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夏日終曲》,品味“柏拉圖式愛情”

同性戀,一直是一個飽受爭議的話題。可事實上,世人耳熟能詳的柏拉圖式愛情,最早就是指同性之間的純潔愛情。


讀《夏日終曲》,品味“柏拉圖式愛情”


獲得了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的《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是一部於2017年上映的同性題材電影。

讀《夏日終曲》,品味“柏拉圖式愛情”

雖然這部電影的題材是同性,但它依舊是一部沒有觀看門檻的愛情電影。沒有歧視、沒有歇斯底里,只有充滿熱情的豔陽,泳池和一對相愛的人,就如同它原著的另一個譯名,是一首扣人心絃的《夏日終曲》。

跟很多同性影片不一樣的是,《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通片都沒有講述同性戀者如何被歧視、如何和自己的性取向作鬥爭,整部電影都是梅子蘇打一樣酸酸甜甜的夏日戀愛氣息。該片的後勁綿長,看完的一段時間內都會讓人梗著喘不過氣來,滿心都是“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的悵惘。作為一部愛情片,幾乎所有人都能在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騰訊娛樂評



回頭不做,更待何時?


書中的主要人物都是猶太人,也經常出現猶太相關的事物。而作者安德烈·艾席蒙本人,正是一個猶太人,他曾因猶太身分,雙親遭埃及政府驅逐出境。書中的藝術作品,各國語言以及對猶太教的信仰都與作者的親身經歷密不可分。


意大利裡維埃拉的某一個夏天,是這個故事的開始。十七歲的少年埃利奧遇到比他大六歲、前來意大利遊歷的美國大學生奧利弗。


埃利奧對奧利弗的初印象很“差”,他認為這個總是把“later(回頭再說)”這個詞掛在嘴邊的美國人十分草率隨便。而事實上,埃利奧只是無法忍受奧利弗對他的“冷淡”,他的內心對奧利弗其實並無厭惡之情。


儘管埃利奧一直在內心指出奧利弗各種各樣的缺點,卻還是情難自已地被這個人吸引。奧利弗和埃利奧同為猶太人,性格卻大相徑庭。埃利奧一直遵從母親的話,做一個“謹慎的猶太人”。而奧利弗卻毫不遮掩的將象徵著猶太教的“大衛之星”暴露在他人的視線裡,可能正是這樣份勇敢吸引了埃利奧。


讀《夏日終曲》,品味“柏拉圖式愛情”

大衛之星


認清自己內心的埃利奧,在聽完父母讀的“公主與騎士”的故事後,決定向奧利弗告白。像是用奧利弗的語調問自己:回頭不做,更待何時?


莫奈的崖徑


克勞德·莫奈是一位法國的畫家,而第二章的標題“莫奈的崖徑”指的是兩人的“秘密基地”。

讀《夏日終曲》,品味“柏拉圖式愛情”

在這個炎熱的夏天,他們最常去往的地方就是書店和“莫奈的崖徑”。吹著夏天的風,一同騎自行車來到書店,在出了一身汗後又前往秘密基地,在清涼的水中放鬆自己。而一切的美好都只是表象,奧利弗並沒有回應埃利奧的心意,儘管在別人的眼中,奧利弗對埃利奧的感情似乎比埃利奧的更加深。


這份感情中,奧利弗比埃利奧“成熟”太多。他知道他們終將會分離,他不想讓他們的感情繼續升溫,而最後兩人還是妥協於對彼此的渴望。


在兩人有了更深一步的關係後,奧利弗感受到了埃利奧第二天的尷尬和拒絕。本是傷心的奧利弗卻發現,埃利奧很快就克服了對性別的抗拒。


而一切都像書名《夏日終曲》一樣,這首戀曲已經接近尾聲。奧利弗不屬於這裡,暑假即將結束,他要離開埃利奧回到美國。這也引出了全書最亮眼的一章。


聖克萊門特症候群


讀《夏日終曲》,品味“柏拉圖式愛情”

兩人的羅馬之行,只有短短的三天時間。作者卻絲毫不吝嗇地在這三天上,花了大量的筆墨,讓沒有去過羅馬的讀者也能深陷其中,體會其中的浪漫——羅馬、阿爾巴諾湖和聖克萊門特教堂……


埃利奧和奧利弗一起度過了“聖母升天節”。他們在路上遇到扮演但丁的吟遊詩人和圍著他的聽眾,和當地人一同吟詩聚會,又在沒有人的街道邊接吻。


他們和陌生人討論“聖克萊門特症候群”,埃利奧似乎覺得自己和埃利奧的感情就像是不斷重建的聖克萊門特教堂,可是他又認不清自己的情感:


生活有時足夠仁慈,能夠給予我們有效的隱喻來幫助我們看清自己是誰,渴望什麼,又要去往何方。可是隱喻是一回事,生活又是另一回事。


最後,羅馬之行結束於一句“明天我們去聖克萊門特吧”,一同結束的還有隻有六週的邂逅。


魂牽夢縈處


離開了羅馬,離開了奧利弗,埃利奧回到原來的生活。當他以為這段夏日限定的回憶,是隻屬於兩人的秘密時,他的父親卻已經看穿了他的心思。


可教授卻是一個開明的父親,他對埃利奧談了很久。不是憤怒,不是咒罵。這位父親並不在乎自己的兒子與同性有了“超越友情的感情”,他只希望埃利奧心中愛的火焰不會熄滅,不會因為曾經的傷痛而變得不敢去愛。


就你的立場來說,如果有痛苦,就去照料;如果有火焰,也不要掐熄,不要粗暴地對待它。讓我們夜不成眠得退縮可能很糟,但眼見別人在我們願意被遺忘以前先忘了我們,也好不到哪裡去。為了用不合理的快速度治癒問題,我們從自己身上剝奪了太多東西,以致不到三十歲就已經破產。每次重新開始一段感情,能付出的東西就變得更少。為了不要有感覺而不去感覺,多麼浪費啊! 你怎麼過日子是你的事。可是切記,我們的心靈和身體是絕無僅有的。許多人活得好像自己有兩個人生可活,一個是模型,另一個是成品,甚至有介於兩者之間的各種版本。但你只有一個人生,而在你終於領悟之前,你的心已經疲倦了。至於你的身體,總有一天沒有人要再看它,更沒有人願意接近。現在的我覺得很遺憾。我不羨慕痛苦本身。但我羨慕你會痛。


而埃利奧,也已經把奧利弗當做了自己的一部分,他發現了此生再也無法尋找的東西。

“因為是他、因為是我。(Parce que c' é tait lui, parce que c é tait moi.)”父親引用的,是蒙田針對他與博埃蒂之間的友誼所下的斷語。 但我想的卻是艾米莉·勃朗特的話:因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


這一章的最後,是電影中沒有的後日談。幾年後,有了自己的家庭,過著一個男人傳統的一生的奧利弗,和依舊單身的埃利奧一樣,依舊深深愛著對方。兩人不同的身世,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國家都無法阻止他們相愛。世間萬物可以讓他們的肉體相隔千里,卻不能分開他們的靈魂。




如果你一輩子沒有經歷過愛情,這一輩子沒有一個人真正地愛過你,你也沒有真正地去愛過一個人,回首一生,你會覺得很痛苦,很空虛,很遺憾,很失落。 ——李銀河


《夏日終曲》這本小說中,作者似乎一直在提示讀者:兩人的愛情是不會有結果的。可這份情感到底會是永恆的還是虛無的?


文中經常會出現一句話,或許回答了這個問題——“在永恆和虛無之間”。雖然終將失去,但至少曾經擁有。


剛翻開這本小說,你會看到這句話“獻給艾爾比歐,我的靈魂。”


許多人在一開始看到這句話,肯定覺得費解。但當你看完這本小說,如果你還記得這句話,你就會發現艾爾比歐,其實就是兩位男主角的姓名合併起來。


從“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到最後兩人的姓名合二為一,連同著彼此的靈魂一同交融在一起。如果說一開始,埃利奧渴望的是奧利弗的肉體,到了故事的最後,兩人的愛情只和精神有關。可能這就是柏拉圖所說的“追求心靈溝通和理性的精神上的純潔愛情”的愛情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