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歐洲大國-奧匈帝國興亡路

本人專注戰爭歷史,軍事領域,每日更新為大家帶來新的視頻和文章,喜歡的朋友請關注下我吧,謝謝。

奧地利是今日中歐的平常之國,大家提到奧地利的印象大抵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旋律、溫婉的薩爾茲堡鄉間、華美的施華洛士奇水晶,似乎很難和大國有什麼聯繫。但時間回溯到16世紀,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可是歐洲領土最大的帝國。通過聯姻,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了半個歐洲,帝國的領土包括今天的奧地利、匈牙利、德國中部、荷蘭、盧森堡、意大利半島和西班牙,此外,還包括了西班牙等殖民國家在海外的龐大領地。由於哈布斯堡家族還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理論上統轄全部的德意志國家。哈布斯堡王朝東抗奧斯曼,西圍法蘭西。如此廣袤的領土,在近代只有拿破崙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可與之媲美這個不可一世的龐大帝國,到底經歷了何種變故淪為今日中歐一個小國?強大的哈布斯堡家族為何衰落?

公元907年,德意志是一個地域概念,東法蘭克王國改國號為德意志帝國,皇帝稱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由於德意志帝國是很多王國共同組成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一直由各王國選舉產生。自1438年以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一直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名義上來說哈布斯堡家族是全德意志的主宰者,在德意志統一的問題上,奧地利是佔有很大優勢的,並且在北德意志諸國中,奧地利深孚眾望,由奧地利統一德意志的呼聲一直很高,但令人失望的是,哈布斯堡王朝習慣擴張自己家族的領地,從不把德意志視為自己的國家。奧地利安於德意志諸國盟主的地位,只在遭遇外部入侵時才想起德意志諸國,要求各德意志國家出兵。這種態度逐漸加劇了德意志諸國的離心力。

逝去的歐洲大國-奧匈帝國興亡路

隨著普魯士的崛起奧地利與普魯士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雙方都試圖在德意志諸國中獲得更強大的影響力。1740年,普魯士借奧地利的王位繼承戰爭之機,試圖削弱哈布斯堡家族,出兵奪取西里西亞。瑪利·特蕾西亞女皇為了消滅普魯士,隱忍以行,在國內推行改革,為7年戰爭做了充足的準備。

逝去的歐洲大國-奧匈帝國興亡路

1756年7年戰爭爆發,奧地利通過長期的外交運作,爭取到了盟友法國和俄國的出兵,普魯士被迫以一國之力,應對3個方面的打擊。唯一的援助只有英國在財政方面的支持。1757年,普魯士的菲特烈二世帶領15萬普軍,連續擊敗數量上佔優勢的聯軍,一度取得了良好的態勢。最危急的時刻,奧軍甚至已經攻入柏林,但腓特烈居然利用這個機會將過於前出的奧軍殲滅,之後連續擊敗奧軍。但是他的對手太強大了,奧地利成功地收復了西里西亞,法國人正攻向漢諾威,俄國人每次出擊都指向普魯士最致命的威脅。腓特烈可以翻轉騰挪的空間越來越小,他可以取得每一場戰鬥的勝利,但在戰略上他卻不可避免地失敗了。腓特烈的軍團越來越小,有經驗的軍官越來越少,1759年,奧地利和俄國幾乎將他的軍團擊潰,1761年,隨著3國壓力的進一步增加,普魯士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但是1762年,堅定反普的俄國女沙皇逝世,繼任者彼得三世既不信任奧地利,也厭惡法國,還很崇拜腓特烈,於是俄國退出了戰爭。失去了俄國支持的奧地利,在陸戰上不敵腓特烈,而法國早就想停止這場無謂的戰爭,普魯士乘機反撲,重奪西里西亞的控制權,英國最終出面調停,7年戰爭結束。

逝去的歐洲大國-奧匈帝國興亡路

菲特烈二世

7年戰爭的失敗,對奧地利而言幾乎是滅頂之災,奧地利最富庶的西里西亞地區永遠地失去了,擁護奧地利的北德意志諸國,從此失去了奧地利的保護,不得不轉而投靠普魯士。更為關鍵的是,普魯士已經崛起成為歐洲大陸的主要國家之一,奧地利的德意志諸國主宰者的正統地位受到了極大挑戰。1866年,德意志統一戰爭中的普奧戰爭,完全可視為7年戰爭的延續。7年戰爭,使奧地利由歐洲第一大國跌落為中歐大國,但這還只是噩夢的開始。

17世紀的歐洲,根本沒有公理和正義而言,各個強國都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進行著戰爭。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在歐洲各個強國看來,這正是削弱法國的一個千載難逢的良機。隨著路易十六夫婦被送上斷頭臺,奧地利終於有了出兵藉口,為女兒女婿報仇。奧地利出兵干涉法國大革命,夢想恢復波旁王朝進而控制法國。但很不幸,這一切念想被拿破崙·波拿巴擊得粉碎。

逝去的歐洲大國-奧匈帝國興亡路

1796年,法國督政府指定拿破崙為意大利軍團司令,開始進攻奧地利控制下的意大利。結果拿破崙不僅攻佔了整個奧屬意大利,還將戰火燃向奧地利。1797年,拿破崙大軍距離維也納只剩50英里,奧地利被迫求和。

1805年,拿破崙稱帝,在英國的協調下,奧地利再次聯合了俄國、瑞典、那不勒斯組成了第3次反法同盟,奧軍自然又成為拿破崙的頭號目標。1805年10月5日,烏爾姆會戰爆發,10天后,戰役結束。拿破崙取得了不可思議的勝利,奧地利軍損失6萬人,拿破崙僅損失500人。1805年12月1日,著名的奧斯特里茨會戰爆發,拿破崙以6萬軍隊迎戰8萬聯軍,再次取得決定性勝利,聯軍徹底潰敗。弗蘭茨二世無奈之下,與拿破崙簽訂《普萊斯堡和約》,第3次反法同盟結束,德意志諸國紛紛倒向拿破崙,奧地利地位遭到致命削弱。

逝去的歐洲大國-奧匈帝國興亡路

第三次反法同盟

儘管拿破崙最終折戟萊比錫、沉沙滑鐵盧,並且通過奧地利首相梅特涅的運作,奧地利保住了大國的面子,但拿破崙戰爭對奧地利帶來的影響可謂致命擊——它直接引爆了匈牙利火藥桶。

奧地利帝國號稱多瑙河帝國,多瑙河沿線的各民族統一歸於這個新帝國之中,各民族語言和文字各不相同,其中匈牙利人佔整個帝國總人口的一半左右。奧地利治理的方式就是,將匈牙利變成一個國中之國,匈牙利有獨立的議會,獨立的財政,歷任奧地利統治者都對匈牙利問題慎之再慎,輕易不敢改變匈牙利的現狀。但拿破崙戰爭中,弗蘭茨二世為了戰爭需要,點醒了匈牙利的民族意識,匈牙利開始尋求獨立。

拿破崙戰爭後,奧地利戰爭創傷開始發作,農業歉收,物價暴漲,奧地利主要出口產品匈牙利小麥,也被羅馬尼亞和俄國的小麥擠佔了市場,英國的工業品摧毀了奧地利的工業,隨著軍人的復員,大量勞動力擁入市場,失業急劇增加。匈牙利由於經濟基礎薄弱,受衝擊巨大,匈牙利獨立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此後匈牙利問題成為奧地利亟待解決的問題。直到1867年,奧地利通過與匈牙利貴族的談判,建立起“奧匈二元帝國”,在法律上規定奧地利皇帝是匈牙利的國王,奧地利才基本解決了這一問題。但奧地利早已被拖得油幹燈盡,奧地利帝國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被牽制,錯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大好時機。被時人認為是繼“西歐病夫”土耳其之後歐洲最落後的國家。

1871年,普魯士領導的德意志帝國建立。奧匈帝國對這個全新的帝國既憤怒,也無可奈何。此時,奧匈帝國內部的民族問題開始突顯,大多數奧地利日耳曼人傾向於和德意志建立緊密的關係。在德意志首相俾斯麥對奧地利釋出了極大的誠意後,奧匈帝國在1879年,與德意志結成了緊密的聯盟。

隨著主要列強對世界殖民地瓜分殆盡,新崛起的德國開始挑戰英國建立起的國際秩序。英國方面開始出現利用戰爭削弱德國的聲音,而德國也在威廉二世的領導下,開始爭奪陽光下的土地。奧地利就此捲入歐洲的火藥桶——巴爾幹地區,開始在巴爾幹方向擴張。

逝去的歐洲大國-奧匈帝國興亡路

奧匈帝國軍隊

但是奧地利的準備極不充分,受國內糟糕的經濟情況及二元帝國體制的制約,19世紀末,奧匈帝國雖然保有支30萬人的陸軍,但軍費開支僅6700萬美元,卻佔到GDP的6.5%,這種情況下,任何軍事革新都是難以為繼的。軍隊與其說對別國是一種潛在威脅,倒不如說對本國是一種直接威脅,軍費在GDP中的比重這麼高,國內經濟也會被拖垮。此時的奧匈帝國只有奧地利是工業中心,其他地方都是農業地區。至開戰時,奧匈帝國的軍費開支也是各國中最低的。奧地利陸軍的狀況更為可怕,兵員素質嚴重落後,斐迪南大公試圖建立一支新的海軍,但受制於國內的財政,也只得作罷。

1914年6月28日,奧地利王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被一名塞爾維亞青年開槍射殺,老邁的弗蘭茨約瑟夫一世本意是通過和平途徑解決,但威廉二世來了精神,大肆鼓動弗蘭茨·約瑟夫向塞爾維亞宣戰,意圖控制巴爾幹地區。在威廉二世對奧匈帝國提供軍事保證後,弗蘭茨·約瑟夫向塞爾維亞發佈了最後通牒並隨即出兵。法俄則宣佈出兵幫助塞爾維亞。德英隨後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在奧地利的家門口爆發了。

逝去的歐洲大國-奧匈帝國興亡路

德皇威廉二世

奧匈帝國在一戰中幾乎沒有任何建樹,開戰之初就被俄軍兩次合圍,主力大受打擊。所幸德國人在坦能堡擊潰了俄軍。最有“意義”的戰鬥當屬維多利亞,威內託會戰,這場仗從1918年5月打到戰爭結束,意大利人終於取得了一場像模像樣的勝利,他們成功逼退了正面的奧匈帝國軍隊,而意大利軍隊中的一位隨軍記者也嶄露出頭角,他就是墨索里尼。維多利亞威內託會戰,極大地鼓舞了意大利人的士氣,也為此戰中發跡的墨索里尼上臺奠定了基礎。從這角度看,奧匈帝國的最後一戰倒是為二戰埋下了伏筆。

逝去的歐洲大國-奧匈帝國興亡路

戰後的奧地利分崩離析,1919年的《聖日耳曼條約》和1920年的《特里阿農條約》,將奧地利帝國分成了若干個國家,其中成立的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面積狹小,並且只剩下日耳曼人,此時,奧地利帝國所有的苦難算是一遭嚐遍了。

奧地利帝國痛苦的衰落,表面上看,是三場戰爭的失敗,但歸根結底是奧地利各種問題積重難返,最終才通過對外戰爭爆發出來。

奧地利在近代化過程中,完全無視周圍國際環境的變化,固步自封,對各種問題從不積極地加以解決。對統一問題猶疑不決,對民族問題無動於衷,再加上封建保守勢力對改革的破壞,這是奧地利帝國衰落的根本原因,而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對奧地利的軍事水平造成極大影響,直接導致戰場上的失敗,而戰場上的失敗又進一步惡化了奧地利的內部問題,使奧地利進入了惡性循環。導致了奧地利由歐洲第一大國最終淪為中歐小國。此和近代中國有異曲同工之妙。

-6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