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工廠的“質量管理”,你那隻叫瞎管.....


質量體系還在,質量人員已無!或許這才是質量管理的最高境界!有人提出這樣一個觀點,到底怎麼理解,速看下文......


這才是工廠的“質量管理”,你那隻叫瞎管.....


拋開“質量”講“成本”是“飛蛾撲火”


先來看一個關於項目收益的計算公式:

這才是工廠的“質量管理”,你那隻叫瞎管.....

一個項目的收益,要看項目交付物的質量是否高、成本是否低、工期是否短、風險是否可接受!這意味著,同等條件下,質量要求越高,意味著花費的成本也越高,反之,高成本卻並不一定都會帶來高的質量。


對於正常運行的工廠來說,大家都希望有效益、有利潤,效益和利潤從哪裡來?當然是控制成本,但是控制成本不是一味地降低原輔料消耗甚至是降低原輔料質量,不是一味地降低備品備件庫存和設備維修費用,更不是一味地減少勞動者數量、增加勞動者工時、甚至降低勞動者工資。低成本項目的結果是,項目“交付物”質量低劣,既影響了生產的產品質量,又保證不了運行成本的合理性


有些企業做項目捨得初期投資,完全是形象工程,很多名企,外表看似光鮮亮麗,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其實內部管理也是一塌糊塗,為了維持光輝形象,也只能處處粉飾太平,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把軟件文件記錄做的天衣無縫,把質量體系搞得轟轟烈烈,實際上對於產品質量的提高,對於生產工藝的改進,效果微乎其微。


到最後,管理比較好的企業,天天是文山會海,一個偏差接著一個偏差,一個文件接著一個文件升級、培訓,龐大的質量體系整天忙得天昏地暗,與生產車間卻毫不相干,生產車間仍然是在為提高產量、降低成本而起早貪黑、當牛做馬、累死累活!


效益不好的企業,乾脆把買來的文件束之高閣,把過認證時候的質量人員減了又減,工程人員和維護人員也走光了,證書到手,質量管理水平也恢復到認證之前!


長此下去,產品質量必然無法保證,而離開了“質量”去追求所謂的低“成本”,無異於“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不計“成本”追求“質量”也是“走火入魔”


也有一部分實力雄厚、財大氣粗的企業,在產品質量上狠下功夫,採用最先進的生產工藝、採用價格最昂貴的設備、採用最自動化的控制系統、採用全世界質量最好的原輔料,這當然無可厚非,有錢任性!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適可而止,凡事都有一個最優的性價比。

這才是工廠的“質量管理”,你那隻叫瞎管.....

藥品質量,取決於藥品對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取決於患者可接受的質量風險,同時取決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帶來的整體行業水平的提高。


比如說藥品的純度,世界上永遠也沒有100%的純物質,那麼也就永遠沒有雜質為0,但是在當前有限的科學技術條件下,雜質研究改進工藝,差不多達到極限以後,可能每降低0.01個百分點,都會帶來難以想象的成本升高。


大家可以想一下,你們日常的“偏差”,有多少是因為控制策略不適當,制定的內控質量標準過高,制定的工藝參數控制範圍過窄,拿一道又一道的繩索,把自己捆綁的緊緊的,動一動渾身都疼,看似嚴苛的管理,實際到頭來不是損失巨大,就是明緊暗松,最後不了了之。


所以,研發階段,我們就要充分研究產品的質量屬性,基於產品的風險和安全有效性,認真制定質量標準,工藝開發階段就要考慮先進的生產工藝和技術成熟的工藝設備,規劃合理的設計空間,制定合理的驗證策略和控制策略,為將來產品的質量控制和生產的高效運行打下良好的基礎!


任何質量的控制,都是基於質量風險和現有的技術手段,我們當然鼓勵創新,但是決不是盲目的無謂的提高標準


這才是工廠的“質量管理”,你那隻叫瞎管.....


質量體系與經濟效益


質量與經濟效益,大家應該都知道:沒有好的質量,就沒有好的市場,沒有好的質量,就沒有好的價格,沒有好的質量,只能陷入低成本、低價格競爭的泥潭,最後也就徹底沒了質量,徹底沒了效益,只能關門大吉!

但是很少有人考慮質量體系的經濟效益,大家都把銷售部門當做金娃娃,把生產部門當做金礦來挖,質量部門並不能有效的參與到生產過程控制中,而是變成了救火隊、清潔工,出了問題出來收拾殘局,對內是寫寫畫畫、紙上談兵,對外(監管部門)是遮遮掩掩、粉飾太平。


這才是工廠的“質量管理”,你那隻叫瞎管.....


那麼如何建立有效的質量體系,也一直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


一個好的質量體系,一定是項目提出階段就要有質量人員參與,項目設計階段就要有完整的質量團隊,質量人員要參與整個項目建設的實施過程,才能夠對整個硬件系統有足夠的熟悉和認識。


同時質量人員要參與研發向生產轉移、參與工藝設計、參與產品投產、後續生產全過程。這樣他們才能夠了解產品本身,瞭解關鍵質量屬性和關鍵工藝參數的控制,只有瞭解了產品質量形成的全過程,才能更好地做好質量管理。


要做好這一切,首先要懂得科學知識管理和質量風險管理,基於當前的科學知識發展水平和質量風險的可接受程度,將“人機料法測環”的方方面面都控制在一個“合理”的水平,而不是“秀下限”打擦邊球,也不是“秀恩愛”高調錶演!


質量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需要質量管理”


質量是設計出來的!

質量是生產出來的!

質量不是QC檢驗出來的!

質量更不是質量管理人員現場監督出來的!

質量從來不是“質量管理”出來的!


這才是工廠的“質量管理”,你那隻叫瞎管.....


質量應該是滲透到每一個企業員工靈魂裡面的東西,每個部門、每個人,都應該首先想到“我生產的不僅僅是產品,我們生產的是質量屬性”!


什麼時候不再需要人監督人,每個人都可以自覺地履行質量義務!


什麼時候不需要QC的檢驗結果出來,每一個崗位的生產人員都可以自豪的說:“我生產的這一批肯定合格”!


什麼時候不需要專門的質量人員來處理質量問題,而是第一時間把質量問題消滅在生產現場!


什麼時候不再需要處理一大堆的偏差,所有可能的風險、可能發生的問題我們都可以提前預見、提前制定預防和糾正措施,儘可能的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即時發生了,也早有預案,沒必要天天吵架,天天開會研究偏差該誰報告、偏差該不該記錄在案、該不該對檢查員公開了!


說到底,什麼時候“質量體系”還在,但是卻不需要專門的質量人員,或者需要極少的質量人員,什麼時候我們只要抓好“生產管理”,抓好服務於生產管理的方方面面,而不需要專門的強調“質量管理”,我們的產品質量才會更有保證!


質量體系還在,質量人員已無!這應該是質量管理的最高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