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我》:一個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成就你的了不起

◆ ◆ ◆

文 | 李家小貓

1月22日凌晨出發回老家過年,前一天才得知新冠病毒這個事,已經買不到口罩。翻箱倒櫃找出多年前因為看過柴靜《柴靜調查:穹頂之下》講空氣汙染霧霾,覺得特別震撼而買的口罩,可能都過期了,也顧不上只能戴著,一路忐忑地就回家了。

然後過年期間,大量新聞報道撲面而來,每天新增確診數字爆增,強調正確佩戴口罩、勤洗手等防護措施相關報道也滾動播出。

每天看完疫情信息都有很多想法和情緒翻騰,我想把這些寫下來,應該是寶貴的經歷和記憶。但是整個人就像被封印住了一樣,明明有很多計劃要做,告訴自己個體面對疫情只能老實隔離,少看疫情信息,但還是控制不住地看新聞、訪談等一切疫情相關的信息。

面對極端事件,避免不了會有極端想法和情緒,那個時候哪裡也買不到口罩,會想如果自己不幸被感染怎麼辦?如果生命就停留在這個年紀,有哪些遺憾?甚至會想,人終有一死,那我們幹嘛還要那麼拼,是不是就像父母說的,不要把自己弄得那麼累,讓自己活得舒服點,差不多就行了?

整個疫情期間,自己都在認真思考一個問題,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那我這個人來到這個世界,我的使命是什麼,我的人生意義在哪裡?我知道可能一時還不能有清晰的答案,答案可以在行動中尋,而一成不變的行動肯定帶不來新的思考和認知,改變是一定要的,慢慢地我的答案逐漸清晰。

《了不起的我》:一個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成就你的了不起

最近看到陳海賢博士一本新書《了不起的我》,不要看書名認為是雞湯書籍,他是浙江大學心理學博士,最早是在知乎上看他回覆別人的高贊帖子,感覺靠譜實用,能夠解決現實面臨的問題,因為他本人就是心理諮詢師,他書裡的案例是他的經歷和諮詢案例,不像國外心理書籍的部分案例總有些生疏和彆扭。

這本書我更願意看成是一本“自助”的書籍,涉及從行為的改變、思維的改變、關係的改變,再到人生轉折期、人生各個發展階段的課題,相當於給自我發展鋪了一條路,告訴我們路上會面臨哪些問題,怎麼去解決。

人生的發展階段有它特定的任務,但是對每天面對具體生活的人來說,改變就在每個行為、每種想法、每段關係裡。

《了不起的我》:一個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成就你的了不起

《了不起的我》:一個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成就你的了不起

前面說我過年疫情期間在家,每天胡思亂想。有一天看到微博上轉的一段話,和自己擔憂的那些問題差不多,我想大部分人的擔憂也都在此。

在同一輛列車上,有人感染,有人安全,這是機體免疫力;

同樣的隔離,有人一年吃喝不愁,有人一星期就經濟拮据,這是財務免疫力;

同樣宅在家裡,有人讀書、學習、網課,特別自律,有人睡覺、麻將,渾渾噩噩過一天,這是價值免疫力;

一樣的災難,有人陽光向上勇往直前,有人怨天尤人,甚至仇視社會,這是心理免疫力。

這場災難,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對所有人的體質、閱歷、認知、人性、良知、勇氣、思想、道德、靈魂、立場、價值觀等,都是一場篩選。所以,戰勝意外和不幸,我們最重要的是提升所有免疫力。

《了不起的我》:一個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成就你的了不起

我挨個比對審視自己的免疫力能夠達到什麼程度,發現大都不達標,感覺很焦慮,我覺得我需要做些什麼。其實過年回家幾天也安排了計劃,去年很不容易在某兩個平臺拿到原創,其中一個加V,能拿收益的權限大部分也都開通了,開通是開通了,但是沒用,需要長期累月地寫才行。但因為其他考試,下半年就沒怎麼寫,如果長時間不寫,有可能收回權限,一旦收回,再開通可是難上加難了。

想著利用假期,多看幾本書,寫幾篇書評,還有欠自己的2019年年覆盤。可是這種焦慮感卻不能馬上觸動我,我越是覺得這件事情重要,我就越是為了躲避它,可以做其他任何瑣事,就在馬上想要打開書的瞬間,喝口水,再上個廁所,再看看疫情數字,再看看有沒有新的消息。

本身疫情期間,又不能出門,什麼也幹不了,就只剩一日三餐,很快到了晚上,懊惱、自責今天又是什麼都沒幹,再看看關注的博主和同期寫作者,日常更文不落,還搞起直播,想著明天起一定不再想疫情相關的事情,實打實地做事情,結果反反覆覆,終日翻不開書,下不了筆。每天晚上陷入自責,第二天又重複的死循環。

明明我知道這件事情很重要,我的動力不夠?這本書作者說越自責越放縱,改變需要情感的觸動,如果沒有情感認同,就不會有改變發生。

我們習慣的方式是用焦慮、恐懼,也就是用恐嚇的方式來促成改變,因為焦慮和恐懼的力量最大,最容易被激發和控制。我們本能地相信,內疚和自責能幫我們實現改變。可是代表理智的騎象人和代表情感的大象各有主張,內疚和自責不能推動大象,否則我們就不會一邊內疚自責,一邊拖延著不願意改變了。

很多人們想改變的習慣,比如吸菸、過度進食、拖延,就是為了應對焦慮和壓力產生的。如果用內疚和自責給自己增加更多的焦慮和壓力,想一想,我們會用什麼辦法處理這些焦慮和壓力呢?當然還是吸菸、亂吃東西、拖延這些老方法。

所以越是自責,一個越容易放縱自己,陷入“放縱-自責-更嚴重放縱”的惡性循環。

《了不起的我》:一個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成就你的了不起

大象能聽懂愛。用焦慮、恐懼、內疚的情緒來刺激大象,大象只會焦慮煩躁地在原地打轉。更何況內疚和自責還會降低我們的自尊,讓我們覺得自己一事無成,容易破罐子破摔。其實,那個被責備的自己,正是那個要改變的自己。

如果我們把自己罵得士氣低落了,哪來勇氣和力量去改變呢?

所以作者說用愛驅動自己的改變,真正的問題不在於要不要對自己提高要求,而在於高要求的背後,究竟是你對自己的厭惡,還是愛和期待。只有後一種感情才是能夠觸動大象改變的力量。

大象也許聽不懂你說的道理,但它是能聽懂愛的。它會很清楚地知道,你愛不愛它。只有愛,才會讓它心甘情願,為你上路。

我想了想我自己,我的確越自責越動彈不得,我也不是所有時刻都拖延不行動,我2019年減脂30斤,證明我是行動過的,我是有能力改變的,也相信這個能力可以遷移到別的事情上去,減脂成功內心的確更愛自己了,的確在這樣重新找回自信的日子裡,更有動力去做其他夢想清單上的事情。

所以我暫時沒能做,我就接納我暫時沒能做的情緒,我就接受了當下什麼也做不了,想通了一年在家呆不了幾天,就好好陪父母,和媽媽一起研究吃的,沒那麼焦慮了,我心裡知道這件事一定要做一定會開啟的,然後心情好多了。

終究愛才是能讓人生出智慧、勇氣、力量的終極武器,自責、懊惱、悔恨只會加重不良情緒,唯有愛和行動能夠緩解焦慮,愛給以力量和動機,行動能讓你腳踏實地走在路上,首先情緒對了,情感上能夠接受,有足夠的動機讓你想要去做,並且相信自己,才能開啟我們的征程。

《了不起的我》:一個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成就你的了不起

《了不起的我》:一個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成就你的了不起

我一直想通過寫作,實現自己一個小小的夢想。其實和自己同期寫作,甚至比我起步晚的人,粉絲累計數量驚人,有的以此為副業收入可觀,甚至還有出書的小夥伴,我一邊感嘆,一邊服氣,因為我知道這其中需要付出的時間、精力,從小白到靠寫作有收入的,至少磨出一層皮。

但是我這幾年,我真的是很努力了,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努力了,但是成效很低,對自己仍然不滿意。我知道寫作對我來說的意義,我在身邊朋友看到了只要堅持寫下去的可能性,卻又總是花很多時間和很多精力做其他雜七雜八看起來也挺重要的情,遲遲不願意開啟這件最重要的事。我一直在問自己為什麼?

作者說我們需要看清心中的恐懼,就像用X光片一樣,照出心中的愛與怕。

他給出了具體方法:

  • X光片的第一欄:我們希望達成的行為目標。心理免疫系統的目標是用行為來標識的。
  • X光片的第二欄:我們正在做哪些跟目標相反的行為。
  • X光片的第三欄:思考這些與目標相反的行為有哪些隱含的好處?或者換一問法:“如果不這樣做,擔心的最糟糕的事情是什麼?”正是這些隱秘的好處鼓動著大象的情緒,驅使大象走上與目標相反的路。
  • X光片的第四欄:心裡有一個重大的假設。這個假設隱藏在一系列與目標相反的行為背後,正是這個假設讓這些行為所謂的“好處”成立了。這個重大假設是在大象的心裡運轉的,騎象人通常只看到大象的情緒,並不會清晰地知道大象在怕什麼。

我用這個方法嘗試著分析了一下自己。我的目標是通過寫作實現副業收入,想讓自己兩條腿走路。但是我的精力用在健身和考證上面,買了一箱子關於寫作方面的書籍,但是卻抽不出時間來看。要說隱藏的好處是可能覺得寫作實現收入之路太難,健身是剛需是外在,是能肉眼可見給我的獎勵,我已入門,知道用什麼樣的方法能夠實現想要的身材,它能給我及時反饋。

深挖下去,寫作是興趣,但是知道自己不算是有寫作天賦之人,自己用笨方法堅持寫下去,如果還是達不到副業收入,那會說明自己太笨,明明眼前的很多人都實現了,說明這是一條可行之路,我怕我做不到是我笨我能力不行,我又知道寫作實現收入這需要付出比我瘦身30斤還要多的多艱辛努力,也未必見得有成果,所以我怕了。

《了不起的我》:一個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成就你的了不起

書中作者也提到一個案例,艾米剛大學畢業不久,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這家公司經常開會,討論產品的設計和方向。艾米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可是她總是不好意思在會上說自己的想法,慢慢地,別人也開始忽略她的想法,她想改變。

她也畫出了她的心理免疫X光片:

《了不起的我》:一個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成就你的了不起

艾米的心理免疫X光片

人自身是有防禦保護機制的,這個X光片其實就是讓自己向內深挖自己的恐懼所在,要不然就會被浮於表面的原因所矇騙,找到最真實的原因去克服和解決它。

其實當我們看到內心真正的恐懼,看見這些假設本身就會帶來一些改變,而不需要具體做什麼。因為這些假設藏得太深了,以至於我們把這些假設當成不可動搖的常識。而它們一旦被看到,被帶到意識中經受理性的拷問,它們對人心理的隱形操控力就會被打破。

後來我發現和自己對話也需要時機、勇氣和方法,不要怕,所有你的恐懼和逃避最終還是會以你最擔心的方式席捲而來,不如趁早發現解決。

向內深挖看看自己給內心設定的假設,也就是一直堅信的阻礙你改變行為的那些擔心憂慮,通過一些新的行為,測試它究竟能不能站得住腳。

我甚至列出恐懼清單,與自己深度對話,把自己所有恐懼的事情都列出來,一是找出那個我們內心的假設,二是僅僅寫出來就很有勇氣,感覺害怕減少了一小半。

最終是通過看見內心的假設→驗證內心假設→讓錯誤的假設倒塌。

改變的本質,是通過做不一樣的事獲得新經驗。當新行為讓我們內心隱含的假設鬆動以後,就會產生的新領悟。這個領悟會被整合到我們的心理免疫系統中,最終改變這個系統。

《了不起的我》:一個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成就你的了不起

《了不起的我》:一個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成就你的了不起

在《被討厭的勇氣》裡,有一個觀點,人的一切煩惱來自人際關係。而自我在人際關係中的發展,通常會經歷三個階段,自我中心階段、他人階段和獨立階段。

如何變得更成熟?可能取決於我們大部分人一直被困擾的第二個階段-他人階段,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我們賦予自己什麼樣的角色定位,我們如何處理自己和他人的關係。

這個階段,最容易出現的情況是,

把自己放到被動的位置,讓他人來決定我們的行為。就是我們活在別人的評價體系中,活在別人的目光和期待中,覺得別人的評價、讚許、關心、憤怒都是最重要的事情。我們會因為沒法滿足別人的願望而深深地內疚和自責,卻忽視了自己的需要和價值。

這背後隱藏著一種“我應該如此”的應該思維,本質是用社會規則、他人的期待或者文化習俗代替我們自發的行動。一旦某個行為不是出於自發的,而是產生自某個“我應該如此”的觀點,它就可能變成一種強迫性質的自我要求,就會逐漸偏離事情本身。

“自我”甚至來不及形成,就已經被外在的應該規則給替代了。自我成了應該規則的表達工具,而我們還以為是自己這麼想、這麼感受的。

同時,如果不是按照自己的期望,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思選專業擇偶,員工不敢表達任何意見,完全聽從領導的,最終結果不如預期,可以甩鍋說,都是你們讓我這麼做的。這些都是不利於成長的。

任何一段關係中,我們都有一個角色。而這個角色的本質,是人和人在關係中產生的一種行為期待,是關係裡的人共同達成的隱性契約。

當別人跟我們說一件事時,他對我們是有角色期待的。這種角色期待提供了行為線索,讓我們不自覺地順應,作出符合別人期待的行為。而我們所做出的這種行為,又反饋給對方,他們因此決定如何對待我們。

《了不起的我》:一個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成就你的了不起

最近熱播短劇《我是餘歡水》,一箇中年男人,可以說是喪失了各方面的尊嚴,家庭中每天面臨的是老婆的各種指責,連沒買牛奶都會被數落半天,從來沒有耐心聽他講哪怕一句話,順帶連孩子都瞧不起他。

工作中,任何人都可以笑話他,領導一言不合就可以讓他刷廁所,曾經帶他入門的徒弟也時不時在同事面前惡意嘲笑他。

別人為什麼對他,他自己沒有問題嗎?有。曾經自信洋溢和兄弟一起準備創業鬥志昂揚,因為出了一場車禍,兄弟死了,餘歡水說了謊車不是他開的,從此看不起自己,變得不自信,做事唯唯諾諾,謊話連篇,這是他自己的心結。

你都自己瞧不起自己,別人怎麼瞧得上你。你對待自己的方式是一面大家都能看到的鏡子。你把自己置於何地就給了別人怎麼對你的權利。

所以他的家人、老婆娘家人、職場所有領導同事都可以踩他侮辱他。

《了不起的我》:一個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成就你的了不起

餘歡水處於家庭和社會兩個系統,他自己的角色也是在系統逐漸生成的 ,系統為了運作,會逐漸給系統裡的人分配不同的角色,餘歡水的角色是用一個個謊話試圖換回自己的正面形象,而她的妻子則變成了一個抱怨和控制的角色,系統裡的人慢慢習慣這個被分配的角色,角色就變得固定了。有時候,哪怕系統裡的人覺得不愉快了,想要改變,也不容易,因為他要面臨來自系統的種種阻力。

她的妻子可能是失望過度,從未鼓勵過餘歡水,也從未從內心真正關心過他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只有指責和控制。在關係中,人與人之間的行為和角色就像一個拼圖,是他們把彼此塑造成現在的樣子,共同完成系統這個大拼圖。

系統的改變,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系統裡每個人的事。當你有所改變的時候,系統會產生一定的錯亂,你會遇到很多阻力。但是,這個系統最終會從混亂達到一個新的平衡,一種有更多可能的平衡,一種更利於系統中每個人自我發展的平衡。

我們要思考自己在系統裡的定位,是別人賦予你的,你就接受了?還是你主動地選擇了在這個系統裡的角色,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如果在一個系統裡處於錯位的不健康的互補關係,即便更正很難,但如果改變最終會給自己和這個系統帶來更大的收益,那就值得一試,畢竟餘生還長。

我們在系統裡的這個角色既是限制,也是改變的方法。

調整角色的三個方法:

  • 首先,在回應對方之前要先想想,對方把我們放到一個什麼樣的位置和角色上?我們是否接受這個位置和角色?不被別人的期待綁架,作出理性判斷回應。
  • 其次,如果我們和別人相處時感到一些不舒服,就要思考,是不是我們自己的位置或者角色有問題。給予回應時,看雙方的關係,決定賦予自己什麼角色再行動。我們和別人相處時感到一些不舒服,仔細盤查關係定位是不是錯位而導致對方的期待跟著錯位,最終才引發對對方的不滿意?
  • 最後,如果我們對一個人有期待,不要在語言上要求他,而要像我們期待他的樣子那樣對他。當然,前提是我們要真誠地相信這個人有值得期待的一面。角色定位沒錯的話,不要硬性要求對方,我們最好先做到期待他的樣子,或者說當下就要像我們期待他成為的那樣子對他,而不是他成為了那個樣子才那樣對他,最終是靠愛和引導才會達到期待結果。
《了不起的我》:一個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成就你的了不起

生命的改變需要一個很大的契機,如果餘歡水不是因為誤診得了癌症,不小心捲入一些迷局,他不會想要改變,想要重活一次。

重生依靠的是生命本身的創造力。這種創造力常常會在生活遭遇限制和挑戰的時候迸發出來,它會和生活現實結合,讓我們的人生產一些奇妙的變化。

而這種重生總是充滿了意外,沒有什麼重生是完全規劃好的,因為生命本身就不是能完全規劃的。可是,重生又和我們以前的生命經歷有著某種特別的聯繫,讓一切看起來像是命中註定。

我們需要跟原先的目標分離乾淨,既不是想著避開原先的傷痛,也不是想著去彌補損失。只有這樣,才能重新開始。

如果我們總是想著怎麼彌補損失,那我們就還沒從上一件事情中結束。重生需要一種容納變化的能力,也需要我們有放下原先經歷的能力。有時候,只有承認損失,我們才能真正放下,重新開始。

有一種主流觀點是在說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它背的意思是:堅持是勇敢的,而放棄是懦弱的。可有時候,我們得學著從哪裡跌倒,就在哪裡趴下。認了栽,承認失敗,才會發現,原來可以換個地方重新來過。

放棄並不比堅持容易,它同樣需要勇氣。有勇氣接受損失;有勇氣放下舊的,開始新的;有勇氣放下熟悉的,嘗試不熟悉的;有勇氣放棄容易的,選擇艱難的。

《了不起的我》:一個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成就你的了不起

劇情展現出荒誕的人生,餘歡水最終被綁架面臨死亡的時刻,在所有被綁架的人中都表現出來的人性弱點面前,餘歡水看起來反而最沉著冷靜,他不害怕的原因是說出了自己內心最齷齪最陰暗的地方,他終於能夠面對自己。

敢於直面自己的問題,才是重生的開始,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問題,這一輩子都不要活得畏畏縮縮,學會和自己相處,接納自己並不斷讓自己變得更好是一生的課題,讓誰失望都不能讓自己失望,不要辜負自己。

重生是人生重組的過程。我們人生中腐朽的東西已經在變動中脫離了,而人生中有活力的部分被保留了下來,並進一步擴大。我們有了新的身份、新的事業、新的自我,我們重新出發,變得更加靈活和堅韌,直到下一次轉變到來。生命總是會為自己尋找出路,無論前面的阻力看起來有多強大。

《了不起的我》:一個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成就你的了不起

作者說人生課題的本質,其實是對矛盾的適應。人總是處於矛盾當中——自我和他人、親密和孤獨、理想和現實、生和死。如果回頭看,我們會發現,在每個特定的的人生階段,都有要面對的特定的矛盾,它們構成了生活永恆的張力。

年輕的時候,我們認定自己是某種人,後來發現不是這樣;

我們覺得自己已經理解了親密關係,後來發現也不是這樣;

我們覺得自己會走上某條人生道路,後來發現還不是這樣。

人就是在對以前自我的不斷否定中,逐漸實現自我發展的。

王小波給李銀河的信裡寫過:”人生最後煙消雲散,不會留下什麼痕跡,但在消失之前,我們要讓這一切先發生。”既然結果會煙消雲散,那它的意義是什麼呢?讓過程發生,這就是結果的意義。我們會老去、死亡,作為結果,我們會消失不見,可發生的過程卻不會消失。

我們還是要有目標,要為目標的成功或者失敗而歡欣雀躍或傷心流淚。可是我們要知道,目標的意義就是為了引發這個過程,就像地圖的意義是為了上路一樣。我們設想的人生和真正的體驗,總是有很大的差距,非得等過程完整地展開,我們才會真的知道其中的滋味。

不是有一個“自我”在不停地發展,隨著經歷的順境逆境,增增減減。而是這個發展的過程本身,就叫“自 我”。

也正如連嶽所說:“耗散是事物的必然,往大里說,足夠久之後,太陽燃盡,宇宙死亡,一切存在都清零。往小裡說,人向死而生,瞬間百年,在時空留下的印記,無法贏過春天的一朵花。夢幻泡影。存在的意義,就在於它存在過。

我想只此一生,往後餘生,嚴格篩選走進自己生命的人和事。無論順境逆境,相信自己是有選擇的,至少還有自己和發展過程中的“自我”相伴,見證。

每當我遇到困境面臨選擇時,“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將給我指引方向,只有做好今天的功課,才有資格陷入對未來無限想象的狂野之中,請給我努力過後的幸運,也相信時間看得見。

《了不起的我》:一個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成就你的了不起

*作者簡介:李家小貓,書評人,持續閱讀和寫作踐行者,成長路上陪你一起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