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支持还是反对?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判断!

对方方日记和方方本人的争论,开始汹涌沸腾的关键是日记得以迅速在美国出版。一个作家的记录引发如此持久的争议,造成如此巨大的撕裂,其本质到底是什么?现在把一些学者、教授、媒体人关于方方日记的争论整合梳理出来,是非公道交由大家评判。

胡锡进:《环球时报》总编辑 《方方日记在美国出版,公众对她的态度会变得更快》

她写那些日记时产生的回响是中国内部的一件事,这种回响有当时的场景和逻辑。然而这部日记在今天和之后拿到美国和西方去扩散,就是另一回事了。它不会是一般的纪实文学交流,它一定会被国际政治捕捉到。很有可能的是,在未来的风浪中,中国人民,包括那些曾经支持了方方的人,将用我们多那么一分的利益损失来为方方在西方的成名埋单。

当然,中国是强大的,不会因为一本方方日记在西方的出版真就怎么样了。从长远看,中国社会需要能够承受多元化所意味的各种代价。但在今天这个时间点上,方方的确带来了对公众的一份刺痛。

张颐武:北京大学教授 微博

真心感到真诚相信方方的读者可怜可悲。

不能不说你们信任的这个作者不诚实,辜负了你们的信任,她是恶劣地在哄骗和耍弄读者。

张宏良: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应主要分析方方现象的阶级土壤》

大家对方方的本质认识很准确很到位,认为她是阶级敌人,是文化汉奸,对这个问题的批判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是现在需要炮火延伸,需要将战场引向深入,而不能只停留在现在对方方个人的批判,如果只停留在现在对她个人的批判,就会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认为方方这样一个阶级敌人加汉奸,能够在中国通行无阻完全是个人品质决定的。

王诚:北京大学哲学博士 《方方的打手与徐景安的晚节!》《方方“招供”了,必须痛打落水狗!》

方方这个人无论公德还是私德,都是劣迹斑斑,肆无忌惮!

陈先义:文艺评论家,解放军报文化部原主任《某些文人,看你屁股是不是已经坐偏了?》

我们有些人,不是想国家大局,不是想全民抗灾胜利对整个国家的重要意义,而是深藏斗室,自己吓得哆哆嗦嗦,凭着网络搜集的各种马路消息,散布一些乌七八糟的负面东西。实在是与国家利益背道而驰。有些人是胸怀和思路不够开阔,有些就不是这样了。专门把谣言当卖点,把散布恐怖当职业,心里毫无正面的观察。这些人打着舆论监督的旗号,赢得某些点赞。其实不是水平问题,而是根本立场出了问题,关键是屁股坐偏了。没有坐在人民一边,坐在了敌对力量的一边。

王家新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致敬方方的六十篇日记》

方方六十篇日记,并非“完美”,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它们却是不可磨灭的纪念碑,也是那些死难者和无数还活着的人们的安慰。

她不仅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为我们的文学多少挽回了几分高贵和尊严。

阎连科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在香港科技大学网络授课的第一讲

这些日记是时代最坚实的细节。历史总是以里程碑的方式来概括、轮廓过往和时间,而方方的日记和许多良知记者的书写,才是里程碑上刻写的最具体的文字。

要感谢方方,是她捡起了作家和文学掉在地上的脸。

彭永捷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公众号“诗评万象”

方方日记可以公开流传,体现了我们这个国家政治不断走向进步,社会不断走向成熟。

人们支持方方日记并不是同意和欣赏日记本身所有的内容,而是珍视并试图守卫我们这个国家经历过惨痛磨难、惨痛教训之后,而使我们逐渐成为正常国家的那些点滴进步。

陈家琪 同济大学教授 《夜读冯天瑜新启蒙说访谈与方方日记》

在勇气上,我们,至少是我,还真的应该向冯天瑜先生和方方女士学习,尽管这不一定就能使我从此变得更有勇气,但至少,我会敬佩他们,心中暗暗看不起自己。

朱大可 同济大学教授 《从方方日记到普希金戏剧》

我们看到的事实是,作家通常被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是歌德型,这类作家负责赞美苦难,把民众引向幸福和快乐的感受;第二是揭示者,这类作家负责说出真相,尽管冒着某种被训诫的危险;第三类是审判者,这类作家试图对事件、人物及其象征意义作寓言式的裁决。方方无疑是罕见的第二类作家。

丁帆:南京大学教授 《方方:一个没有私敌的人》

方方日记这种非虚构文本要比纯粹的文学创作的魅力要大得多,这种文体更切近民众,也更能触动人心,直扺人的灵魂深处。

苗怀明 南京大学教授 《话说方方日记——以文学经典和善良人性的名义 》

若干年后,当人们谈起这场灾难时,肯定会想到方方日记,它注定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而永恒。

陈国恩 武汉大学教授 《方方的武汉日记映照出一些人的思维方式没有进步》《“手机照片”质疑者的逻辑缺陷和意图问题》

一些人对武汉日记的指责,重复着历史上教条主义文艺批评的套路,把现实生活窄化、主观化,反过来又把主观化的“生活”当作生活本身,作为指责作家创作的生活真实性标准。

冯黎明:武汉大学教授 《方方日记,我们在看》

失去了“看”的权力或者甘愿交出“看”的权力,则意味着人性的扭曲和异化。当然扭曲和异化的人是不愿意读方方日记的,因为他们不敢且不愿“看”。

唐翼明: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财经》杂志主笔马国川采访录

方方是“最出色的战地记者”。

问题是你有没有胆量正视,愿不愿意正视,愿不愿意如实的写下来。方方做到了,我要向她致敬!

戴建业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你们,我们,难道就没有一点愧意》《方方日记:对风骨最精彩的演示》

“方方日记”是难得的日记体散文,更是宝贵的武汉封城“信史”。

“方方日记”,不过是一个有良知和勇气的作家,在武汉封城的疫情期间,每天在电脑上敲出来的文本。

“方方日记”之所以产生巨大的影响,当然是日记使疫情中的国人产生广泛的共鸣,是这些日记具有社会、历史和文学价值,是这些日记回应了社会大众的关切,缓解了困境中人们的焦虑,是这些日记表达了各个阶层的心声,是日记中书写的酸甜苦辣与大众产生了心理共振。

刘川鄂:湖北大学教授 《为方方三辩》

我一开始就预言,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在中国当代灾难史上,方方的封城日记会浓墨重彩,留下特殊的一笔。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存在。

叶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财新》记者釆访录

方方日记最受关注,支持者认为,她反映了一个普通武汉人的声音,反对者认为,日记太悲观了。我认为只要是真实的,就没有问题。

易中天:作家、学者,厦门大学原教授 《底线就是最起码的共识》

方方也一样,没忘记自己是作家而已。

张抗抗: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微博

如果你习惯了在黑夜之中摸索,别人的一点亮光,都会让你觉得刺眼;

如果你习惯了在泥沼中爬行,别人穿上靴子,你都会觉得是一种冒犯;

当你从宏大的叙事中,寻找胜利的希望和心灵的慰藉,别人发出一点悲鸣,你都觉得聒噪;

当你沉醉于虚伪的赞美诗中,头脑发胀、热血沸腾时,别人一点抱怨都会让你怒不可遏……

徐景安:退休官员,深圳市体改委原主任 《方方的“哨音”与王诚的“哲学”》

我看方方日记都无可指责,而且值得褒扬,反映了她作为一个作家的良知和良心,勇气和担当。如果中国有很多个方方,成为义务的吹哨员,这真是社会的进步,治理的改善。

俞敏洪:企业家,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 《疫情日记3月23日丨病毒不应成为煽动情绪的武器》

现在看到因为“方方日记”引起的各种争论,我觉得这是好事,真理不是愈辩愈明吗。把双方的观点摆出来,老百姓自然会有自己的判断力。但我建议那些反对方方的人,没有必要不断删帖,以至于大家看到了批判方方的文字,却看不到方方自己的文字。

另外,批判就是用理性的态度摆事实讲道理,没有必要动不动就上纲上线,语言里充满杀气。坦率说,我从方方的文字中没有读出对于中国有多少否定和危害,倒是觉得,有些批评她的文字,显得狭隘而固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