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蟬:完美的文學形象,不完美的歷史追溯

歷史上貂蟬是虛構還是真有其人,相信看完這篇,心中有數。

前言:貂蟬身帶四大美女光環標籤,其周旋於董卓和呂布之間的故事,為後人津津樂道。後人不禁想知道,貂蟬究竟何許人也?歷史上她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貂蟬:完美的文學形象,不完美的歷史追溯

論文學形象,《三國演義》中,貂蟬的形象塑造的非常成功。

聰明伶俐、深明大義。

若只是“訓習歌舞”也不能稱之為聰明,但是當那天夜晚,與王允在後院相遇,聽了王允的憂心之事,即感嘆“可憐天下生靈”,這不是一個普通歌女該有的覺悟,定是平時與王侯貴族交流時,用心感悟所得,又或者閒暇時頌讀書籍,不管哪種情況,足以說明貂蟬的聰慧。緊接著,貂蟬得知王允計劃後,主動請纓:“妾許大人萬死不辭,望即獻妾與彼,”就是深明大義了。

不甘平凡,心思縝密。

貂蟬出身低微,委身於王允府,作為王允府的一名歌伎,什麼都要聽從府裡的安排,沒有自由,更何談如意婚姻,如此灰淡的人生,是這個豆蔻年華的年齡所不願看見的,也許,這也是她主動請纓的原因。

細想一下,王允怎麼會在半夜的後院遇見貂蟬?王允憂事煩心,夜不能寐,可以理解,貂蟬呢?她半夜出現在後院,就不像王允的無意,而更似有的放矢。加上後日的種種,能在兩個權傾朝野的男人中間,自由切換身份,且如魚得水,說她心思縝密一點不為過。

順水推舟,掌握命運

大約在旁人日常或真心,或奉承中,貂蟬知道自己容貌出眾,所以春心萌動,也正因為容貌出眾,讓貂蟬有資本擾弄風雲。

於是,當得知王允計劃後,或許貂蟬認為這是上天為自己量身定做的事情,那麼貂蟬的那句“妾自有道理”也不足為奇了。

要說《三國演義》中的貂蟬塑造的完美,就是因為這種有血有肉,用墨不多,卻把這個複雜近乎矛盾的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


貂蟬:完美的文學形象,不完美的歷史追溯


從橫向比,同為四大美女,貂蟬的文學形象也是塑造的最好的。

除楊玉環外,其他三人的幫事皆是為國分憂,要論其中驚險程度,只有西施和貂蟬有一拼。

同樣是以色腐敵,救國於水火,但西施的故事似乎愛情多於國恨,她的動力源於范蠡,從這一點上,貂蟬的動力更純粹。

《浣沙記》:范蠡對西施說,社稷廢興,全賴此舉。若能飄然一往,則國既可存,我身亦可保,後會有期,未可知也。若執而不行,則國將遂滅,我身亦旋亡。那時節雖結姻親,小娘子,我和你必同做溝渠之鬼,又何暇求百年之歡乎?

愛情與國家大義,范蠡選擇了國家,西施從了愛情,這點倒也比貂蟬出色不少。

又如西施的文學形象,由范蠡交獻吳王,後又返范蠡身邊,這中間的過程,也不如貂蟬的情節乾脆。

但是回想貂蟬那種小邪大正,小心思大計謀,才讓人們覺得這個人物不是虛無飄渺的存在,感覺這個人物不應該只在文學中出現。

貂蟬:完美的文學形象,不完美的歷史追溯


但,不得不說,再豐滿的文學形象也是隻是在文學作品中,歷史上貂蟬這個人物真的是線索縹緲。

線索一

羅貫中的這部《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之後,人們一直沒有放棄對貂蟬的尋根問底。

到了清朝,文人梁章鉅《浪跡續談》中關於貂蟬講到黃右原說過這麼一段:

《開元佔經》三十三《熒惑犯須女佔》注云:《漢書通志》:‘曹操未得志,先誘董卓,進刁蟬以惑其君。’此事異同不可考,而刁蟬之即貂蟬,則確有其人矣”。

雖然這裡不像《三國演義》中講的王允,而是曹操向董卓進獻貂蟬,但曹操似乎理由更充分,曹操的慾望更迫切,更希望拔掉眼前的絆腳石。真要如此,從刁蟬到貂蟬,不管字形還是意義,差距不大,這條線索似乎讓事情已經明瞭,無疑給喜歡貂蟬的人打了一劑興奮劑,可惜當人們繼續發掘,發現不管是《漢書通志》還是《開元佔經》幾乎無跡可查,唐朝倒是有本失傳的《大唐開元佔經》,但不僅年代嚴重不符,而且,那只是一本天文學著作。

那麼《漢書通志》是未公佈於世,僅流傳於小眾,還是根本沒有?誰都不敢確定。

於是這條可有可無,食之無肉,棄之可惜的雞肋線索,沒有被梁章鉅放入自己的著作《三國志旁證》,而扔到閒談類的作品《浪跡續談》中。

線索二

北宋邵雍有詩云:“力斬亂臣憑呂布,舌誅逆賊是貂蟬。”後也有宋元期間名為《貂蟬傳》的戲曲。

可惜的是,《貂蟬傳》也已經失傳,具體講的什麼,無人可知。

這些並不能證明貂蟬的存在,須知,貂蟬這兩個字,戰國時候就有了。

貂蟬本是服飾冠名,源於胡服,被趙國仿效,秦國佔領趙國後,貂蟬冠成了王侯們的服飾。

蟬,是冠上形飾,冠上要做成蟬的模樣,自然比普通的難上很多,更重要的是貂尾,其稀貴程度,自不必講。所以從至以後,很長時間裡,貂蟬冠都是貴族的服飾專用。

不過和開始戰國時期不同的是,經過漸漸演變,貂蟬冠不再是男性專用,一些貴族女子也開始配戴貂蟬冠。

所以,有的時候,貂蟬是地位或權力的代名詞,又或者代稱美女。此種說法雖然小眾,但也不是沒有道理。

那麼,三國之後,這些文學作品中的貂蟬倒底是指哪方面,沒有明確指引下,恐怕誰也不好說單指這位叫貂蟬的美女。

元代是戲曲的高峰,倒是有些關於貂蟬的戲曲,諸如《錦雲堂暗定連環計》,《三國志平話》等,不過,文學作品不能做為歷史論據。

難道貂蟬真的是完全虛構出來的嗎?各位看官別急。

貂蟬:完美的文學形象,不完美的歷史追溯


線索三

《後漢書·呂布傳》:“卓又使布守中閣,而私與傅婢情通,益不自安”。

董卓殘暴,殺人無數,但也自知是個凡人肉胎,也害怕他人偷襲尋仇,於是讓武力超群的呂布貼身守衛,但時間久了,因為能自由出入董府,呂布與董卓的侍婢珠胎暗結。因而呂布因害怕事發而與董卓有了間隙。

此情節跟《三國演義》中略有不同,但兩者皆因女子有了分歧,不得不說重合度很高,就連後來的《三國志平話》視這個婢女為貂蟬原型,但也很可惜的是,此女子在《三國志》中只是寥寥數筆,和呂布私通前後的故事都沒有,更別談此女的身世結局等其他資料。

線索四

《三國志》關於關羽的故事中,有兩段這樣的描寫。

《明帝紀》:布之被圍,關羽屢請於太祖,求以杜氏為妻,太祖疑其有色。及城陷,太祖見之,乃自納之。

又《關羽傳》:曹公與劉備圍呂布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之屢啟於公。公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兩段文字以不同的角度講述了一件事:曹操破呂布前後,關羽好幾次向曹操請求,要納秦宜祿的妻子杜氏為妾,曹操是答應的。

此事暗合《三國演義》破呂布後曹操把貂蟬許給關羽。

雖然正文也講到,曹操起了疑心,懷疑這個杜氏有姿色,見了果不其然很漂亮,很合自己中味,就自己留下了。

但這個杜氏多少有點貂蟬的影子。

若說這也算貂蟬的原型,是有些牽強,但在這些諸多蛛絲馬跡中,也算比較清晰的一條線索了。

順便說一句,曹操這事有點不地道。

還有諸如貂蟬是董卓少妻的說法,更是牽強,略過。

又如坊間傳說貂蟬是王允義女,究其根源,又來自《三國演義》,不能互證貂蟬身份,史書上沒有關於王允義女或歌伎的記載。

貂蟬:完美的文學形象,不完美的歷史追溯


線索五

2006 年,有篇新聞文章介紹,1971 年 5 月,成都鐵路局某工程隊在當地修鐵路時,挖出一個很大的墓穴,出土兩塊大碑,一塊隸書,一塊篆書。碑文中寫了墓葬地址為“華陽縣集賢鄉永寧裡黃土坡……”。碑上刻著“夫人乃貂蟬之長女也,隨先夫人入蜀”以及“貂蟬,王允歌伎也,是因董卓猖獗,為國捐軀……隨炎帝(指劉備)入蜀”等字樣。

可惜,可惜,除了可惜還是可惜,當地人講,因為文革,那時的群眾沒有保護意識,兩碑或被人收買,或遺失,或破壞,終都不見了蹤影。

所以此事尚不能下定論,如果這碑真的存在並尋回,那將成為貂蟬是真實的人物最堅定的實物類證據。

貂蟬:完美的文學形象,不完美的歷史追溯


一切證據若隱若現,撲朔迷離難分真假,雖說文學作品不應作為歷史證據,但眾多的戲曲傳說,歌謠野史,都說明群眾希望貂蟬這個人物是真實的。

話又說回來,希望歸希望,凡事還是要講證據,至於貂蟬虛構還是真實,各位看官心裡應該有了自己的觀點。


貂蟬:完美的文學形象,不完美的歷史追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