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中醫為何被稱為“岐黃之術”?

“岐黃之術”中的“岐黃”實際上是兩個人的簡稱,其中“黃”就是黃帝,“歧”則指的是岐伯。岐伯和黃帝是同一時代的人,其人以醫學精湛著稱,曾經負責黃帝部族的醫療和衛生工作,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位醫學家。

在中國,中醫為何被稱為“岐黃之術”?

《帝王世紀》中曾經寫到,黃帝命令岐伯嘗草記效,然後登記造冊,負責治療族人病患。後世的《黃帝內經》等書,都是以岐伯的記錄為基礎寫作的。後世為了表達對岐伯和黃帝的敬意,把醫術稱為“岐黃之術”。岐伯的名字排在黃帝之前,充分說明了他對我國古代醫學的貢獻之大。

岐伯在醫學上的貢獻主要記載於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431366366《黃帝內經》,據說當時還有與之對應的《黃帝外經》,卻不幸失傳了。《黃帝內經》實際上不是岐伯的著作,但也不是黃帝的著作,而是經過多位醫家之手。直到秦漢時期,《黃帝內經》才最終成型。對於《黃帝內經》貢獻最大、最早的人,無疑就是岐伯。

在中國,中醫為何被稱為“岐黃之術”?

但是由於世人對皇權的崇拜,岐伯這個貢獻最大的人卻被漸漸遺忘了,還好,一個“岐黃之術”的中醫別稱,讓我們知道岐伯這位醫藥界的先驅。

《黃帝內經》最大的貢獻在於建立了醫學理論。全書共分為兩個部分,即《素問》和《靈樞》,其中《素問》是對醫理的闡述,《靈樞》則主要闡述如何利用針灸治療各種疾病。《黃帝內經》的內容非常繁雜,後世很多醫藥學者都整理出過新的作品。

在中國,中醫為何被稱為“岐黃之術”?

明朝張景嶽所著《類經》一書比較系統,他按照不同的病理將全書分為十二類,分別為攝生、陰陽、髒象、脈色、經絡、標本、氣味、論治、疾病、針刺、運氣、會通。

此外,《黃帝內經》的內容不僅涉及醫學,還包括哲學、天文、地理等,全面闡述了人體構造及其運行規律,以期最大限度地說明醫學理論和治療方法。因此,後世對於《黃帝內經》的研究也不僅僅限於醫藥學者,這也讓《黃帝內經》獲得了“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的美譽。而每一個研究我國古代醫學的人,都不應忘記對這部著作貢獻最大的岐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