王正興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美軍到底損失了多少人?



現在討論朝鮮戰爭中美軍的損失,基本上,說的都是傷亡。實際上,軍方統計自己損失人員,用的概念是“減員”。這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區別——減員包括戰鬥減員和非戰鬥減員,其中,戰鬥減員就是通常所說的傷亡(包含被俘、失蹤);非戰鬥減員指的是非戰鬥造成的傷亡以及疾病造成的病員。


所以,很多人聲稱美軍傷亡十幾萬人,實際上是不清楚“傷亡”這一概念的含義,為了便於理解,下文統一為“減員”。


對一支軍隊來說,不管是哪一種類型的減員,都會對軍隊戰鬥力造成實質性影響。這個很好理解,人員缺勤了,部隊缺編了,人少了戰鬥力自然要打折扣。所以軍隊在統計損失時,出於對自身戰鬥力影響的考慮,統計的是減員數,而不僅僅是傷亡。這一點,志願軍和美軍都是一樣的。


朝鮮戰爭中,志願軍的減員情況如下:亡135763人,傷361539人次,被俘和失蹤25621人,病員455199人,總計978122人。

這場戰爭中,美軍近1/3得了精神病,還有大量裝病、自傷…

1950年10月19日起,志願軍第39、40、42、38軍先後從安東、長甸河口、輯安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圖源:中國軍網


考慮到志願軍基本上是陸軍,我們拿美國陸軍作對比,美國陸軍在朝鮮戰爭中,亡27731人,傷90406人,被俘和失蹤9049人;非戰鬥損傷77225人,病員383460人,總減員是587871人。


【注:以上統計中:

*中美兩軍的“亡”均包括傷重不治死亡,不包括因病死亡。志願軍不包括被俘、失蹤人員的死亡,包括美軍標準的非戰鬥死亡人員;美軍包括被俘、失蹤人員的死亡,不包括非戰鬥死亡人員。


*中美兩軍的傷員均為人次,因為包含多次受傷人員。戰爭中統計的是減員人數,而不是受傷人數,每一次受傷都會造成減員,所以統計人次更為科學。志願軍受傷人次為361539人次,受傷人數為199585人;美國陸軍受傷人次為90406人次,受傷人數大約為80653人。


中美兩軍這項統計差距很大,主要因為志願軍多次受傷的人員非常多,而美軍因為採取輪換制,除了前期未採取輪換制有一些人員多次受傷外,後期幾乎無多次受傷人員,美軍傷員的平均住院時間是93天,傷好了基本就回國了。】


這些數據中還包括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在志願軍的統計中凍傷屬於戰鬥減員,而在美軍的統計中凍傷屬於非戰鬥減員,並且還不算病員。其實,美軍的凍傷情況也是非常嚴重的,達到34879人。如果按照統一標準來算,美軍的非戰鬥損傷(不包含病員),在志願軍的統計中都是戰鬥減員。


美國陸軍非戰鬥損傷的一線戰鬥人員(即8個步兵師和2個獨立團戰鬥隊)約為36200名,其中排第一的就是前文提到的凍傷。


排第二的是操作武器時的誤傷,比如炸膛、走火、誤傷自己人。這類誤傷有6685人(非一線戰鬥人員的非戰鬥損傷,美軍沒有具體統計分類)。這些人,美軍都算非戰鬥損傷,志願軍都算戰鬥傷亡。


排第三的是戰鬥行動中因為跌倒或跳躍造成的骨折、脫臼、扭傷、挫傷等,數量約為4550人,美軍也統統算非戰鬥損傷。


排第四的是在追擊或撤退過程中、無交火的情況下出現的受傷,美軍也統統算非戰鬥損傷,約4250人。


用一句話概括,美軍中戰鬥傷亡非常簡單,就是被炮彈、子彈、手榴彈、地雷等直接命中,才算戰鬥傷亡。

這場戰爭中,美軍近1/3得了精神病,還有大量裝病、自傷…

圖為志願軍某炮兵分隊向“三八線”進發。圖源:中國軍網

如果按照志願軍的標準統計,美國陸軍的戰鬥減員其實是204550人,再加上海軍、空軍、陸戰隊,美軍總的戰鬥減員大約在26.6萬人。


這才是其在朝鮮戰爭中真實的戰鬥減員情況,而不是廣泛流傳的死亡33739人,受傷103284人,被俘7001,失蹤8177,總計152201人。


同樣,採用相同的統計標準,志願軍的非戰鬥減員即病員。這個情況美軍也非常嚴重,數據高達383460人,其中住院治療的高達290210人。


中美兩軍參戰總兵力其實是基本相當的,志願軍是190萬人,美軍是178.9萬人。志願軍的病員率是23.95%,美軍是21.43%。


需要注意的是,兩軍的平均實力數並不是參戰總兵力所反映的情況。志願軍平均實力數是954767人,美國陸軍的平均實力數是207851人。


【注:平均實力數,指一定時間內,部署在戰場上的總兵力數。】

2

驚人的缺勤率



為什麼中美兩軍參戰總人數基本相當,平均實力數卻有如此大的差距?


首先,兩軍部署軍隊的數量不同。


僅以陸軍為例,志願軍共有27個軍入朝,美軍共有9個師另兩個團戰鬥隊入朝,其中第5團戰鬥隊後來編入了第24師。


此外,兩軍都採取了輪換制度,志願軍輪換是整個成編制部隊輪換,而美軍是部分人員輪換。也就是說,志願軍參戰部隊一待就是差不多兩年,而美軍士兵只待幾個月就回國。


這就導致,因病減員的人數對部隊缺勤率的影響完全不同。


缺勤率,即在一定時期內,每千人中離開工作崗位住院、休養的傷病員數量,這是衡量軍隊整體健康最重要的指標之一。


這場戰爭中,美軍近1/3得了精神病,還有大量裝病、自傷…

這場戰爭中,美軍近1/3得了精神病,還有大量裝病、自傷…


從上表可以看到,美國陸軍因病缺勤人員遠高於戰鬥傷亡和非戰鬥傷亡總和。其中生病人員最高的月份分別是1951年8月的14830人和1953年1月的14555人。缺勤率最高的月份是1950年8月,高達9.6%,這是因為美軍在大田戰役中慘敗;其次出現在1951年1月,這是志願軍發起第三次戰役期間,不過此次戰役美軍一戰即潰,並沒有和志願軍進行較大規模戰鬥,實際上產生影響的是第二次戰役(1950年11月7日-12月24日)。當時美國陸軍遭遇了其軍史上最大的慘敗,對其後三個月的行動造成極大影響。所以,1951年1月的美軍因病缺勤率達到7.1%,並影響到了2月,高達6.7%;在隨後的幾個月,美軍因病缺勤率一直保持在5%左右;直到1951年8月,再次上升到6.6%,這是因為殘酷的血嶺和傷心嶺戰鬥。


隨著大規模戰鬥階段的結束,美軍因病缺勤率一直在下降,到1952年下半年開始維持在4%左右的水平,到了1953年1月突然再次上升到6.6%,這是因為美軍在丁字山戰鬥中慘敗,這次戰鬥規模很小,卻被全美國媒體廣泛報導,對美軍士氣造成極大影響。


因病缺勤率最低的月份是1950年10月和1953年6月,都只有3.5%,對應的是1950年10月,美軍仁川登陸後打敗了人民軍,以及1953年6月傳出消息,即將簽訂停戰協議。


可以看到,美國陸軍的生病人員與士氣關係極大。美軍的因病缺勤率,在慘敗時達到最高點,在大規模戰鬥階段保持一個較高水平,在戰鬥平緩時期則下降到最低水平。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背後隱含的真相是,美軍中存在大量裝病、自傷的人員。


不管因為什麼原因,平均每個月高達14000餘人的缺勤人員,對美軍的戰鬥力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而志願軍因病缺勤率只有0.9%,人數大概在9000多人。

3

可怕的疾病



通觀志願軍和美軍的生病原因,有相似之處,但是不同點更多。


這場戰爭中,美軍近1/3得了精神病,還有大量裝病、自傷…


急性呼吸道疾病對中美兩軍都造成極大影響。這類疾病在住院美軍中排首位,達到總數的五分之一,對志願軍影響也非常大,在內科疾病中佔比高達四分之一。不同的是,志願軍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主要以重感冒為主,佔到了65%,此外肺結核是3%,肺炎只有2%。而美軍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主要是肺炎,肺結核的比例和志願軍相當。


另一個有極大影響的疾病是消化系統疾病。在志願軍中排第一位,甚至高出急性呼吸道疾病1.2個百分點,在美軍中則排第三位。


在美軍中排第二和第四的疾病,可以說是他們的特有病,對志願軍基本沒有影響。


其中,排第二的是傳染病和寄生蟲病,主要是性病。在沒有住院的114215人中,患性病的佔了將近90%,而在住院的人員中,性病也佔了總數的10%,高達29000餘人。


排第四的疾病是精神病,在住院人員中佔9%,這個比例在需要送回美國本土治療的嚴重傷病員中進一步提高,達到11%。志願軍中很少出現精神病人。


朝鮮戰爭中美軍精神病的問題,遠不止影響缺勤率這麼簡單。表面看起來,因患有精神病而住院的士兵佔生病住院人員的9%,但在實際戰爭期間,美軍精神病的發病率高達32%,波及約57萬人!這個比例是美軍歷次戰爭中最高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精神病的發病率為7%,越南戰爭是20%,海灣戰爭中出現戰場應激反應的高達39%,但最終轉化為精神病的僅94人。


為什麼戰爭會產生巨量精神病人?這主要源於戰爭的殘酷帶來應激障礙,比如,對死亡的恐懼,目睹同伴被殺或受傷,親手殺了人,面臨不可預知的危險,聞到了腐屍的氣味,目睹戰爭的巨大破壞力,看管戰俘而受到影響,等等。


那麼,為什麼朝鮮戰爭中,美軍精神病發病率如此之高?


一是信念問題。與二戰時,美軍普遍具有為自由而戰的榮譽感不同,在朝鮮戰場上,他們普遍不能理解為什麼要遠渡重洋來打仗,本該發揮思想指導作用的隨軍牧師制度完全失效。而志願軍廣泛而深入的思想教育,早就解決了為誰而戰的問題。


二是環境問題。美軍士兵普遍嬌慣,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差,在整個戰爭期間,他們始終不適應朝鮮半島高緯度、高海拔的地理環境,這給他們的心理造成極大影響。


三是制度問題。美軍的輪換制度導致每個士兵只在戰場待較短的時間,往往剛剛適應了戰場環境就輪換回國,而戰場應激障礙最主要的處理方式就是立即處理,這樣大部分人都可以在適應後恢復,否則就會出現高比例的慢性精神疾病。此外,雖然美軍在二戰時期就建立了戰場應激控制系統,但主要沿用二戰的經驗,沒有預料到朝鮮戰場如此殘酷,對士兵影響如此巨大。


四是作戰對象。志願軍的作戰方式與美軍遇到過的軍隊完全不同,特別是志願軍基本在晚上發起進攻,黑暗中的戰鬥加大了美軍對不可預知危險的恐懼。


可以說,朝鮮戰場上32%的美軍遭受精神病的折磨,不可能指望他們在戰鬥中發揮正常戰鬥力,這對其戰鬥力也是一大重創。

4



提到疾病,就不得不提醫療水平。


通常認為,志願軍醫療水平遠遠低於美軍,這其實是個誤解。志願軍比美軍醫療水平低,這點不可否認,但差距沒有人們想象中那麼懸殊。


1950年,美軍有4所陸軍機動外科醫院(床位60,11月後增加到150),3所半機動後送醫院(床位400),4所野戰醫院(床位400),1所駐地醫院和3艘醫院船。


也就是說,1950年美軍的收治能力也就在4000人左右。在實際工作中,這個保障能力是嚴重不足的。同年7月到12月,僅美國陸軍因病住院人數就達到65062人,平均每人住院20天,平均每天住院人數為7072人,相對應的床位有很大缺口。

所以,1951年,美軍採取了增設醫院和增加床位的辦法,不過增設的醫院並不多。而且,因為當時美軍住院人數有大幅度的提高,床位緊張的情況並沒有得到緩解。


1952年起,美軍進一步增加了醫院數量,達到25家,隨著大規模戰鬥階段的結束,美軍的住院問題終於得到解決。


【注:除了美軍自己的醫院外,韓國的地方醫院、瑞典紅十字會醫院、日本的醫院也承接了大量的美軍傷員,但美軍沒有統計精準數字。另有38347人送回美國本土治療。】


志願軍的醫院區分為兵站區醫院和後方區醫院。


兵站區醫院,即在兵站區配置的野戰醫院,包括靠近作戰地區的前沿兵站醫院,一般有床位400到600張。在鐵路運輸的終點或交通便利的地區設置基地醫院,收治能力在1500到2000人。在前沿兵站醫院和基地醫院之間,如一夜不能送達,就設置中轉醫院。


在第一次戰役期間,志願軍共有6個醫院。第二次戰役,又增加5個,達到11個。第三次和第四次戰役期間,又有增加。截止1951年4月前,共有38家醫院。1951年,這些醫院進行了第一次整編、合編,調整為35家。1951年底進行了第二次整編,醫院縮編為21家,但是床位情況基本沒有變化,一直保持在13500的水平。1953年初,東北地區3家大型醫院入朝,床位增加到了17000。


這些醫院收治了大約50%的志願軍傷病員。


後方區醫院,其實就是東北地區的衛生系統,總共93個醫院,床位105640,收治了志願軍傷病員546752人。


從醫院的數量和床位的數量來說,志願軍其實強於美軍。當然,這並不代表志願軍的醫療保障能力比美軍,只不過沒有人們印象中那麼弱。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志願軍醫療設施、設備水平和美軍相比有較大差距;第二點是最關鍵的,志願軍沒有美軍那樣快速後送能力,主要原因在於美國空軍的空中威脅,這樣就導致醫治時間被延誤。


這場戰爭中,美軍近1/3得了精神病,還有大量裝病、自傷…

1950年6月27日,美國空軍投入朝鮮戰爭。圖源:中國軍網

5

失敗的伏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朝鮮戰爭中美軍的病員對美軍戰鬥力造成了極大影響


這主要表現在:


1.美軍不能理解戰爭的意義,這對士氣的影響非常大,而美軍生病人員隨著士氣的低落大幅度增加,同時也造成大量未記入因病缺勤的精神病人。


2.美軍普遍嬌慣,吃不了苦,朝鮮半島惡劣的戰場環境讓美軍始終無法適應,造成了大量的凍傷、急性呼吸道疾病和消化系統疾病。


3.散漫的軍紀使得美軍性病比例非常之高,大量人員因此失去戰鬥力。


4.美軍醫院、床位數量長期的不足,導致美軍一些小傷小病被延誤、轉為重症,病情時間被拖長,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缺勤。


武器精良、裝備先進,空中和火力優勢明顯,後勤保障有力,美軍硬件很硬;然而,每天缺勤都超過10%(加上戰鬥和非戰鬥傷亡的缺勤),還有32%的人患有精神病,當這支軍隊面對士氣高昂、滿編率基本在98%的志願軍時,很多優勢就被抵消了。


這也為美軍最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本文數據基本來源於《抗美援朝戰爭衛生經驗總結》和《朝鮮戰爭美軍衛生統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