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李子柒文化輸出與否,支持和反對一樣可笑

討論李子柒文化輸出與否,支持和反對一樣可笑

昨天有個熱搜:李子柒算不算文化輸出。

一開始我以為這是誰家吃飽了撐的寫的宣傳文案,結果到今天一些嚴肅媒體也參與討論了,並旁徵博引地說是或不是。

我看了一圈這些討論,唯一得出一個比較肯定的結論是:對李子柒的支持和反對一樣可笑。


首先我先回答一下“李子柒算不算文化輸出”,這個問題根本就不需要爭論,答案應該是“不知道”。

為什麼呢?很簡單,先請定義一下文化輸出。

如果上網上查,“文化輸出”確實有很多定義,有的說是國家行為,有的說是民間交流,有的說是主動的,有的說是被動的,有的說是混合的。

我看到有很多評論家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都自作聰明地表示“定義不一樣,所以結論不一樣”,這基本是胡扯淡。


李子柒的視頻我看了幾條,我很喜歡,覺得很不錯,相信有些外國人也很喜歡。

但如果想定義一種作品的流傳是否是文化輸出,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並在相當廣的人群範圍觀察,那麼對李子柒的視頻我們有過這種觀察麼?

請注意,在互聯網上很容易出現的是一種長尾效應的聚集,也就是說很可能本來是個小眾事件,但是因為短時間內的少量群體集中爆發,反而形成一種規模和潮流,比如最近經常發生的“網紅婚戀”話題討論,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這網紅都是誰,但是也能登上熱搜。

請問如何排除李子柒視頻的這種長尾聚集效應?


在對此類事件的觀察中,有一點往往被很多人忽視:互聯網用戶群體是一個極其龐大的數量級存在。以這次大家討論的平臺youtube為例,其用戶群超過19億,這比中國總人口還多。

那麼在這其中,觀看李子柒視頻併成為擁躉的人,佔據多少比例呢?李子柒粉絲數量是735萬。

我不否認這735萬是個非常驚人的數量,在任何平臺都是頂流,問題是這個數據連整體用戶的1%都不到,這其中有多少是中國人,有多少是外國人,而外國人又都是哪個國家的?目前我們看不到數據。

也就是說,如果存在一種文化層面的流動,這種流動的方向和數量我們是不知道的。

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究竟李子柒是向哪一個國家進行了文化層面的流動,這種流動是否足以達到文化輸出的級別,還是說只是在很多地方吸引了一些小眾群體,這些我們也都不知道。

這些,都需要足夠的時間觀察。


醫學圈通常會說一句話:脫離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那麼我想借用這個邏輯:脫離人群數量和觀察時段談文化輸出就是耍流氓。

比如說我跑去日本裸奔一圈,然後可能也上了日本的社交媒體,也有幾百口子人看了(當然並不好看),這能叫文化輸出麼?

你可能覺得不是,因為裸奔看來是不好的事情,但是其實答案還應該是“不知道”,因為你沒有數據支撐啊,你怎麼知道那幾百口子人不會把這個視頻代表的內容傳播到全日本?你有足夠的時間觀察麼?誰說文化輸出就一定是輸出正面形象了?


很有意思的是,包括最初挑起這個爭論的那篇《李子柒怎麼就不是文化輸出了?》在內,大多數分析文章用來支撐他們論點的方式,都試圖迴避數量級和觀察時間的問題,而喜歡用個例說明。

比如說《李子柒怎麼就不是文化輸出了?》就提到

會覺得這只不過是因為中國人多,在外網關注李子柒的應該大多數都是中國人。還真不是,點開李子柒的粉絲去看看,會發現全世界各地什麼地方的人都有。


但是這篇文章轉而不是說有哪些國家的人,以及數量是如何分佈的(估計他自己也不知道),而是開始舉例說有幾個高評贊是怎麼怎麼說的。

這隻能說明李子柒的視頻在某一個極短的時間片段內吸引到了某些外國人來觀看,不能說明李子柒視頻對一國文化層面的輸出。

如果硬要說是文化輸出,請問是對哪個國家進行了文化輸出?美國?英國?日本?柬甫寨?老撾?坦桑尼亞?


當然那些反對者也是一樣問題,很多反對李子柒的人態度就是“不真實”,反映了“中國農村落後”,甚至說這就是中國的“罪人”。

他們這套論調最大的問題不是李子柒拍的內容到底如何,而是你如何定義中國?如果只算四大超級城市,連一億人都湊不出來,高樓大廈怎麼就代表中國了?究竟誰來定義中國?你有什麼資格定義中國?


我記得當年第一次看見《南方週末》說“在這裡讀懂中國”,我就笑的前仰後合,就《南方週末》那麼幾個人,就能讀懂960萬平方公里內的十幾億人,吹牛不上稅麼?

這個道理到現在也一樣,我就想問那些反對者,你們掰著手指頭數數,你們見過一億中國人麼?去過96萬平方公里麼?

如果沒有的話,你連中國的十分之一都沒見到,你憑什麼說中國是這樣不是那樣,你憑什麼說別人描述的中國就真實或者不真實了?你憑什麼說外國人對此會是什麼印象?

對於像我這樣的一般人來說,當今完整的中國什麼樣,答案應該也是“不知道”。我們充其量說,我們認識的一部分國人如何如何,以及我們接觸到的一部分外國人有了怎樣的看法。


至於李子柒的視頻算不算文化輸出這個層面的問題,也應該等過個幾年,積累足夠多的數據和足夠長的觀察時間,或許可以討論一二,也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也可能就成了人類文明瑰寶也未可知,但現在只能是“不知道”。


其實,承認“不知道”並不需要多大勇氣,只要有自知之明就行了,但是有些人就是羞於承認自己“不知道”,卻又動輒就要討論“文化輸出”這種大題目。

這就頗像公園裡的一些老頭,拿著半導體聽外地出了個什麼事兒,然後搖晃著腦袋跟邊上老太太嘚瑟:這中國人啊就是XXXX!

其實他可能連市區都沒出過,你說可笑不可笑。


這事情最有意思的部分是,我觀察了一下發現,不管是反對者用脫離數據和觀察時段的方式來批評,還是支持者用極端個例來力挺,他們誰也不關心文化輸出到了哪個國家哪個地區,對當地的某些人群產生了什麼影響。

因此基本可以得出結論:他們其實討論的並不真的是“文化輸出”,只是用類似“文化輸出”這頂帽子來試論證自己的好惡比對方更正確,因為“文化輸出”在他們看來是一個高大尚的詞彙。

但我想提醒的是,正如我剛才舉的那個“裸奔”的例子,文化輸出不一定是什麼高大尚的事情,也可能是負面的。

比如島國輸入我國的愛情動作片,除了貢獻了一批諸如痴漢、人妻、中出這樣的詞,對於日本人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形象很難說有什麼特別的提升吧。


如果我們放棄用“文化輸出”這種概念來抬高,單純討論究竟李子柒的視頻好看不好看,你會發現這個爭論極其無聊,你喜歡不等於我喜歡,我討厭不等於你討厭,好看不好看本來就是個個人感受,且沒有必要說服別人。

看到別人觀點跟自己不一樣就不開心,看到別人說自己喜歡的視頻不好看就憤怒,看到別人嫌棄自己心中的女神藝人就抓狂,說白了只能是一種幼稚的體現。

當年說鄧麗君是靡靡之音,說金庸瓊瑤是文化快餐,說成人影片是危害青少年身心,你哪個也沒少看啊。

守住自己的同時,學會容忍這個世界存在的不同觀點,這才是成年人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