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年輕,為什麼會活得這麼累?

“累”,一個極普通的字眼, 近年來卻成為一個流行詞, 成為許多人的口頭禪,一種時代病,在人群中廣為蔓延。

鳴呼! 你是金領, 你是白領, 你衣著光鮮,工作體面, 收人菲, 出有車、食有魚, 令人尊重, 為人羨慕。你兢兢業業, 業績卓越, 看起來前程無限光明。

我們還年輕,為什麼會活得這麼累?

然而, 你最能領會 《紅樓夢》中王熙風的一句話: “大有大的難處。”

你的工作節奏太快;

你的工作量太重;

你的工作時間太長;

你的責任太大;

你沒有時間給朋友打電話;

你不去參加同學聚會;

你沒有時間真正地放鬆;

你沒有 時間和家人一起共享天倫之樂, 甚至連性生活都成了一種責任而非享受;

如果度假, 時間超過兩天, 你就覺得心煩意亂;

如果購物, 匆匆遊走於超市的各個貨架, 完全按照事先列好的清

單購物, 很少考慮別的東西;

想不起來上次沒吃早餐是在什麼時候;

儘管如此,你依然充滿了擔心——不斷充電而擔心落伍,企盼晉升更擔心失業,本渴望變化而又擔心變化,嚮往未來而又擔心未來。

我們還年輕,為什麼會活得這麼累?

你信奉年輕時用健康和時間換錢,年老時用錢換健康和時間的生活理念,但卻發現。錢並沒有賺夠,而健康的體格卻與你漸行漸遠。

於是,你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詞就是“忙”,而且愈是忙的人就愈是忙得厲害。你最經常體驗到的一種心理感受就是累,一種說不出滋味的累,那是心累。

你開始失眠,記憶力衰退,焦躁、憂慮、心悸、失眠、易怒、多疑、抑鬱······你基至對工作產生了厭倦的情緒,特懷念童年、少年、青年時代那物質生活並不豐富,但卻輕鬆悠閒的快樂時光。

你可能想逃。對自己說。算了尹別去想那些破玩意了。。可是"那些破玩意"卻剪不斷。理還亂,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我們還年輕,為什麼會活得這麼累?

其實, 你不想也不行, 想逃也不了。 E-mail, 手機移動PC、寬帶和無線上網使工作變得無所不在, 它們帶來的超時空的工作壓力, 即使在家, 你也無處可逃。 美國職場壓力管理專家喬恩· 卡巴特 · 津恩稱, 工作藉助這些工具剝奪了人們的休息時間以及同家人相聚的時間。 在家裡用筆記本處理工作的人多了, 假日裡用手機談論工作的人多了, 在飛機上處理公務的人比比皆是。

有一部美國故事片, 片名是 《無處藏身》, 這大約是當代金領、白領生活最生動的寫照。

一系列名之為 “枯竭” 的症狀在你身上表現出來了。 在王奉德所著《緩解生活壓力》 一書中是這樣表述的:

幽默感減少。 工作時沒有辦法開懷地笑, 精神老是緊繃著。

忽略休息和飲食時間。 一直沒有時間喝杯水或吃午餐, 以恢復精力。

加班且沒有假期。 對組織來說是不可缺少的人物, 在休息的日子也不拒絕工作。

身體的抱怨增加。 疲勞、 易怒、胃不舒服, 肌肉緊張且容易生病。

社會退縮。 遠離同事、同伴和家人。

工作績效降低。 缺勤增加、 拖延工作、 請病假、 效率減少,生產力也減少。

自行服藥。 增加使用酒精、鎮定劑和其他可以政變心情的藥物。

內在的變化。情緒耗盡,喪尖自尊、沮喪、挫折和愈陷愈深的感覺。

此外,枯端的現象也可能具有消極,妄想,嚴厲、冷漠,寂寞與罪惡感及難以作出決定等特徵。

關於職場壓力這一社會現象的後果, 相關組織與有識人士已經提出了警告。

世界衛生組織稱工作壓力是“世界範圍的流行病”。

我們還年輕,為什麼會活得這麼累?

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認為:“心理壓抑將成為21世紀最嚴重的健康問題一。” 企業管理者已日益關注工作情景中的員工壓力及其管理問題。因為工作中過度的壓力會使員工個人和企業都蒙受巨大的損失。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貝佛利曾說過:“過度疲勞的人是在追求死亡。"

科技進步所形成的資訊飽和、 全球化的速度、 機能失調的辦公室政治、工作過量等都是導致抑鬱的主要因素。目前, 抑鬱症已成為繼心臟病之後,第二種最能夠使員工失去工作能力的疾病。如果不採取行動,精神和行為失調增加的速度之快足以在2020年之前超越公路意外、 艾滋病和暴力,成為早天和失去工作能力而無法工作的主要原因。

我們還年輕,為什麼會活得這麼累?

你聽說過“巴烏特症候群”嗎?那就是一生都在拼命工作, 突然有一天, 就像馬達被燒壞了一樣 ,失去了動力,陷於動彈不得的狀態。具體表現是:焦慮、 健忘、與他人的情感投入低, 甚至對性生活也沒有興趣···究其原因, 這是由於在現代社會中為求生存, 奮力拼搏,耗盡了體力、 精力,精神得不到放鬆而導致疲倦的一種症狀。

我們還年輕,為什麼會活得這麼累?

還有一種疾病被稱為現代人心身症。 即表現在外的是生理症狀,但致病的根源卻是心理因素。這些生理症狀有高血壓、 消化性潰瘍、過敏性大腸炎、支氣管哮喘以及自主神經失調症等等。 近年來最受人注目的現代人身心症就是“失去感情症”,具體表現是:想象力貧乏, 精神有障礙, 情感的感受和語言的表達被抑制,能清楚地敘述事實關係,卻不能表達感情, 和別人溝通有困難。 這樣疾病的患者, 看上去很正常,以為疾病是由生理因素造成的, 但 服藥、 打針或其他生化治療方法,每每難見成效。

我們還年輕,為什麼會活得這麼累?

“再也不能這樣活,再也不能這樣過。"作出積極的改變: 巧妙地應對過於沉重的壓力,從根本上改變身心波憊的狀態, 是職場人十刻不容緩的課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