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時評」一笑了之

本文作者:丁一凡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人好失望。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大流行之時,中國做出了很大犧牲,2020年前兩個月的經濟活動幾乎完全停滯,才讓疫情得以控制。然而,部分西方媒體不時給中國抹黑,倒打一耙地要中國給他們道歉,有些愛出風頭的政治人物甚至要向中國“索賠”。


中國改革開放後是靠著學習發達國家的經驗起家的,一直把發達國家當老師,因此總有一種“小學生”的心理。我們發展好了,總希望能得到“老師”的表揚。然而,也許是我們發展得太快太好了,西方媒體對中國變得越來越挑剔,有時甚至是“雞蛋裡挑骨頭”。未來,這種情形可能會成為新常態,我們應該做好心理準備。


一、 偏見來自幾個方面:


(一) 固守西方制度優越感


疫情剛在中國暴發時,部分西方主流媒體高呼“中國的切爾諾貝利”時刻到來了,中國政府將無法控制局面。當中國很快動員起民眾,控制住疫情的流行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3月21日的一篇評論卻稱,“人們擔心這場疾病大流行將開啟一個時代的新競賽,即哪種制度更適用於解決問題並獲得勝利,民主與專制制度哪一個能更好、更有效地迎接挑戰。”文章最後的結論是“公共衛生不需要專制,要警惕中國向世界輸出制度”。


這次疫情已經證明,西方整天講的那些“民主/專制”的區別根本無法概括當今世界的問題,人類社會的治理也遠非“民主/專制”可以歸納得了的。福山這位曾經以為人類歷史將終結在“民主+市場經濟”階段的政治學家也開始反思那種輕率的結論,認為人類社會的公共治理也應該有另一套分類法。當西方的知識界也開始質疑他們的治理模式時,這恐怕會使那些真正掌控西方政權的背後力量更加惴惴不安,未來他們會“發明”出更多的理論來質疑我們制度的“合法性”。

對此,我們要有一定的預見性。


(二)羨慕、嫉妒、恨


這次疫情應對,體現了中國超強的控制力,不但切斷了病毒傳播,還很快恢復了生產與生活秩序。當疫情在歐美擴散後,中國還給他們送去了急需的醫療物資。因為他們的經濟陷入癱瘓,生產停頓,要補充醫療物資只能向中國伸手。這使部分西方媒體非常難受。一方面,他們需要中國提供醫療物資,不能公開否定中國的慷慨和能力;另一方面,他們又必須指出中國的“虛偽”。因此,當法國《世界報》報道中國建立了一條空中橋樑給法國提供口罩等醫療物資時,還不忘加上一句“北京在物資中附加了強大的宣傳,想讓人忘掉它最初的否認及謊言”。


「太和時評」一笑了之

法國主流媒體依然把 中國的援助解讀為“宣傳”和“掩飾”。 (圖片來源:觀察者網)


趁著“逆全球化”的妖風,部分西方媒體開始反思“去工業化”和經濟空心化對他們造成的損害,全然不顧市場經濟的信條,公開宣揚要搞“戰時管制經濟”,強迫製造業企業迴歸本土。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西方國家的財政都是捉襟見肘。疫情一來,他們不得不再拿出財政的錢來為窮人付“生活費”,以維持龐大的服務業生存。這種“直升機上撒錢”的買賣能維持到什麼程度本來就是個問題,哪來餘地再動用大筆財政經費替企業搬遷?“地主家也沒餘糧了”,用這句話來形容發達國家的財政很合適。


(三)把中國描繪成沒有文化、沒有品味的“暴發戶”


把後面追上來的國家都形容成“暴發戶”也是發達國家的常態。19世紀,歐洲率先實現了工業化,生活忽然富裕了起來,就覺得其他的民族和文化都是落後的,到處殖民擴張要使別的國家也“文明”起來。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發展起來了,歐洲人就把美國人形容成“暴發戶”,當作暴富起來的鄉巴佬。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了,美國總統威爾遜到歐洲去參加巴黎和會,歐洲媒體還經常嘲笑一下他,注意力全在英、法等歐洲領導人身上,全然不把威爾遜看在眼裡。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決定用“馬歇爾計劃”幫助歐洲復興,隨後又把一些援助歐洲的貸款轉化為基金會,培養了大批歐洲知識精英,這才使歐洲開始改變對美國的看法。20世紀70年代日本發展起來了,發明了許多電子產品,又把電子技術引入汽車,大大改變了西方人的生活習慣。即使如此,歐美媒體還是把日本人形容成“藍螞蟻”,甚至挑唆民眾砸爛日本的工業製成品。說實話,西方輿論對中國還算“手下留情”的。即使他們想把中國描繪成“暴發戶”,也必須承認,中華文明有過光輝的過去,人類文明的基礎物資很多都是中國人發明的,包括他們瘋搶的衛生紙和防止病毒隔空傳染的口罩。


二、要當心西方大國給我們設定“思維定式”陷阱


我們還不太會設置話題,往往跟著別人定好的話題走。一不留神,就掉進了別人挖的坑。比如,美國與西方國家嚷嚷著要與中國“脫鉤”,有些中國人就擔心中國的好日子到頭了。他們認為,中國參與了全球化,按照西方人制定的國際規則走了出來,成為全球化的受益者,如果西方不帶中國玩了,中國自己沒有辦法找到發展之路。出於這種擔心,他們就會跟著西方人設定的思維定式走。西方人說,你們如果想跟我們玩,就按原來的路數走。如果順著原來的路走下去,跟美國就能和平共處,也會對中國的民眾有好處。而原來的路數是什麼呢?就是隻做低端的加工,給西方企業打工。其實,我們並非刻意要走那條路,而是因為當時起點低,沒有資本,沒有技術,沒有企業管理知識,也不知道如何進入世界市場。現在,中國初步實現了工業化,自然會往高端方向發展,誰也阻擋不了中國這個發展趨勢。


結語


林肯說:“你可以一時欺騙所有人,也可以永遠欺騙某些人,但不可能永遠欺騙所有人。”在全球性危機中,面對西方媒體的偏見,只要中國能保持定力,穩住大局,瞄準自己認定的道路一直走下去,謀發展、不挑釁,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

國以人興,政以才治。太和智庫,關注時代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